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通讀 |《先進篇》(133)

fans news 發佈 2022-01-15T07:08:36+00:00

今天繼續讀《論語·先進篇》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顏淵死了,孔子哭得悲痛欲絕。跟隨孔子的人說:「先生您太悲痛過度了!」孔子說:「我有太悲痛過度了嗎?我不為這個人悲痛過度,又為誰呢?

今天繼續讀《論語·先進篇》


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顏淵死了,孔子哭得悲痛欲絕。跟隨孔子的人說:「先生您太悲痛過度了!」孔子說:「我有太悲痛過度了嗎?我不為這個人悲痛過度,又為誰呢?」


首先最直觀的看出顏淵早逝對孔子的打擊很大,是一種撕心裂肺、痛入骨髓的痛。


「慟」指的哀傷過度,過於悲痛。而這種程度的悲哀是越禮的一種表現,所以才會有「從者曰」。


其次,這裡的「夫人」,夫要讀二聲,不是指女性的「夫人」,而是代詞,代指顏淵。


關於顏回我就不說的,前面無數次的介紹過。再深入的解讀,我也不說了。因為沒有意義。我們讀《論語》只需要理解其字面,然後帶入生活,就會有自己的體會。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季路(也就是子路)問怎樣去事奉鬼神。孔子說:「人都沒能事奉好,怎麼能事奉鬼呢?」季路說:「請問死是怎麼回事?」(孔子)說:「還不知道活著的道理,怎麼能知道死呢?」


孔子這裡所謂的「事人」,是事奉父母、上級、長輩、君主這些世俗社會生活的事情,並且認為他們的重要性應該置於鬼神之上。孔子在這裡明確的回答了鬼神與人世間、生與死關係的問題。


在社會和民間普通存在著鬼神信仰,其根源是對死後的靈魂安置問題充滿未知和恐懼。但是,孔子優先考慮的是現實主世界,用現實義引導學生應該把此生的價值第一位。這既是孔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是周代理性主義和人文主義進步性的體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