崇州東閣:一花獨放千年春

fans news 發佈 2021-12-19T15:17:22+00:00

雖已毀一百多年了,但依於崇州人的腦海,風姿綽約。東閣又名東亭,因杜甫的緣故,自唐至清,都是崇州的一處勝景,雖與百姓無緣,卻為文人雅士所推崇、嚮往。



東閣於崇州,極富盛名。雖已毀一百多年了,但依於崇州人的腦海,風姿綽約。

東閣又名東亭,因杜甫的緣故,自唐至清,都是崇州的一處勝景,雖與百姓無緣,卻為文人雅士所推崇、嚮往。

公元763年,著名田園詩人裴迪隨蜀州刺史王縉一同到了蜀州。裴迪與杜甫又是好友,裴迪到蜀州時,杜甫還寄寓在成都。從天涯相隔,到百里相期,兩人也許都有道不盡的驚喜與人生感嘆。杜甫到蜀州,裴迪陪他逛安阜泗安寺、游新津修覺山,真的是「不亦樂乎」。杜甫回成都後,兩人還常相唱和。一個寒冷的冬天,有朋友要離蜀而去,裴迪見衙署東亭梅花正開,於是折梅相贈。朋友走後,裴迪離情還在,於是吟了一首詩,詩題大約是《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從詩題看,詩中充滿了對老友杜甫的懷想。詩成後,他寄給了在成都的杜甫。杜甫讀詩後大為感動,當即和詩一首《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詩曰:

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

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

江邊一樹垂垂髮,朝夕催人自白頭。

隨著「李杜詩篇萬口傳」,蜀州的「東閣官梅」便成天下名景,而「東閣」(裴迪言「東亭」)也便成蜀中名勝。

晚唐李浚所著《摭異記》裡便記「蜀中有紅梅數本,郡侯建閣扃鑰,遊人莫得見。一日,有兩婦人,高髻大袖,憑欄大吟。郡侯啟鑰,闃不見人,惟東壁有詩云: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種春風有兩般。憑仗高樓莫吹笛,大家留取倚欄杆。」「東閣官梅」因之而成「東閣紅梅」。更有好事者將之敷演成傳奇《古杭紅梅記》,於是「東閣紅梅」便又演繹出一個淒婉而又美麗的愛情故事。

東閣位於何處?

光緒《崇慶州志》言:「東閣在州署內迤東,前牧吳昌蔭建。閣前古楠、紅梅各一株,蓋千歲物也。唐杜甫與裴迪唱和東亭,即此。」也就是說,東閣在州衙知州的後花園內。按今日之地形,大約在政府食堂的位置。所不同者,唐時裴迪折梅之東閣自非清時吳昌蔭所建之東閣,但位置與蘊含的意義是相同的。

東閣因為與杜甫相聯,所以成為名勝,代代相傳。然至明末毀於兵火。

康熙初年,吳昌蔭任崇慶州知州。吳昌蔭是一個貢生,屬於舊式知識分子,對文化自有一種天然的愛護。他到崇慶州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文化建設:重葺文廟、增修鼓樓、撰寫《崇慶州志》。吳昌蔭是個文人,自然對衙署內「東閣官梅」之典故耳熟能詳。他赴任後,梅樹猶在,而閣亭已無。於是依傳建起東閣,同時還在梅樹周圍護以朱欄,增修書屋,並在書屋上題額「巡檐索笑」,屋柱上題聯。聯雅詞工,上聯言裴迪、杜甫和詩事,下聯言自己依傳建閣事。聯曰:

東閣筵開,想當年對酒放歌,誰識千秋詩史?

唐安跡改,到今日按圖考古,只餘一樹梅花!

吳昌蔭東閣重建,致使崇慶州後之官場更重「東閣官梅」之風雅,於是紛紛題詠,題詠之詩達上百首之多。

東閣官梅雖是崇慶州的一處勝景,然而卻深處衙門內院,為知州獨享。未經知州邀請,則無緣得見真容。而要得知州邀請,那得要何等的身份?所以,即使是崇州本地人,也多為聽聞,難得親見。故而晁補之在吟蜀州八景之「東閣紅梅」時,便言「東閣紅梅朵朵鮮,傳春破臘幾多年。竹籬茅捨身無價,悔落官衙萬口傳。」詩所表達的是不為大眾欣賞的惋惜。

正因為東閣官梅為知州所獨享,所以它的存在便與崇慶州每一任知州的好惡密切相關。光緒年間,沈恩培任崇慶州知州時,東閣官梅依然花開濃艷,所以他才在所撰的《崇慶州志》中「古蹟」與「公署」的章節里濃墨重彩地加以記述。

清末民初,崇慶州公署遭受罕見的炮火轟擊。據民國《崇慶縣誌》載:1911年農曆八月十六日黎明,崇慶州同志軍「由城南入」,「由南街直抵州廨,毀獄,轟署,炮聲隆隆。薛知州偕幕賓及眷屬匿於倉廒,斃女僕一。署內劫掠無餘。」其後,州城若干次成為戰場,同時還若干次遭受大規模搶劫。大約因為這些劫亂,「東閣紅梅」也就閣毀樹枯。傳之千年的勝跡,也因之成為傳說。

民國十二年(1923),時崇慶縣知事樊愷希望再續風雅,於是在原紅梅故跡處續種紅梅。只因世殊時異,動亂頻乃,風雅難存,所以也就不了了之。

今日,在唐人街東端,建有東閣,也植有梅花,即是為紀念這在崇州傳續了一千多年的風雅。同時,這新建的風景,不再為官家獨占,只要願意,人人皆可得而賞之。只是:

又見東閣起,不聞詩人回。

年年紅梅香,漫把詩魂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