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廣州2022年新年獻詞:努力做好自己,留下來,走下去……

fans news 發佈 2021-12-31T07:09:15+00:00

大家好,我是海報新聞廣州新聞中心的見習記者孔一穎,現在我敲下的,是已經改過4稿的廣州新聞中心成立兩周年的生日報導稿件,也是中心的2022年新年獻詞。

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孔一穎

大家好,我是海報新聞廣州新聞中心的見習記者孔一穎,現在我敲下的,是已經改過4稿的廣州新聞中心成立兩周年的生日報導稿件,也是中心的2022年新年獻詞。

事實上,我來海報新聞還不足兩周時間,除了視頻面試時見過濟南總部的三位同事,我與海報新聞的其他同事並沒有見過面,我的領導——海報新聞廣州新聞中心主任張玉升就敢讓我把中心這兩年都回顧了,還要寫成新年獻詞的模樣,「你大膽寫,寫完我幫你改……」他如是說,說起來十足鼓勵,寫起來殊為不易。

在他看來,這是一次難得的練筆機會,「你剛剛加入團隊,藉此機會既可以熟悉我們過去兩年所做的工作,又可以讓總部同事和讀者見識一下你的文采,何樂而不為?」

他不是我,這個命題作文讓我一度睡不好覺,他卻說,這不會很難,我現在立刻可以給你四種版本的寫法……聽完,我更睡不好覺了。

這就是我如今所在的「高壓」環境,而這份「高壓」也正是我很想努力留下來、走下去的原因。

全網獨家稿是這麼來的

面試的那天,我認真準備了長達45頁的文字作品,恭恭敬敬遞給張主任,一番交流,結束時他說,你回去關注一下「天河保安持刀殺人」和「孫海洋尋子」兩個選題,看看能否寫個稿子出來,讓我看看你的文字功底,我盯著他手裡頗有厚度的文字作品答了聲「好」。

那個時候,距離「天河保安持刀殺人」事件發生已經過去三個星期,「孫海洋尋子」也正在被全網報導,我做過記者,知道如果找不到全新的角度,這稿子寫出來也沒有意義,於是,我硬著頭皮先寫「天河保安持刀殺人」事件。

幸好,事件發生的地點是我經常去的,還未動筆前,我腦子裡就已經有了畫面,隨後快速搜集事發經過、篩查相關視頻、找專家解讀爭議焦點……坐在電腦前持續六七個小時,總算完成了初稿,發給張主任。

「這篇稿子,我給你打80分,出乎我預料。」張主任看完後立刻回復我,說了幾句,又扣了5分,「還是75分吧,關鍵是這個稿子沒有底。」

他一下準確指出了初稿的關鍵問題,緊接著又給出了解決辦法——此前,他剛剛得知廣州一位輿情專家給廣州警方的局長信箱去信,敦促警方儘快公布案情,這個突發的消息給整個事件託了底,讓我們的報導有了落腳點。

就這樣,第二天我採訪了輿情專家,又採訪了一位律師對應解答警方辦案流程問題,順利讓這篇稿子有了「底」,成為事件發生近一個月後全網獨家的追蹤報導——天河保安捅死奔馳車主事件:兩個39歲男人的「雙輸」。

面試面出了獨家報導,絕對出乎我的意料,也是我從業以來的第一次。

「一魚多吃」原來是這樣

接著說那篇「天河保安持刀傷人」的稿件,我剛採訪完輿情專家時,張主任就給出全新要求,先把輿情專家敦促警方公布案情的消息稿寫出來,然後再寫綜述稿,更多信息在綜述稿里進一步展開,不要讓這條消息因為時間流逝而失去新聞性。「日後我再跟你講為什麼。」他說。

很快,我就有機會知道這麼做的原因,我看到了廣州新聞中心對孟晚舟歸國事件的報導。

2021年9月25日,孟晚舟乘包機從加拿大返回深圳,當天,廣州新聞中心張玉升、竇永浩二人從廣州出發前往深圳機場,在孟晚舟航班還未落地時,兩個人一人舉手機一人站在鏡頭前,在總部同事的配合下做起了直播,記錄下深圳機場國際航班到達口的歡迎盛況……

直播伊始,張玉升在直播鏡頭前就作出「孟晚舟不會在國際航班到達口出現」的準確預判,隨後,完成機場外圍的直播任務,兩人離開機場,一邊觀看央視對孟晚舟下飛機的直播畫面,一邊整理採訪素材,連夜快速寫出現場直擊報導:《海報新聞深圳機場直擊孟晚舟歸國:祖國我回來了》;隨後又寫出記者手記:《我的第一次新聞直播,獻給了孟晚舟》,發表在「騰訊新聞」上,瀏覽量近百萬;後來,又在集團內刊「網事」上做了《晚舟歸航,「一魚四吃」》的文字分享。

「一魚多吃」,通過這兩件事,讓我全然理解並感受了。

想做好報導必須多讀多練

「你這個思路不對,你要跳出事件本身來寫,不要莫名其妙就替別人做了免費宣傳,這個機構是幹什麼的,他們的數據是否權威,你要中立且帶著質疑去做這條新聞。」

這是我來廣州新聞中心報到後的第一個周一,下午3點,我交了一篇消息稿,五六百字,被張主任發回重寫。

此前,我做過八年記者,如今這段見習記者的時光時常把我拉回剛入行的時候,對選題的判斷、對新聞事件的報導角度、對已有素材的搜集整合、怎麼起標題、怎麼寫導語、怎麼結尾,不是我做不好,而是經過指點後我發現,還能更好、還能再好。

「要想做好記者,平時必須多讀多練。」張主任在這兩周里反覆跟我強調,功夫在詩外,功夫在平時,平時要多看好作品,心裡有了樣兒,再遇到類似情況才能不慌,才能有的放矢,寫出特色,寫出精品。

何謂知行合一,《深圳的腳步》大概就是印證,初次看到這本40萬字的由廣州新聞中心完成的訪談叢書時還未有感觸,得知這是張主任一人僅用4個月時間,在無採訪提綱、無人物目標的情況下,「隨機」訪談了40位深圳人而寫出的,甚至涵蓋了視頻和文字兩種版本時,帶給我的震撼是空前的。

所以,中外那麼多的新聞經典作品就在那裡,去讀吧去寫吧,當然,也包括多改幾遍吧。

掛在嘴邊的「兩條腿走路」

加入廣州新聞中心,還時常聽到掛在嘴邊的一個說法,叫「兩條腿走路」,也有兩種解讀。

第一種是日常做新聞,既要做好熱點新聞報導的規定動作,也要做好獨家大型策劃的自選動作;另一種是在做好新聞報導的同時,還要肩負著整合資源、聯絡服務,為魯粵兩省交往牽線搭錢,為山東各地市來粵港澳大灣區考察、學習、舉辦活動提供鼎力支持。

還記得,中心副主任竇永浩與我第一次見面時,介紹自己是「社恐」,幾天後我讀到了「社恐竇」在2021年上半年寫的廣州番禺明經村爆炸案稿子,當時這篇稿件登上了「今日頭條」廣州熱榜第一。

竇永浩跟我還介紹了10月份中心協助青島市寶山鎮來廣州舉辦寶山蘋果暨「明月」主題文創推介會的經過,原來,除了做好報導,做好聯絡工作也是我們的份內之責。

如今,算上我,我們廣州新聞中心小團隊有了三個人,我和小團體已經磨合了兩周,謝謝這個小團隊,謝謝竇永浩副主任,謝謝願意教我寫稿的張主任,每次看他耐著性子指導我怎麼改稿的時候,我都在想,這種教學是我能免費聽的嗎?

今天,是廣州新聞中心的兩周歲生日,也是一年一度的憶舊迎新,我明白張主任兩周前安排我寫此稿的用意了。

「我們中心的成立時間是12月31日,每年這個時刻,每年都要寫一篇稿子,今年我們換個寫法,你就當寫一篇新年獻詞吧,今年由你寫,明年換別人,每一個人都來練練筆,寫一寫……」

就在我即將結束本文的時候,張玉升主任的思路,已經切換到明年底去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