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軟體測試(一零一):微型計算機的組成—讀書筆記

fans news 發佈 2022-01-19T17:30:46+00:00

特點:ENIAC 共使用了 18000 個電子管,1500 個繼電器,10000 多隻電容器和7000 多隻電阻,50 萬條線,總體積約 90 立方米,重達 30 噸,占地 170平方米,耗電量為 140 千瓦。

計算機發展史

1、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誕生

ENIAC(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安尼亞克:1946 年 2 月 14 日,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製成功,次日宣布。被美國國防部用來進行彈道計算。

特點:

  1. ENIAC 共使用了 18000 個電子管,1500 個繼電器,10000 多隻電容器和7000 多隻電阻,50 萬條線,總體積約 90 立方米,重達 30 噸,占地 170平方米,耗電量為 140 千瓦。
  2. 運算速度為每秒 5000 次加法,比機械式的繼電器計算機快 1000 倍。
  3. 使用紙帶存儲程序和數據。
  4. 使用機器語言編程。程序自給自足。

中國:1958 年,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小型電子管通用計算機。

2、計算機的發展歷程

第一代 (1946-1956): 電子管計算機。

  • 體積大、機身重、性能低(最高達每秒幾萬次)、耗電多、易發熱、工作時間短。
  • 計算機主要應用於軍事、科學計算。
  • 沒有作業系統、沒有硬碟。使用磁帶或卡片存儲程序和數據。
  • 50 年代初產生的彙編語言。
  • 測試等價於調試。

第二代 (1956-1964):電晶體計算機。

  • 體積、重量、耗電量降低。運算速度可達每秒 300 萬次。
  • 應用於科學計算和事務處理,開始進入工業控制領域。
  • 出現的商用計算機,分為通用機、專用機。
  • 出現了作業系統、高級語言、磁碟。

1956 年,IBM 研製出的硬碟,比冰箱大,容量 5M。

1964 年,IBM 推出 OS/360 的作業系統。

軟體開始使用面向過程的程序設計高級語言,如 fortran、algol 等。

  • 1957 年,測試和調試被區分,測試主要是驗證軟體的正確性,驗證程序是否做了該做的事。

第三代 (1965-1970):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 將電子元件結合在一片晶片上。
  • 體積、耗電量降低,運算速度達到了每秒 4000 萬次。
  • 開始應用於文字處理和圖形圖像處理。
  • 作業系統完善,有巨型、大型等分類。
  • 1969 年,Unix 作業系統誕生。

軟體危機出現,軟體工程被提出,軟體測試重要性上升,但仍然主要是驗證程序的正確性。

第四代(1970 至今):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 具有高速運算能力(巨型機的運算速度已達到每秒幾億次)和較強的自動控制能力,計算精度高、通用性和邏輯判斷能力強。
  • 1979 年,微軟公司為 IBM 個人電腦開發 MS-DOS。
  • 1985 年,Microsoft Windows 1.0 問世。
  • 1972 年前,首屆軟體測試會議正式提出軟體測試的概念。

計算機的工作原理

  • 計算機是根據用戶的命令來工作的,用戶的命令一般通過程序來下達。

指令:用來指揮硬體動作的基本命令,是包含了操作碼和操作數的一串二進位編碼。

程序:為解決某問題的一系列有序的指令集合。

軟體:程序、數據及其相應的文檔說明。

  • 沒有安裝任何軟體的計算機稱之為裸機。

BIOS 晶片中有程序。

計算機系統的組成

1、計算機的硬體系統

1.1 馮•諾依曼模式

通用計算機由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等組成

1.2 中央處理器

中央處理器的含義

  • 簡稱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
  • 是計算機的大腦和心臟,主要由運算器、控制器等組成。
  • CPU 主要生產廠商有 Intel、AMD 等公司,目前比較常見的有 Intel 公司的PentiumⅣ(P4)、Celeron(賽揚)、Core(酷睿)、Core2(酷睿 2 代)和 AMD公司的 Athlon64、Opteron、Sempron 等型號。

CPU 的性能指標

  • 主頻:時鐘頻率,常見 2-3GHz。
  • 外頻:主板的時鐘頻率,常見 533-1066MHz,高者可提高系統的數據傳輸速度。
  • 高速緩衝存儲器 cache:提高讀取速度。
  • 同步數據處理能力:32 位、64 位。

1.3 存儲器

1.3.1 分類

  • 內部存儲器(內存、主存):CPU 可以直接訪問的存儲器。
  • 外部存儲器(外存、輔存)

1.3.2 內部存儲器

  • 只讀存儲器 ROM:如 BIOS。
  • 隨機存儲器 RAM:目前主流 DDR,目前一般為 1GB~8GB。

1.3.3 外部存儲器

  • 軟盤:3.5 英寸,1.44M,容量太小,碟片易損壞。
  • 硬碟:目前 500GB~1TB,有高達 3TB。轉速目前 5400~10000 轉/分鐘。緩存8-16MB。硬碟的使用環境應保持清潔,並避免震動。
  • U 盤:採用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晶片為存儲介質。
  • 光碟:CD 容量 650-700MB,DVD4.7-17GB。分只讀、一次性寫入、可多次讀寫光碟。目前最常見只讀光碟即 CD-ROM 和 DVD-ROM

1.4 輸入設備

  • 滑鼠
  • 鍵盤
  • 攝像頭
  • 掃描儀
  • 條形碼閱讀器:最早出現於 20 世紀 40 年代,得到實際應用和迅速發展是在近 20 年。

1.5 輸出設備

  • 印表機
  • 顯示器

2 微機的部件與連接

2.1 主機板

微機的主要外設有顯示器、鍵盤、滑鼠器、印表機和掃描儀等,這些外部設備承擔了系統數據的輸入輸出工作。

外設通過各種接口與計算機主板相連,在啟用時還需要安裝相應的驅動程序。

主板(mainboard)是電腦中最大的一塊電路板,上面布滿了各種插槽、接口、電子元件。

主板就像電腦的神經系統。

現代的主板性能是由其晶片組確定的。

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外設部件互連標準接口。

AGP(Accelerate Graphical Port): 加速圖形接口,專門為顯卡設計。

2.2 晶片組(chipset)

由集成電路廠家生產的邏輯控制晶片,是構成主板電路的核心。它把複雜的電路和元件最大限度地集成在幾顆晶片內。

晶片組從結構上分為南橋和北橋晶片,北橋負責與 CPU 的聯繫並控制內存、AGP、PCI 數據在北橋內部傳輸。南橋主要負責 I/O 接口以及 IDE 設備的控制等。

不同的晶片組支持不同的 CPU,性能也不同。

2.3 顯卡、音效卡、網卡

顯卡又稱顯示器適配卡,是連接主機與顯示器的接口卡。

音效卡:要用計算機處理聲音信號,讓計算機發出各種聲音。音效卡把連續變化的聲音波形信號(稱為模擬信號)轉換成為數位訊號。

網卡:又稱網絡適配器。

BIOS 與 CMOS

1、BIOS 的含義

Basic Input & Output System(基本輸入輸出系統),或稱 ROM-BIOS,意思是只讀存儲器基本輸入輸出系統。

BIOS 是主板上的一塊 ROM 晶片,裡面裝有系統的重要信息和系統參數的設置程序(BIOS Setup 程序)。

2、CMOS 的含義

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是一種應用於大規模集成電路晶片製造的原料。

CMOS 是計算機主板上的一塊可讀寫的 RAM 晶片,裡面裝有當前系統的硬體配置和用戶對某些參數的設定。

計算機系統在加電開機時要讀取 CMOS 信息,用來初始化機器各個部件的狀態。

CMOS 由主板上的 CMOS 電池供電,因此無論是在關機狀態,還是遇到系統掉電的情況,CMOS 信息都不會丟失。

3、BIOS 與 CMOS 的區別與聯繫

BIOS 中的系統設置程序是完成 CMOS 參數設置的手段;CMOS 既是 BIOS 設定系統參數的存放場所,又是 BIOS 設定系統參數的結果。

概括兩者的關係:"通過 BIOS 設置程序對 CMOS 參數進行設置"。

4、何時需要進行 BIOS 或 CMOS 設置

新機設置時間或配置計算機

設置作業系統啟動順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