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圖霸業談笑中,不勝今宵一場醉!春秋五霸的性格分析

fans news 發佈 2022-01-01T13:43:12+00:00

說的是一個地方最好有一個坐鎮的聖物,當然世上不可能有仙,也不可能有龍,泛指能在這個地方掀起波瀾的人或物,就會使這個地方興盛起來。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說的是一個地方最好有一個坐鎮的聖物,當然世上不可能有仙,也不可能有龍,泛指能在這個地方掀起波瀾的人或物,就會使這個地方興盛起來。唐代劉禹錫雖然身在陋室,但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所以《陋室銘》最後引用孔子的話:「何陋之有?」蓋因其有鴻儒的原因。

一個朝代也是一樣,如若一個朝代有一些鴻儒和梟雄,那麼這個朝代必定會在歷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比如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時期之所以能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就是因為其在歷史上樹碑立傳的人物就如天上璀璨的星星一樣繁多,令人目之所及,高山仰止。


而且,若要對一個朝代進行剖析,就要對這個朝代的風雲人物有所理解,這些歷史人物引領著一個朝代的風雲變幻,在對他們的個性有深刻地了解之後,就會對歷史的發展走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所以,要對春秋時期有更進一步的掌握,就先來認識一下最有代表性的春秋五霸吧。


一、齊桓公


有人說性格決定命運,這在齊桓公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齊桓公的出身,當時還是公子小白的齊桓公,小的時候根據兄弟排行來看,根本就跟齊國的國君之位無關,而且,他的哥哥齊襄公和異母妹妹齊姜私通,朝堂之上亂作一團,堂哥公孫無知也參與到君位之爭上來,可見公子小白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家庭,心情是何等的鬱悶。


更讓小白無語的是,這時候大哥齊襄公容不下他和二哥公子糾,於是公子糾和小白兄弟兩個開始了逃亡之路。

朝堂內亂過後,齊襄公和公孫無知相繼被殺,突然,小白的命運就出現了轉機,這下輪到小白和公子糾爭奪國君之位,由於小白幼年時曾善待齊國的實權人物國氏和高氏,於是國氏就派人趕緊請小白回來即位。


在即位過程中,雖然出現了管仲箭射小白帶鉤差點致小白於死地的事件,但是小白還是死裡逃生躲過了一劫,最後在國氏和高氏擁戴下提前繼承君位,成為了以後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齊桓公。


所以,從齊桓公的性格特點來看,齊桓公從小心存善良,使得在政治形勢變化的關鍵時刻,得以貴人相助。


其次,齊桓公寬宏大量,不記前仇。


管仲射殺過齊桓公,按說一般的人怎能容忍這樣的人留在身邊,但是在鮑叔牙的勸解下,齊桓公仍然任用管仲為相,最後,在管仲的輔佐下,九合諸侯,北擊南伐,東征西討,成為了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


生活中的齊桓公有些小心眼,就因為和蔡姬一起划船嬉戲,結果被蔡姬嚇到,就把蔡姬遣送回了娘家,結果引得蔡姬的哥哥蔡穆侯氣得直接把妹妹改嫁了,齊桓公一怒之下,率領八國聯軍討伐蔡國,蔡國敗退。接著齊桓公又順道去討伐楚國,干出了歷史上著名的「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從這裡可以看出,齊桓公確實有點任性了。


就因為任性的性格,齊桓公的結局比較悽慘,他不聽管仲遺言,信任易牙和豎刁等奸臣,最後被活活餓死。之後,兒子們忙著爭奪君位,等到死了兩個月後齊桓公才被草草安葬。


二、晉文公


縱觀晉文公的一生,功成名就全是因為有一群才智過人的朋友。


晉文公名重耳,性格外向型,好結交朋友,之所以在外流亡時有那麼多的有才之士跟隨,跟重耳的謙虛好學,真心對待朋友有極大關係。

如果仔細分析晉文公稱霸之路,你會發現晉文公的命運充滿了傳奇色彩,或者說他的成功簡直就是天選之人,能量磁場特別大,天助之也。


什麼意思呢?


重耳的爸爸晉獻公開始選的太子是重耳的哥哥申生,所以,如果沒有意外發生的話,重耳和晉國的君位也挨不上邊,偏偏晉獻公非常寵愛驪姬,於是驪姬之亂後,乾坤大挪移,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先是,申生被誣陷弒君無奈自殺,已經43歲的重耳被迫開始了流亡之旅。


跟隨重耳流亡的有五賢臣:狐偃、趙衰、先軫、賈佗和魏犨(chou),以及其他大概十個跟隨,這些追隨重耳流亡19年的小夥伴們雖然在路途中顛沛流離、饑寒交迫,但他們和重耳結下了深厚情誼,始終不離不棄。其中的介子推甚至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把自己大腿的肉割下來煮熟了給重耳充飢,真是令人感嘆。你說這些人追隨重耳的信仰是什麼?難道他們都能未卜先知,早就知道重耳將來一定能成為晉文公,最後還能春秋霸一下嗎?未必吧,筆者理解為,之所以大家這麼做,全因為重耳的個人魅力所致。

另外,總覺得重耳這人特別有福氣,他身邊的朋友不但個個是賢臣,他的每一任老婆也都非常通情達理。當他第一次逃亡從狄國去齊國時,他對妻子說:「你等我25年,如果我不回來,你就改嫁。」妻子笑著說:「等你25年,我的墳頭草老高了,雖然這樣,我還是會等著你。」你看看,人家這老婆的素質!


等到重耳到了齊國,齊桓公把自己家族的一個女孩齊姜送給他做老婆,讓他過上了安逸的生活。老婆熱炕頭,重耳哪也不想去,只想在這裡和老婆耳鬢廝磨,白頭到老。這個時候,狐偃和趙衰看到重耳沒有了鬥志,便商量著離開齊國之事,結果齊姜的侍女聽到了,告訴了齊姜,齊姜反而殺了侍女,勸解重耳離開齊國,最後齊姜和狐偃、趙衰設計用酒灌醉了重耳,用車載著重耳離開了齊國,等到重耳清醒後,發現已經在路上,無奈之下,只能前行了。


從這裡可以看出,重耳這一生有兩大稱霸的先決條件:一是身份,天生的晉國公子;二是通情達理。因為有身份,大家願意跟隨;因為性格好,老婆和隨從都願意支持他。所以,最後竟然能在父兄都追殺、逃亡19年的情況下,以62歲的高齡在秦穆公的扶持下回到晉國即位,成為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晉文公,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已經62歲的晉文公,按說成了晉國國君已經不錯了,偏偏狐偃和趙衰等五賢臣都具有天妒之才,開始輔佐晉文公南征北戰,尊周勤王,並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國,使得天下諸侯聞之膽寒,被周天子封為方伯,成為了春秋時期的一代霸主。


晉文公雖然半生流亡生涯,但最後的結局卻無比圓滿,大約71歲時壽終正寢。


從晉文公的一生來看,除過和父親兄弟之間關係緊張外,娶的妻子都很賢惠,朋友也都是死心塌地追隨輔佐,這或許就在於晉文公讓人信任的性格上,就因為這種性格,成就了他波瀾壯闊的千秋霸業!


三、秦穆公


秦穆公給人的感覺是霸氣,為什麼這麼說呢?試想一下,能把西部戎狄征服的人,是不是非常地令人望而生畏呢?


春秋時候,從秦往西的地方大都是遊牧戎狄,騎射獵獸,禮儀上不遵循周朝禮制,秦處在中間,一方面嚮往東方,一方面離戎狄近,所以天生帶有彪悍一面。


秦穆公成為秦的國君很順利,兩任哥哥即位去世之後就把君位傳給了他。

秦穆公即位之後立下雄心壯志,力圖霸業。為了修得秦晉之好,他娶了晉獻公的女兒穆姬為妻,扶持重耳回晉成為晉文公,還把自己的女兒文贏嫁給了重耳。


有一段時間,秦和晉的關係非常好,但是晉文公去世後,秦晉失和,兩家的關係惡化,而且打仗時秦屢吃敗仗,秦穆公為此悶悶不樂,頭有點大。


這個時候,秦穆公曾經用五張黑羊皮換來的五轂(gu)大夫百里奚和蹇(jian)叔為秦穆公出謀劃策,既然往東北發展有難度,何不向西發展呢?結果征戰西戎大獲全勝,一下子讓秦穆公在各大諸侯面前出了口硬氣。從秦穆公稱霸來說,百里奚和蹇叔的功勞功不可沒,而且,百里奚和蹇叔的關係就跟當時齊桓公時管仲和鮑叔牙的關係一樣,鮑叔牙舉薦了管仲,百里奚舉薦了蹇叔,所以謀臣之間一定要志同道合,如果內鬥的話,齊桓公和秦穆公很難說都能成為春秋霸主。

百里奚雄才大略,是治國奇才。蹇叔呢,富有遠見,看得長遠,《古文觀止》中有《蹇叔哭師》這一名篇,秦穆公要去攻打鄭國,結果蹇叔哭師論戰,把秦穆公都哭毛了,秦穆公不聽蹇叔的進諫,最後秦真的在崤之戰中大敗而歸。


秦穆公最大的成績就是稱霸西戎,為周天子開疆擴土,解決了西部邊陲的問題,所以最後也被周襄王封為西方諸侯之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的稱霸為後世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因為西部問題一解決,就不會有腹背受敵的事故發生,只要一心往東南發展就OK了。


一次,孔子和齊景公談到秦國怎麼從弱小之國發展壯大的問題,孔子說:「秦國雖小,但志大。」想當初,秦穆公想盡辦法用五張羊皮換來百里奚,然後和百里奚暢談三天之後,就把百里奚封為大夫,授之以政,像秦穆公這麼惜才愛才的人,他不稱霸誰又能稱霸呢?


四、楚莊王


楚莊王的一生完全可以用他的那句成語「一鳴驚人」來詮釋,是一位隱忍型的人才。


性格大致分析了一下,就是:城府極深,一般不出手,出手必贏。


筆者非常喜歡這種類型的人,高智商,IQ肯定在125以上,能聽進諫臣的話,周圍聚集了一幫高風亮節的忠臣,像孫叔敖,伍舉等人,孫叔敖曾被司馬遷在《史記·循吏本紀》中列為第一位。


當時,楚莊王即位時不到20歲,還摸不透權利行駛的規則,非常心虛。雖然父親楚穆王去世時留有顧命大臣,但是有的大臣跟後世康熙時恃權傲君的鰲拜一樣,再加上權臣之間的內鬥,以勤王之名柃著楚莊王到處狼狽奔波,這些楚莊王都忍了,因為這叫韜光養晦。

楚莊王每天在宮裡,嘴裡嚼著鹿肉,醉醺醺地觀賞著美姬們的表演,宮門上還掛著一個牌子,上書「進諫者,殺無赦」六個大字,但是筆者相信,楚莊王的腦子應該像齒輪一樣一直在旋轉,而且耳朵也像兔子一樣一直在豎著。


這時,大夫伍舉走進宮門,對楚莊王說:「大王,有人讓我猜個謎語,我怎麼也猜不出,特此來向大王請教。」楚莊王心想,我智商這麼高,什麼腦筋急轉彎的問題在我這裡還不是小菜一碟,於是問伍舉:「什麼謎語?說來聽聽。」


楚京有大鳥,棲在朝堂上,歷時三年整,不鳴亦不翔。令人好難解,究竟什麼鳥?」楚莊王一聽,瞬間當頭棒喝,醍醐灌頂,笑著答道:「這可不是一隻普通的鳥,這隻鳥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於是,楚莊王,推開姬妾,扔掉酒杯,開始出手了。


首先楚莊王大刀闊斧地平定了內亂,彰顯了個人實力,權力集中之後,楚莊王北上爭鋒,開始圖霸。

楚莊王本身根基正,作為嫡子,繼位正統,不像有些人好不容易爭來君位,萬萬人之上,有了權利就忘乎所以,使勁作,使勁造。楚莊王呢,一旦立志,加上超高的智商,身邊還有像孫叔敖這樣的賢臣,做大事哪能不成功?先是消滅蠻夷一直打到洛邑周天子的身邊,問鼎中原,然後在邲之戰中對當時強大的晉國形成重創,重而奠定了楚在春秋時期的霸主地位,使得諸侯們聞風喪膽,談楚色變。


總體來說,楚莊王這個人有經天緯地之才,隱忍不發,一發則無人能擋。當然春秋霸主們每個人都有不同於凡人的氣魄,而楚莊王真正還有更加讓人敬佩的一面,那就是寬厚待人,例如絕纓之宴,所以說楚莊王應該是位比較完美的男人,從氣魄、智商、為人處事等各個方面都十分優秀,能成為春秋一霸那也是必然,只是可惜的是,楚莊王之後,楚國走向衰落,從此再也無法雄起。


五、宋襄公


司馬遷把宋襄公列為春秋五霸之一,感覺有些不可思議,甚至有點搞笑,或許司馬遷是為了湊數吧。


也許有人認為,在當時周朝禮制之下,因仁義被列為霸王也是合理的,但筆者不這樣認為。因為若論領兵打仗,姜太公在《六韜》最後的犬韜中闡明,為了奪取戰爭的勝利,要利用一切有利的時機,對敵人發起攻擊。而宋襄公呢,在歷史著名的宋楚泓水之戰中,就敗於自己的仁義。


其時,宋襄公率領軍隊與楚軍在泓水邊作戰,宋軍已經列隊迎敵,眼看著楚軍正在渡河,如果趁此機會發起對敵人的攻擊,必會對敵軍造成強有力的打擊,可是宋襄公呢,認為這時候開始戰鬥不仁不義,就放棄了攻擊的機會。等到楚軍渡河上岸,當時的司馬目夷,也就是宋襄公的庶兄,勸解宋襄公說:「楚軍兵多,我軍兵少,趁他們還沒有排開陣勢,趕緊進攻。」

可是宋襄公堅決不同意,認為自己率領的仁義之師要等到楚軍擺好陣勢再開戰。結果可想而知,宋軍轍亂旗靡,潰敗而逃,宋襄公也在這次戰鬥中受了重傷。筆者認為這是太公望關於打仗的韜略中不運用「韜」導致失敗的最典型的例子。


所以,仔細分析宋襄公的性格,完全就是智商的問題,喜歡冒進,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而且,歷史上宋襄公並沒有幾個值得稱道的勝利,在宋襄公發起的鹿地會盟中不但沒有實質的進展,還被齊君和楚王私下嘲笑一番,在後來的盂地會盟中直接就被楚國扣留了,最後還是在魯嬉公的調停下才被釋放回來。所以,總體來說,宋襄公圖霸並沒有成功。

不過,宋襄公的人品還是過硬的,經得起歷史的考驗,特別是在考驗人心的君位繼承問題上歷史上是沒有幾個人能做得到的。


宋桓公去世時,本來君位由嫡子宋襄公來繼承,但是襄公上面還有一位庶兄目夷,襄公就想把君位讓給同父異母的哥哥目夷,目夷也很仁義,堅辭不受,並因此逃到衛國,所以襄公最後的國君之位沒有讓出去。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這位宋襄公心存大仁,等他成為宋襄公後,又把目夷找了回來當了左師輔佐自己,也算是對自己的仁義有個交代。


算起來,春秋五霸中宋襄公的實力相較於其他幾位霸主來說遜色不少,其本身的性格中缺少霸氣,缺少韜略,缺少聚賢的才能。而且,就算是自己不行,但有圖霸之心,身邊能籠絡一些像管仲、孫叔敖這樣的賢臣,那麼或許霸業可圖,可惜宋襄公還是過於自負,連目夷的話都不聽,還能指望他能聽其他賢臣的話嗎?


所以說,宋襄公的五霸之一是湊數的也不為過。

總而言之: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和宋襄公算是春秋時期的風雲人物了。在其他的一些史料中,除過齊桓晉文不變外,後三位時有變動,加上吳王闔閭(he lü)和越王勾踐兩位後期霸主進行了排列組合,不過怎麼說呢,以筆者愚見,如果以「霸」來論,齊桓晉文,秦穆公、楚莊王都基本符合,都經過了周天子的褒獎封為了「伯」,只有宋襄公稍顯弱色,闔閭和越王雖然成為春秋後期小霸,但是從個人的人格上闔閭和勾踐又都略遜一籌,闔閭的君位來的有些名不正言不順,勾踐在戰勝吳國後兔死狗烹,對待有功之臣也是極近苛刻,所以春秋五霸的爭議在歷史上也一直不絕於耳,但是,能在歷史的畫卷上留下濃重一筆的人物,定為非等閒之人,所以,他們都值得後世的追憶和稱頌。

圖片來源於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