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立志於仁,就不會做壞事

fans news 發佈 2022-01-12T02:25:17+00:00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一個人若立志於仁,基本上就不太會做壞事了,這裡面說了三件事:有心立志,有心立志於仁,因立志於仁而得到的結果。一,信仰指引人生信仰是什麼?是人的人生觀、價值觀、處世觀的一個概括,所以其實每個人都有信仰,只是並沒有在日常將它明確化而已。追求道德,算不算信仰?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一個人若立志於仁,基本上就不太會做壞事了,這裡面說了三件事:有心立志,有心立志於仁,因立志於仁而得到的結果。

一,信仰指引人生

信仰是什麼?是人的人生觀、價值觀、處世觀的一個概括,所以其實每個人都有信仰,只是並沒有在日常將它明確化而已。

追求道德,算不算信仰?當然算,追求做事認真,一絲不苟,也是一種信仰。信仰指引人生。

有了某種信仰,某種內心的原則與堅持,就如同有了價值觀的方向,知道何為對,何為錯,何可為,何不可為,何可往,何不可往,何為是,何為非。也有方向感,朝哪裡去行進,也就很具體而不彷徨了。


信仰可以很宏觀,也可以很具體,可以很抽象,也可以很形象,可以很寬泛,也可以很細密。

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堅持而為,也是一種信仰。立志於仁,理解仁的價值,根植仁的信念,踐行仁的作為,收穫仁的人生。

二,守護信仰,就一定會涉及到自我約束與克制

因為立志於仁,將其作為信仰一樣去堅守和踐行,所以自然就會約束自己,克制自己,在遇到不仁之事,內心會有一個提醒的聲音響起:這是與我的價值觀相悖的事,我不會去做它。

自我約束與克制,源於對信仰的認可和堅持,在一種堅持的慣性的作用下,自我約束與克制也無需太過費力,你只是繞開了迴避了與你價值觀不一致的事,確保了自己的信仰的純潔性,做回一個身心一致、毫不違心的自己。


因為擁有信仰,立志於仁,所以自我克制,不可否認,有些壞的事情,具備強大的誘惑力,這時也需要一番內心的掙扎,倘沒有信仰之加持與提醒,可以一下子就投入壞事之中。但若信仰依舊,克制有力,則抵禦不利之誘導,對壞事說拜拜,你依然沒有違背自己,事後,你會感謝自己當時的清醒與克制。

立志的價值,在于于疲憊時、面臨誘惑時、猶豫不決時、抉擇時,能看到對的方向,戰勝干擾,尋回初衷,踏上征途,心懷正念,勇往直前。

三,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成本最小化,益處最大化

對於一個社會來說,人人有仁德,個個有禮貌,正向的教化如果深入人心,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與之相對的是什麼?社會規則的嚴苛,以此約束人的行為,即便有一些作用,但是人的內心沒有羞恥感,這一次懲罰了,下一次照樣做錯事。

所以教化之作用,等於以最小之成本,引起人的自覺地榮辱感、羞恥感的產生,知道追求榮譽,厭惡羞恥,避免爭鬥,少做壞事,社會和睦。

這便是中國人一向重視教化,重視引導,重視德育的原因。德育如哺育幼苗,早期的引導與澆灌,作用貫穿一生,也是打下一個最好的根基。


其他文化講教化嗎?當然,但是我感覺側重點不同,中華文化能夠敏銳意識到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並且側重於此,這便是厲害之處,這是很微妙的一種認知,非充分深入理解者,不能得其深刻之處。

所以成本最小化,益處最大化怎麼理解呢?再以幼苗為例,越早引導,越容易引導,且效果越好,等長到很大快要成才時,難度就大了,效果也減退。此處一是時間之早,二是教化本身之於其他事,應排在第一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