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規矩眾多,連皇帝吃飯也不例外!

fans news 發佈 2022-01-19T12:48:55+00:00

清朝時皇帝吃飯稱為「用膳」或者「進膳」,有自己的一套嚴格的規定和程序,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清朝皇室起源於東北的滿族,所以在飲食上延續了東北滿族的飲食習慣,每天只吃兩頓正餐,稱為早膳和晚膳。

清朝時皇帝吃飯稱為「用膳」或者「進膳」,有自己的一套嚴格的規定和程序,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清朝皇室起源於東北的滿族,所以在飲食上延續了東北滿族的飲食習慣,每天只吃兩頓正餐,稱為早膳和晚膳。早膳的時間為早上六點至八點半,晚膳通常為中午十二點至下午兩點,到了夏季和秋季,則會提前一個小時。兩頓正餐之後,還會再加一頓小吃,時間不固定,如果皇帝臨時想要吃什麼,就隨時傳人送上。

御膳房

內務府和光祿寺是清朝宮中的膳食機構,內務府下面的御茶膳房負責皇帝的日常飲食,光祿寺的禮部和禮部精膳清吏司和御茶膳房共同承辦宮中的各種宴會。膳房、茶房和清茶房共同組成了御茶膳房,其中膳房設總領三人,承應長二人,承應人十五人,庖長三人,庖人二十人。御茶房和清茶房共有一百二十多人,此外還有太監一百五六十人。皇帝每天的膳食是先由御茶膳房官員開列出膳單,經內務府主管大臣審閱、備案後,才能烹飪製作。

傳膳

皇帝大多時候在寢宮的東、西間以及辦事場所用膳。用膳時,東西兩邊不得走人,上菜的人全部走中間南門,東西兩邊是給皇帝留的,皇帝需要遵從禮制,坐東朝西用膳。膳房太監需要布置好膳桌,一到開膳時間,侍衛就會安排御膳房將膳食送上,這叫「傳膳」。

布菜 (影視劇劇照)

然後,太監們便手捧紅色漆盒有秩序地排著隊進來,將各種菜餚、飯點、湯羹等迅速端上餐桌,按照規定位置擺放好,無關人員一一退下,只留下侍膳太監。這時,皇帝在太監簇擁下步入膳桌入座,準備用膳,四名太監垂手立於皇帝身後,一名年長的侍膳太監則站在一旁,負責給皇帝布菜。膳桌一般用三張桌子南北向拼成,中間一張桌子供皇帝進膳用,主要擺放幾隻時令鮮菜和水果等。在膳桌旁邊還另設一几案,以備皇帝賞賜,皇帝覺得哪道菜特別可口,說聲「賞」,這道菜便會被放到几案上,待會兒便放入配有開水加溫的食盒內,送到被賞賜的官員府中或妃嬪宮中。

皇帝吃的飯菜,一般為主菜八品、小菜四品,外加火鍋、粥、湯等,加在一起大約有二十幾品。由於皇帝用膳都嚴格按照祖制家法,所以吃起來恐怕是了無興致,只不過圖個排場和程式而已。

溥儀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說道:「這些菜餚經過種種手續擺上來之後,除了表示排場之外,並無任何用處。它之所以能夠在一聲傳膳令下,迅速被擺在桌子上,是因為御膳房早在半天之前或者前一天就已經做好,煨在火上等候著的………」他還把皇帝用膳歸結為四句話:「華而不實,費而不惠,營而不養,淡而無味。」

各式菜品(圖自網絡)

無論哪道菜,即使它再可口,皇帝都不能連吃三口,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家規,叫作「吃菜不許過三匙」。因為皇帝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是絕不能讓外人知道的,一來怕有人會投毒謀害皇帝:二來是不想傳出宮外有人借御膳之名,騙取百姓銀兩。用膳時站在皇帝身後的四名太監便是專門執行家規的,即便是皇帝,也得遵循老祖宗的規矩。皇帝用眼睛看哪個菜,侍膳太監便將那個菜往皇帝身邊推近一點,然後用湯匙舀進碟里。如果皇帝嘗後說了「這個菜不錯」,或是讚許點了頭,傳膳太監就會再替皇帝舀一次,同時將這個菜往後面推,不能再舀第三次。如果連舀了三次連吃了三口,四個太監中為首的一個就會大喊一聲:「撤」,其餘太監便會將這個菜撤下去,而且在之後的十天半月中都不會再看到這個菜了。宮中把這個規矩稱為「傳膳不勸膳」。因此,皇帝的用膳是不會讓人捉摸透的,不能讓別人輕易掌握其中的規律。

膳底檔

不僅如此,清宮《膳底檔》是專門記錄皇帝進膳情況的內廷資料,事無巨細,一點一滴均記錄在案,但是皇帝愛吃什麼菜則是萬萬不能記錄上檔的,皇帝也絕不會說自己喜歡吃什麼,或者今天想吃什麼。侍膳的太監及宮內人員更不許隨便談論,這可是宮內的一大忌諱,隨意談論或泄露皇帝用膳情況的人,輕者杖責,重者砍頭。

如果沒有皇帝的旨意,包括皇后在內,任何人都不能跟皇帝一起吃飯。如果皇帝心情好或者想跟臣僚談事情,可以恩賜其他人陪同一起進餐,能夠沐浴到這種皇恩的幸運者也僅有皇后、妃嬪、皇子皇女以及個別寵臣而已。皇帝用膳時,還有音樂伴興,大概就是《周禮》所規定的帝王進餐時以樂侑食,樂助食興吧。當然,清朝的皇帝已不時興「鐘鳴鼎食」之類,而是由樂工演奏較為輕鬆的吹打曲子。用膳完畢,皇帝還要漱口,漱口畢,春夏季節皇帝一般會吃些時鮮果品,用於清心爽口,秋冬季節則常飲熱茶,以助消化。

御膳單

清朝御膳每天的食譜都被記錄下來,每月集成一冊,因為直到今天,人們還可以看到清宮檔案中的大量御膳膳單。同時,內務府主管大臣還要負責監督廚師的製作,每道菜都要嚴格按照配料規定來搭配,既不許任意增減更換,也不能讓配料影響了主料的原味,做到主次有別。

[編輯]

李 卓 陽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