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都說少不讀紅樓,老不讀三國?關於此的一點思考

fans news 發佈 2021-12-28T21:46:47+00:00

最近在看歐麗娟老師講評的《紅樓夢》,感到深深的佩服,漸而漸地也感到少不讀紅樓,老不讀三國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這裡單談「少不讀紅樓」這句~ 在《紅樓夢》中有個最大的三角戀: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而一件無可爭辯的事實——雖然後四十回書原稿已經迷失,但是根據許多紅學家的討論,《紅樓夢

最近在看歐麗娟老師講評的《紅樓夢》,感到深深的佩服,漸而漸地也感到少不讀紅樓,老不讀三國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這裡單談「少不讀紅樓」這句~

在《紅樓夢》中有個最大的三角戀: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而一件無可爭辯的事實——雖然後四十回書原稿已經迷失,但是根據許多紅學家的討論,《紅樓夢》後四十回中賈寶玉的確是娶了薛寶釵的,並且是在黛玉死後,賈寶玉接受了這個事實,進而承擔起家庭責任,和寶釵成親。

→_→以下討論均在以上前提下進行,如不認可就沒有往下看的必要了。

——————————

在賈寶玉成長經歷中,有幾次頓悟,其中有一次,是藕官借芳官之口對他說的:

藕官和另一個小戲子在劇中扮作夫妻,兩人假戲真做,日漸生出感情來了,也作夫妻一樣,後來那個小戲子死了,來了個新的,藕官也跟她好了。別人問她喜新厭舊,她卻說:「這又有個大道理,比如男子喪了妻,或有必當續弦者,也必要續弦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丟過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續,孤守一世,妨了大節,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

死去的人已經是死去了,然而生活還是要繼續,為了不讓那個死去的人真正死去,就要在心裡紀念憑弔,故而藕官燒紙。

寶玉聽了這話,還有另一番意思,他明白了藕官的意思是說:形式主義是不重要的,別人看來也許藕官是喜新忘舊,只有藕官自己心裡知道她並沒忘了,這就足矣,好比說有人喪妻,為了愛著妻子的緣故終身不娶,在別人看來他果然是深愛著的,倘或這人續弦了,別人就必定說他不愛了。

然而愛或者不愛,本不是由這種外在形式表現的。

續弦卻在心底留出一個位置,要比孤獨終老依舊念著那個人要難。因為各種生活的瑣事雜陳,斯人已逝,斯人的影像也會慢慢隨之消淡,好像一間空屋子,只有斯人的殘像,沒有別的東西可想,只能時時念著斯人,於是斯人反而在心底越來越深刻。然而如果來了另一個人,這間空屋子就堆滿越來越多的東西,還要時時想著、念著斯人,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

而寶玉所生活的時代,正是形式主義大於一切的時代,孔子所提出的道德倫理,是超越大多數普通人之上的,是太多的人無法做到的。比如孔子提出的,父母死後,子女出於極度的哀傷,而要為父母守喪三年,這本應該是出自真情實感的切身哀痛,然而卻逐漸演變成一種形式,一種必須。

如果真的完全符合孔子所提出的那些,就是真正的君子了,但就是很多人做不到,做不到還依然打著那些旗號,就成了偽君子。

而寶玉聽了藕官的一番話,又更進一步,提出一番見解:「既如此說,我也有一句話囑咐他,我若親對面與他講未免不便,須得你告訴他。以後斷不可燒紙錢,這紙錢原是後人異端,不是孔子的遺訓。以後逢時按節,只備一個爐,到日隨便焚香,一心誠虔,就可感格了。愚人原不知,無論神佛死人,必要分出等例,各式各例的。殊不知只一『誠心』二字為主。即值倉皇流離之日,雖連香亦無,隨便有土有草,只以潔淨,便可為祭,不獨死者享祭,便是神鬼也來享的。你瞧瞧我那案上,只設一爐,不論日期,時常焚香。他們皆不知原故,我心裡卻各有所因。隨便有清茶便供一盅茶,有新水就供一盞水,或有鮮花,或有鮮果,甚至葷羹腥菜,只要心誠意潔,便是佛也都可來享,所以說,只在敬不在虛名。以後快命他不可再燒紙。」

其實這番話的中心點只有一個字:心。

其實一切外在的形式主義都不重要,你在別人看來是怎樣的並不重要,你只要問問你的心。

外人是容易欺騙的,人最難欺騙的是自己的心。是不是愛,是不是誠心,是不是始終沒有忘懷,只有自己的心最清楚明白。而一切的形式都是做出來的。

藕官既然反對形式主義,那麼也不該燒紙,燒紙也屬於一種形式主義。

這個難道不是和王陽明的心學不謀而合嗎?

朱熹的理學是格物,是格外在之物,而王陽明說:「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慾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只在此心去人慾、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所謂:吾心便是天理,便是世界的本體,它既是萬物產生的根源,又是事物變化的歸宿。於是,天地間諸事萬物,舉凡綱常倫理、言行舉止、成敗榮辱等等,無一不是根於吾心而森然必具、神聖本然的天理流行。因此,自然條理就這樣被消溶在吾心之中。】

當然,形式主義只是綱常倫理的一種,王陽明的心學更加博大浩瀚,不是簡單的兩句話就可以說清的。

說回到紅樓夢,寶玉對藕官的這一番話,日後必然也會應驗在他自己身上。

在黛玉已死,他在接受了這一事實的情況下,會以大節為重,和寶釵成婚,而他也必定不會忘卻黛玉,終其一生,他都會默默思念著她。

和寶釵成婚,絕不是薄情,只以心為重,外在的形式不必講究。

所以說,「少不讀紅樓,老不讀三國」實在是很有道理的一番話,一個是因為不懂,一個是因為太懂。因為不懂,所以會誤解寶黛釵三人的關係與後來的結局,誤會寶玉待亡者之心,因不懂真正的愛而生出諸多誤解;而老不讀三國,也許是因為太懂,看到了英雄暮年,思及自己,觸目驚心的緣故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