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虎年 聊聊非遺布老虎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5T02:27:06+00:00

虎年即將到來,作為中國傳統虎文化的代表之一──布老虎,以兒童玩具、節慶禮品、精美工藝品的形象,走入了千家萬戶。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布老虎製作技藝和布老虎文化,不僅是傳承一門傳統手藝,更是把中國古老「虎圖騰」崇拜故事與習俗講給後人聽。我們從哪裡來?中國文化之根在哪裡?

虎年即將到來,作為中國傳統虎文化的代表之一──布老虎,以兒童玩具、節慶禮品、精美工藝品的形象,走入了千家萬戶。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布老虎製作技藝和布老虎文化,不僅是傳承一門傳統手藝,更是把中國古老「虎圖騰」崇拜故事與習俗講給後人聽。我們從哪裡來?中國文化之根在哪裡?答案或許正藏在我們手邊那一個個可愛的布老虎的造型里、紋飾里。

中國虎文化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農曆虎年臨近,布老虎火爆市場。無論是大型超市、小型節日禮品店或是網絡上的傳統手工藝店鋪,布老虎都牢牢占據了「C位」。而在很多布老虎非遺傳承人的家裡、工作室里、廠房裡,匠人們更是加班加點趕工備貨。布老虎讓威風凜凜的老虎,以一種可愛可親的面貌,走入尋常百姓家,讓古老的虎文化生生不息。

布老虎屬於中國的母親藝術,也屬於一種刺繡藝術。它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廣大地區,最早是來源於咱們中國古老的老虎圖騰崇拜。天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授馬知遙,從事布老虎非遺項目保護研究多年,他介紹:相關資料顯示,1萬年以前,生活在黑龍江和內蒙古的我國早期先民,就將老虎的形象描繪於岩壁之上。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了距今六七千年的以貝殼堆砌的龍虎圖案。這說明,中華先民對老虎的崇拜基本上不會晚於對龍的崇拜。不過,後來隨著歷史發展,龍的崇拜走入帝王家,成了天子專用,於是龍圖騰崇拜漸漸強盛起來。而且,中原地區主要是農耕文明,靠天吃飯的生活習慣,使得掌管行雲降雨的「龍」成為主要的圖騰崇拜對象。虎崇拜,則多見於山林地區,是狩獵文明的體現,《說文解字》中講,山神即是老虎。虞,是中國很古老的一個姓氏,一個虎字頭一個吳,從造字的角度來看,也透露出對老虎的崇拜。

「其實關於炎帝黃帝的神話傳說,就暗含了狩獵、遊牧文明向農耕文明過渡這麼一個過程。龍崇拜一下上升到很高位置,占據了當時中原一帶的華夏文明區,成為一個中心文化,不過,虎崇拜卻沒有消失,而是走向民間,民間的百姓大都信奉老虎,因為在老虎身上看到了很大的威力。」馬知遙說,「在人類的『童年時代』,他們對老虎是很恐懼的。如何把恐懼、畏懼轉化為一種理想化的對平安的願望?這是中國老百姓常出現的智慧,就是將讓人畏懼的形象戴在頭上、穿在身上,製作在生活用品里。」

於是我們看到老虎帽、老虎鞋、老虎枕、布老虎玩具,這都是為了把老虎令人畏懼的形象化為溫柔的面貌,讓老虎成為孩子的保護神,讓老虎成為保家護院的這樣一種符號,化險為夷、祈求平安。馬知遙表示:「我認為這是中國老百姓了不起的一個智慧,把一些看似很兇猛的人類無法制服的東西,化成了一種智慧化的保護神,其實骨子裡還是在圖騰崇拜。」

布老虎寄託著辟邪平安的祝福

今天,有著各色紋樣造型的布老虎,已經成為古老虎文化的活化石。虎圖騰崇拜文化經過至少六七千年的傳承演變,也產生了新的寓意。

虎文化當下以布老虎的形式進入世俗家庭社會,人們首先會把它作為生殖崇拜必不可少的符號來看待。依舊有很多家庭,嬰兒誕生,孩子的姥姥或舅舅,一定會送嬰兒一隻布老虎。或許滿月酒時或許百日宴上,布老虎依舊是重要的禮物之一,寓意著保佑孩子健康平安。布老虎的變化形態老虎枕,則寄託著讓孩子能夠安睡、少邪祟侵害的願望。「這個習俗在咱們北方的漢族群眾中依然很普遍,根據我們的調查,陝西、山西、河北、天津、河南,5大省區都有分布。」馬知遙介紹,在山西還有送新生兒面虎的,用麵粉製作的小老虎,必須送4隻,兩兩相對,四虎靈獸,虎通福,獸通壽,4隻老虎寓意四方福壽。

此外,在山東、山西一些地方,結婚的時候,客人要送新婚夫婦一對老虎,一公一母,象徵著祝福夫妻白頭偕老、生活紅紅火火、早得貴子。

布老虎文化還包括一個端午節的習俗──艾虎,與艾草有關,從名字就可知它有辟邪的功能。艾虎是古代漢族端午節壓勝物兼飾物。流行於中原和江南地區。每逢節日,人們用綾羅製成小虎(艾虎)及粽子,用彩線穿起來,掛於釵頭,或系在小孩背上。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俗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

小艾虎的特徵很明顯,鼻子像一個粽子,兩個柳葉眉,眼睛的形狀類似粽子葉。尤其在山西和河南一帶,艾虎身上還會有五毒的形象,以毒攻毒,在端午節將艾虎送給孩子,祈求平安。「我們在田野調查時還發現,在山西、河南的一些地方,還有端午節時門上貼老虎符的習俗。」馬知遙介紹。

「我們團隊收集收藏有100多種各個地方的布老虎,形象各異。那種造型和紋樣上的特色,是現在工業化生產的卡通布老虎無法取代的,只有純手工的布老虎,才有那種感覺。」馬知遙感慨。比如,山西、河南等地的布老虎,眼睛是南瓜眼,立體的南瓜造型,寓意招財進寶。到了山東,大多地方的布老虎,眼睛就是平面的,但是一層一層的布疊加,布老虎看上去眼睛炯炯有神很威風,有的還將眼珠換成一顆金色的紐扣,火眼金睛。

曾幾何時,在中國的很多鄉村,每一個村都有一個巧娘,縫補刺繡的手藝好,逢年過節婚嫁生育,需要做一些針線活兒或是手工藝品,村民就會提著禮物上門「以物易物」。布老虎當時幾乎大家都用,所以這些巧娘就成了製作布老虎的能手。而因為地域風俗不同,巧娘喜好不同,也形成了千差萬別的特色布老虎。

山東臨沂有位老太太叫解祥芳,她做的布老虎金碧輝煌,長著長鬍鬚,就像戲劇舞台上的老生一般。她做布老虎特別講究,在尾巴里加一粒硃砂,寓意著辟邪。她記得三年自然災害的困難日子,自己就是靠著製作布老虎的手藝,養活了一家人,別人家吃不飽,她家裡一個屋子堆得滿滿當當的各種點心吃不完,都是別人求她做布老虎時送的。

類似的故事,馬知遙聽過很多,如今,在北方鄉村地區,布老虎這種藝術,還是很普遍的,不至於說消失,很重要一個原因是只要有結婚、生育等喜事,布老虎就會「閃亮登場」,經常是由長輩給晚輩送祝福,這習俗基本上代代相傳,這也說明咱們民族對待孩子從來不吝嗇,為了保佑孩子、為了傳延香火、為了人丁興旺,長輩對子孫後代都是非常呵護的,上一代怎麼做的,下一代繼續。也正因如此,中華文明才能幾千年延綿不絕。文化就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中,自覺地把它延續下來。

「今天我們市場上經常會見到那種千虎一面的卡通虎,其實那是一種現代工藝的玩具了,不屬於非遺,因為它純手工的地方太少了。我們說保護非遺的時候,主要是保護它的手工性,因為手工製品每做一個是不一樣的。大多數人在喜歡這種又簡單又便宜的卡通虎的時候,其實並不知道布老虎背後的寓意和功能。所以我一再呼籲,我們要保護自己的傳統,消費傳統手工藝製品是一種很好的方式。」馬知遙說,「保護非遺布老虎,它不只是說保護形式上的布老虎工藝品,最後還是要借這個工藝品把它背後的文化、故事講出來,把文化符號解讀出來。」

今天我們推崇傳統文化,延續我們的傳統習俗,比如大年初一吃餃子或湯圓,不能只是「吃」,更重要的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世界上更多的人和子孫後代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吃餃子吃湯圓?這個習俗最早從哪裡來?背後的文化基因是什麼?

天津大學近幾年在做布老虎非遺傳承人培訓項目,其實也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的梳理和推廣。天大通過組織培訓班為這些傳承人搭建了一個交流的平台,還請來相關行業的講師,將很多科學、先進的創作理念、經營理念傳遞給傳承人。一些年輕的非遺傳承人已經通過抖音和快手等平台展示傳播自己的非遺技藝。天大研究團隊通過多年調查整理,發表了一系列研究論文,出版了《布老虎尋蹤》《布老虎傳承人口述史》等書。

為了讓更多年輕人接觸非遺文化。天大相關團隊還在努力推進非遺進校園,編寫非遺進校園的教材,現在正在編寫非遺走向海外的讀本。馬知遙說:「我覺得校園是最大的文化傳承的場域,從小給孩子們播撒下中國傳統文化的種子,他的興趣慢慢就誕生了,興趣有了,就可能產生最後的傳承人或者工藝美術大師,所以我們現在主要做的是最基礎的工作。」

一些非遺傳承人,如今已經成為網絡紅人,他們通過各種現代文化傳播途徑,讓非遺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他們的「粉絲」來自世界各地,他們的布老虎也遠銷海外。尤其是虎年將至,「預購從速」「銷售一空」「需要預定」等更是成為他們店鋪里的常態。有位傳承人的作品,還被選為冬奧會伴手禮。

在了解到這些非遺傳人的現狀後,馬知遙很開心,也提出了一個建議:中國應該有一個新職業出現──文化遺產的中介隊伍或者經紀人隊伍。非遺項目有著相當龐大的數量,這麼大的體量本身就已經形成了文化產業中的內容產業,如果沒有懂得非遺知識的人作為經紀人或者中間人出現,單靠這些非遺傳承人自己去經營這些作品,那是非常難的。傳承人既要創作生產,還要宣傳、吆喝、售賣,精力是不夠的。在商業化鏈條上,它需要更多精細分工,不同工種術業有專攻,去把整個平台打通。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完善的產業循環,促使非遺保護更好落地,真正實現活態傳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