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尊峰:發掘魯派清光緒民國時期內畫大師鼻煙壺傳承史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7T12:43:23+00:00

其中,淄博尊峰鑲嵌藝術老琉璃博物館展區以展品豐富、形式靈活備受參觀者青睞,尤其是展區左側近二十個雞翅木花腿玻璃展罩陳列的清光緒、民國時期魯派內畫大師的珍品,更是讓其成為專業收藏者、內畫從業者、攝影愛好者及參觀者的打卡地。

文/李福源

2021年11月29日,第21屆中國(淄博)國際陶瓷博覽會在「淄博珍珠」隆重開幕。一場盛宴,彰顯淄博底氣;一場盛宴,閱盡陶琉繁華;一場盛宴,演繹產業蝶變。來自全國15個省市,近500位大師的上千件經典作品集中呈現。其中,淄博尊峰鑲嵌藝術老琉璃博物館展區以展品豐富、形式靈活備受參觀者青睞,尤其是展區左側近二十個雞翅木花腿玻璃展罩陳列的清光緒、民國時期魯派內畫大師的珍品,更是讓其成為專業收藏者、內畫從業者、攝影愛好者及參觀者的打卡地。

博山琉璃生產歷史悠久,中外聞名,明朝中葉已經成為全國琉璃生產銷售中心。清康熙初年,內務府設造辦處,亦從博山地區徵調大量琉璃工匠入宮燒造吹制各種琉璃貢品。據張榮、張健《掌中珍玩鼻煙壺》一書記載,乾隆時期,博山的匠師們已經開始在宮廷內製作套料鼻煙壺,這些匠師在往來博山與北京的過程中,把鼻煙壺製作技藝傳到博山,博山也開始了鼻煙壺的製作。

而據本地史料記載,最早博山內畫技藝研發乃王鳳誥從北京借鑑,授予畢榮九其法。畢榮九技法精湛,畫面生動傳神,構思奇巧,耐人尋味,令人嘆為觀止。因其為人淳樸敦厚,親臨後生有欲隨其學畫以作衣食之具者,莫不竭盡心力而教之。長輩、同輩友中有願共同研究內畫技藝者如信亭、孫覃普、辛八、薛向都、昃炳富等,畢榮九皆與其相互切磋,毫不保守。並不斷深入鑽研,終於將內畫藝術發揚光大,並形成了特色鮮明的魯派內畫。

此說在本地已成公論,張維用《博山琉璃》、宋暖《博山琉璃研究》、王志民主編的《文化博山》及《博山琉璃志》等書籍均沿用此說。相對於博山千年的琉璃生產歷史,內畫一業在博山出現時間為1891年,至今也不過130年。就在這短短百多年的時光中,博山一地不僅誕生了幾十位名垂青史的內畫大師,而且留下了數以百計的內畫精品。

隨著歲月的流逝,先輩老藝人們的事跡逐漸變得朦朧迷離起來,他們創作的作品也大多流失,只有少數甚至極少數作品被有心人精心收藏,使得今天的我們可以有幸一睹其芳容。岳尊峰30年來專注於國內外收藏家鑲嵌修復琉璃及內畫鼻煙壺,無疑是最早接觸並收藏這些老藝人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

岳尊峰現為中國琉璃藝術大師,收藏博山老琉璃及內畫鼻煙壺已有30年的時光。其最初收藏,是源於鑲嵌修復老琉璃的情緣。等藏品漸多後,岳尊峰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這些凝聚著前輩藝人心血的琉璃老物件,尤其是內畫鼻煙壺,每一件都堪稱瑰寶,其藝術價值都不可估量。而隨著市場收藏熱的不斷升溫,這些老物件一旦錯過,很可能就會成為自己一生的遺憾。於是,每逢遇到博山老琉璃作品,岳尊峰便不計人力、財力,必將其收入囊中為責任。

經過多年搜集,岳尊峰手中的博山老琉璃物件逐漸增多,且自成體系。於是,岳尊峰決定籌建一個博物館對其進行集中展示,2017年,淄博尊峰鑲嵌藝術老琉璃博物館便在張店開元文化大世界一樓南區開館。


淄博尊峰鑲嵌藝術老琉璃博物館按藏品種類分設了古琉璃展區、京魯冀粵內畫展區、琉璃大師作品展區以及淄博鑲嵌陶琉錯展區等千件藏品,每一件藏品都是各時期琉璃藝人的嘔心之作,不僅帶有濃厚的時代烙印,而且對琉璃藝術的發展做了有力的註解。

天道酬勤。一次偶然,岳尊峰讀到了1934年刊於上海《交大季刊》謝惠的《山東博山玻璃工業概況》一文,文中第六部分《內畫史略及方法》在談到當時博山內畫時,寫到:

查內畫之業發韌於遜清光緒時,是時北平周樂元氏,頗負盛名。周氏故後,馬少軒氏繼之。博山有料客王東海者,販貨赴平,因交易而識周氏,遂得其真傳。回博後,授其藝於畢榮九,畢氏又授與張文堂及袁益三(永謙)二氏。(畢氏善山水,張氏則精花卉)。今王袁諸人,相繼物故,而博山之能內畫者,有梁文煥、趙心如、張子祥(山水花卉)、辛西園(山水)、王如亭(人物)、孫雪村及薛祿萬諸氏,然大都直接或間接得之於畢氏也。

該文不僅詳細列舉了這一時期博山內畫的代表性人物,更是指出他們的內畫技藝均是直接或間接師從於畢榮九,這也與實際情況相吻合。

讀到此文後,岳尊峰大為驚喜,文中所列十位內畫大師,在博山當地內畫界都是泰山北斗級的人物,而這些大師的內畫作品,岳尊峰手中都有珍藏,且每個大師的作品都不止一件。此前,張維用先生《博山琉璃》一書中,專辟《內畫煙壺》一節,對清光緒、民國時期的內畫大師進行介紹,有的事跡較為詳細,如畢榮九、薛京萬等;有的相對較為簡略,如趙心如、梁文煥等。為進一步挖掘這些大師的事跡,多年來,岳尊峰通過查找資料、與大師後人交流等方式,對以上大師的生平事跡逐步完善,形成了較為詳細、系統的清光緒、民國魯派內畫大師人物傳略。第21屆中國(淄博)國際陶瓷博覽會上,岳尊峰將以上各大師事略及作品對應展放,讓人在欣賞大師作品的同時,可以對大師本人亦有所了解。

如此,且讓我們隨著這些大師的作品,從《博山琉璃》《博山琉璃志》及岳尊峰先生整理的資料入手,一睹大師們昔日的風采。

王鳳誥(1853-1917),字紫庭,號綸宜。王鳳誥於清光緒年間在北京經營琉璃料器鋪時,與北京內畫大家周樂元交厚。周樂元內畫技藝高超,但秘不示人。一日,王鳳誥突然造訪,慌亂之中的周樂元來不及收拾,那隻擺在桌上的細細的彎成鉤形的內畫竹筆被王鳳誥看了個正著,於是王鳳誥遂反覆研習,並將該技藝帶回博山,傳技法於畢榮九等,王鳳誥由此被譽為博山內畫奠基人。


畢榮九(1874-1925),名寧清,博山人,魯派內畫藝術創始人。畢榮九九歲時,父親雨亭去世,由伯父雲亭撫養,遂跟隨其學習繪畫技法和書法。年紀稍長,就在博山開設「奎山堂」字號,亦擅長鋪絲畫、油漆、泥塑、書畫、裝裱、塑像等業務。內畫鼻煙壺技藝傳入博山後,引起了他的深厚興趣,即用當地出產的琉璃料製成「仿水晶」鼻煙壺坯,並用鐵砂、金剛砂加水將其內里涮成毛面,在壺內作畫,一舉成功。


畢榮九內畫藝術在生前即負盛名,創作題材廣泛,擅畫山水、人物、走獸等,並能在壺內題詩、署名落款,其作品富有文人畫風格。當時山東巡撫張曜得了一件畢榮九創作的《玉帶河圖》(一說為《雲龍》)內畫鼻煙壺,十分高興,即刻獻給慈禧太后。慈禧倍加讚賞,賞畢榮九黃馬褂一件,從此畢榮九名重天下,並被尊為博山內畫藝術的創始人和我國內畫史上的一代宗師。又因博山內畫逐漸發展為魯派內畫體系,畢榮九亦被稱為魯派內畫開山鼻祖。據史料記載,畢榮九有入室弟子四人:張文堂、袁永謙、王致富、閆本立。畢氏子侄輩中隨其學畫的有四人:長子畢懷遠,字寶三,學內畫,但主要是給大料貨莊仁和成畫鋪絲畫,去世時36歲;次子畢恆遠,學內畫,後改陶瓷彩繪;四子畢悅遠,學內畫,早殤。畢凝君之四子畢懋遠亦隨榮九學內畫,亦畫鋪絲畫。

本次所展畢榮九內畫壺高僅盈寸,畫面為花、瓷器、文石組合,虬枝斜出的梅花插於古色古香的瓶中,左側兩盆鬱鬱蔥蔥的盆景映襯著後面一塊如蒼龍出海般的文石。作品因年代久遠,其內壁稍顯斑駁,但與畫面內容卻相得益彰,使整件作品看上去古意盎然,用竹筆「皴法」一氣呵成。


為讓世人更好地領略畢榮九作品的風采,2020年,岳尊峰將一款畢榮九於1906年創作的內畫壺捐贈於淄博中國陶琉館,並被陶琉館永久收藏。該內畫壺畫面山水極度精妙,落款「子和六兄大人雅正,丙午杏月,榮九作。」作品保存完整,畫面清晰,具有極強的藝術性及觀賞性。


張文堂(1885-1966),原名敬學,博山後地人,以字行世。張文堂16歲時學習陶瓷彩繪,28歲時拜畢榮九為師學習內畫技術,4年後出師。工山水、人物。其畫風纖麗清新,所作內畫作品,各京莊爭先收購。「七七」事變後,內畫行業生意蕭條,被迫改作陶瓷彩繪。

1956年,博山琉璃工藝生產合作社恢復內畫生產,將張文堂和薛京萬請來傳授內畫技術,次年,山東省人民委員會授予其「山東省先進生產者」榮譽稱號,其本人也當選為省政協委員。

本次所展張文堂內畫壺,運用「推手畫石法」作成,精湛至極。其正反兩面均有嶙峋怪石,所不同者,一面中的怪石為野花團簇,黃紅綠彩配以怪石的突兀,彰顯出蓬勃的生命力;另一面,老枝生於石上,其下,有翠綠蘿蔔葉四散張開,蟈蟈伏於白菜葉上悠然進食,堪為一幅縮小的中國畫精品。


袁永謙(1885-1939),字益三,博山李家窯人,幼年隨孫覃普學習繪畫基本技藝,後拜畢榮九為師,以《芥子園畫傳》為範本學鋪絲畫片和內畫創作,故其畫風與畢榮九相近,但技藝遜色師傅畢榮九。出徒後,曾長時間給仁和成料貨莊畫鋪絲屏畫片。後來袁永謙畫藝猛進,在家專門給仁和成畫內畫煙壺達10餘年。畢榮九去世後,其所畫煙壺售價大增。仁和成為了賺錢,就讓袁永謙仿製畢榮九內畫煙壺。同樣一隻煙壺,落「益三」款,仁和成只給他一個銀元,如落「榮九」款,則可得兩個銀元,是以其後期作品多落「榮九」款,故張維用先生評論:「傳世畢氏內畫贗品甚多,蓋多袁氏所為。」

袁永謙於1939年創作的《虎》圖,可為其代表作品。畫面運用「皴三塗四法」作成,其正中為一隻健碩的猛虎,尾巴上翹,張著血盆大口直視遠方,盡顯王者風範,四周則以山水樹草襯之。整個畫面於蒼涼中透著威猛,端的是大家風範。


梁文煥(1905-1978),字新一,博山趙莊人,精山水,工翎毛花卉,兼寫人物。16歲拜舅父袁永謙為師學畫,20歲出徒,為博山仁和成料貨莊畫鋪絲、鼻煙壺內畫。此後,袁永謙去世,又逢日軍侵占博山,梁文煥只好去西冶街李向洲玻璃鋪畫鋪絲畫、磨砂玻璃畫和內畫壺養家。1943年,38歲的梁文煥去山頭楊世武「福同義」、楊瑞符「福同德」窯廠干畫師,與李左泉成為畫友,多在茶壺、茶杯、筒子壺、油盒、皂盒上作畫,兩人畫藝俱精,窯貨商爭相購買,時稱「好角」。1946年,梁文煥問師濟南黑白龍、關友生等,學其用筆之妙,獲益匪淺。1948年回到山頭河南東村楊德榮、楊德東的窯廠畫窯貨。1953年入職國營淄博專區實業公司窯業總廠(博山陶瓷廠前身),亦在北嶺分廠細瓷車間研究瓷器繪畫。1954年,梁文煥被選調籌建淄博瓷廠(始稱淄博瓷窯廠),出任彩繪試驗組組長並成立彩繪工段。1957年,梁文煥與李左泉一同出席全國民間藝人座談會。1959年,梁文煥與李左泉等老藝人精心繪製北京人民大會堂山東廳用瓷。

圖中梁文煥內畫鼻煙壺作於1939年,以竹筆「纏枝繞梗法」精繪而成。該壺畫面古樸典雅,以大寫意筆法將遠山近水、蒼樹古屋排鋪得錯落有致。獨木橋上,一老者正拄杖前行,人物線條雖極其簡單,卻使整個靜態畫面瞬間鮮活靈動起來。

趙心如現存資料較少,只知其為博山馬行街人,清光緒末年生人,平時在山頭畫陶瓷以補貼家用。王緒有大師曾聽其老師薛京萬講過此人為博山早期內畫藝人,後因社會動盪轉行。趙心如所作鼻煙壺多作花卉,因民國動盪,幾經轉行,終於積勞成疾,在民國後期去世。

該圖中趙心如所繪煙壺,花朵幾乎占據畫面全部,紅白花朵競相綻放,一派生機盎然。斜枝之上,一紅腹藍羽鳥兒正翹首獨立,似被花香吸引。畫面所用顏色並不甚多,但因搭配合理,仍給人以奪目之感。

張敬翥(1903-1978),字子翔,以字行,《山東博山玻璃工業概況》一文中稱之為「張子祥」。張子翔為博山十字路人,與張文堂為同祖兄弟。張文堂比張子翔大18歲,張子翔多向張文堂請教繪畫技藝,後跟隨袁永謙學習內畫、鋪絲屏畫,擅長山水、人物、花鳥,所作山水內畫大瓶筆墨酣暢,甚為難得。張子翔曾在淄博瓷廠供過職,專畫陶瓷彩繪,後參加過人民大堂會山東廳的彩瓷繪製工作。


張子翔內畫作品特別注重氛圍營造,以此《消暑圖》為例,畫面中三人衣著不同,神態各異,坐者安詳,立者肅容,卻又都在樹蔭下呈現怡然自得之態。其下筆之法,頗有潑墨之趣,皴染之間,即得物之精髓,故為行家之重。

辛汝謙,字西園,辛八之侄,人多稱其乳名「辛老牛」。辛西園曾跟隨辛八學習內畫技藝多年,得到辛八的真傳,畫風清新細膩,場面宏大,畫山水多以通景為主,畫人物仕女表情生動,也很有韻味,其刀馬人物也頗具功底,成年之後技藝與辛八不相上下。辛西園大多作品不留年款,只留作品當月款。張維用在《博山琉璃》一書中介紹,辛西園於1933年去世,年僅30餘歲。除此之外,沒有更多其個人材料。

辛西園四方壺《美人圖》,在極其有限的空間內,將人物的鮮艷和景觀的素雅和諧搭配,有賞心悅目之感。其人物表情雖著墨不多,卻生動傳神,其它景物刻畫亦復如此,堪為其「清新細膩」畫風的代表作品。

王如亭,出生年月不詳,上世紀50年代初去世,山東濰縣人。民國初年,博山義和玻璃爐兼產鋪絲,想請一位畫師,而博山諸畫師皆各有所事。於是義和業主從濰縣高薪聘請王如亭來博山。

王如亭是畫師出身,作畫用筆皆有章法,所畫鋪絲畫與博山眾畫師風格不盡相同,因其標新立異,遂各地料貨莊爭相收購,名聲家喻戶曉。後因社會動盪,義和停業,王如亭即留在博山以賣畫為生,後改畫內畫壺,更得心應手。王如亭擅長人物花鳥,多以一頭大壺繪畫,各京莊爭相收購。國外收藏家皆用其大壺做成內畫檯燈,其名聲亦風靡海外。

圖中作品即以王如亭一頭大壺做成的內畫檯燈,畫面中芭蕉樹莖白葉綠,呈現勃勃之姿,恰與前方童子之朝氣交相輝映。其他人物雖形態各異,衣著飾容也不盡相同,但卻都惟妙惟肖,再襯以四周美景,呈現的是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古色古香的內畫大壺上覆西化的燈罩,中西合璧,成為觀賞和實用相結合的絕佳藝術品。


其《醉妃》作品,畫面通體素雅,刻畫卻極為精細,細節之處各有不同,三位美人的臉部以白描為之,寥寥幾筆,美人之醉態即躍然於瓶。《山東博山玻璃工業概況》介紹他時,特標註他擅長人物,誠為不虛。

孫雪村(1896-1967),名兆瑞,字雪村,以字行,博山西冶街人,自幼業儒,稍長即從事琉璃內畫。孫雪村愛好收藏,尤工於畫,以大寫意花鳥為佳,曾任「福成祥」料貨莊經理,後因經濟蕭條,為博山琉璃社加工繪製「壓仿條」補貼家用。20世紀60年代初,曾任職於淄博市群眾藝術館,教授國畫技法,學者多有成名。

台北故宮博物院存有三隻早期魯派內畫鼻煙壺,作者分別是雪村氏、辛氏、無名氏。署名無名氏的那隻套料壺坯,具有顯著的博山風格特徵;而署名雪村氏的那隻,落款庚戌年(1910年),經多方求證,就是孫雪村的作品。劉培國《博山內畫先師,藏著一位雪村氏》一文對此有詳細敘述。

孫雪村繪畫技藝高超,涉獵亦廣,但前期本地研究者對其關注不多,偶見有落「雪村氏」的內畫壺,也大多以為是張雪村作品。近年來,隨著地方文史專家的不斷挖掘,孫雪村其人其事日漸完整,其作品也越來越受到行家的重視和收藏家的青睞。

岳尊峰手中所珍藏的這隻孫雪村內畫壺,落款為庚戌年(1910年),與台北故宮所藏署名雪村氏的內畫壺年份一致,都是孫雪村的早期作品,這年他14歲。雖然年齡較小,但此時孫雪村的筆法已經比較成熟,其畫面布局、顏色運用、筆法起承等,均切近得當。其於景物的刻畫,不講求纖毫畢現,卻著意營造一種空谷佳音的意境,使人見之有「探尋直是無蹤跡,只見青山青又青」之感。

謝惠《山東博山玻璃工業概況》介紹的最後一位博山內畫大師為「薛祿萬」,為「薛京萬」筆誤。似此情況在民國有關文獻里也時有出現,如將當時工藝傳習所「陳爾延」誤寫為「陳耳眼」等,或以口音之別,或以採訪之誤,不一而論。民國時期的博山內畫大師里並無「薛祿萬」氏,而薛京萬卻在同一時期聞名業界,故由此推斷,謝惠筆下之薛祿萬,就是薛京萬。

薛京萬(1893-1987),字福臣,博山疊道街人,薛向都長子。14歲隨薛向都學藝,同時為料貨莊畫內畫壺以貼補家用。20歲以後就成了內畫行中有名的「快手」,每天所畫內畫壺不計其數。張維用《博山琉璃》記載了有關他的一句俗語:「薛福臣畫行貨壺,一後晌能畫半箢子」,其下筆之快,直令人咋舌。上世紀20年代,內畫產品銷路不好,薛京萬被迫改行到山頭給窯戶彩繪茶壺、花瓶之類長達8年。1936年才回來與其父向都、三弟京朋重操舊業,並教其侄輩學習內畫技術。博山琉璃生產合作社成立後,薛京萬作為加工戶為合作社繪製了一部分內畫壺樣品,爭取到了第一批內畫產品出口訂貨。1956年,薛京萬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以他和張文堂為主成立了內畫組,並開始招收學員,博山內畫事業由此恢復。鑑於薛京萬對恢復內畫產品和傳授內畫技藝所作的貢獻,市政府授予他為「手工業先進工作者」。1957年,薛京萬被山東省政府授予「老藝人」稱號,並被當選為淄博市政協委員。同年7月,薛京萬出席了全國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並獲大會頒發獎章。從北京回來後,他便開始了內畫顏料和內畫筆的改革,為內畫藝術的發展改進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薛京萬善畫戲曲、刀馬人物,其藝術風格頗為豪放,構圖飽滿、墨色蒼潤渾厚是其作品主要特點,下圖作品便是展現其風格的一個典型。

除《山東博山玻璃工業概況》所介紹的以上10大內畫大師外,岳尊峰還同時展出了清光緒、民國時期其他相關內畫大師的作品,其中以張雪村最為典型。

張敦瑞(1906-1964),字雪村,以字聞名,自幼隨其父張文堂學習內畫技藝,山水、人物、花鳥、草蟲無一不精,尤善大件內畫。其畫風犀利清新,獨具風格。1956年,博山琉璃工藝生產合作社成立內畫組,他是五名內畫成員之一。

在進行內畫創作的同時,張雪村熱情傳授技藝,為魯派內畫人才培養做出積極貢獻。香港鼻煙壺收藏協會首任會長、著名收藏鑑賞家梁知行先生主編的《中國內畫鼻煙壺新貌》對其評價到:「畢氏(畢榮九)幾個弟子以最幼的張文堂之子張敦瑞(筆名雪村)成就最大。……山東內畫於五十年代恢復,張文堂和張雪村都是導師。」對其給予極高讚譽。

本次展覽張雪村作品即為罕見一頭內畫壺。作品創作於已巳年(1929年),此時張雪村23歲,正是畫風趨於穩定且技藝精進的時期。此壺運用「竹筆畫菊法」、「竹筆畫石法」等技法,技法與畫面相得益彰,融會貫通。壺體正面為絢爛奪目的大花朵,幾乎占據了壺體三分之二面積,上有一白腹黑羽的鳥雀正展翅奮飛。騰飛的鳥兒與怒放的花朵,展現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壺體背面,同樣是花朵與鳥兒的組合,不同的是,花朵含苞欲放,鳥兒靜立枝頭,下以嶙峋怪石襯托,給人以無限靜謐之感。壺體正反兩面,一動一靜,動靜結合,給人以無限情趣。

有關王蔚堂的資料,張維用《博山琉璃》中僅記載:「博山大天井人,王鳳誥侄,曾從王鳳誥學習內畫。」《博山琉璃志》中有桑度雲女士《王鳳誥與他的內畫傳人》一文,其中有關王蔚堂的記載頗詳,其文如下:

王鳳誥先生的長子王蔚堂(1885-1956),生於光緒十一年六月二十九日辰時,字文卿。六歲入私塾接受啟蒙教育,十四歲鄉試不第。學過木匠,賣過茶葉,在外經營過琉璃。因戰亂回家後繼承父業,跟父親學畫鼻煙壺,因從小耳濡目染,所以學得也快,善畫蟈蟈、白菜、花鳥,畫面多不塗色,古樸典雅。還寫得一手漂亮的小楷,字體清秀、氣韻蔚然。以畫鼻煙壺為生直到晚年,是王家的第一代內畫傳人。王蔚堂妻子周長增是民間剪紙藝人,平時幫著涮鼻煙壺。

圖中作品繪於乙卯年(1915年),王蔚堂時年30歲。壺面所繪四駒,或臥或立,顏色各不相同,尤其是馬尾及眼睛的處理,將其悠然之態刻畫殆盡。整個畫面豐富卻不雜亂,遠山近景皆處理得當,望之清新自然。

辛汝林,字永久,辛西園之弟,同辛西園一起隨其叔父辛八學習內畫技藝。1956年博山琉璃工藝生產合作社成立後,辛汝林專為合作社加工內畫煙壺。據王緒有大師回憶,辛汝林除為合作社加工煙壺外,還以賣鹹魚為生,後於1964年去世。

該作品創作於1932年,壺體以藍色飾邊,正中繪圖為傳統中國山水畫法,以高山復嶺,蒼松古柏為對象,構圖雄偉大氣,遠古蒼實。中國畫歷來講究空白的布置和物體的「氣勢」,講究「氣韻生動」,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通過「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該作品深得中國繪畫之精髓,將龐大布局融入方寸之間,可謂簡約天趣,詩意盎然。

姜庸夫(1917-1987),名永富,字庸夫,以字行,博山西寨人,為內畫巨擘畢榮九外孫。姜庸夫自幼隨其二舅畢恆遠學畫,工山水、花卉、兼習人物。早年畫鼻煙壺,解放後從事陶瓷彩繪,1955年選調到淄博瓷廠,是淄博陶瓷彩繪老藝人「五傑」之一。他的作品立意深邃,章法嚴謹,用筆精煉,風格清雅,頗具傳統功力,其瓷上繪畫和紙本畫都深受人們喜愛。姜庸夫曾參加國慶十周年人民大會堂「山東廳」國家用瓷繪製工作。

該插楞五邊形鼻煙壺是姜庸夫於1950年所繪。雖然壺中所繪貌美女子臉部五官顏料已經脫落,但其婀娜身姿仍楚楚動人。畫面中,一對青年男女正在古樹下幽會。男子痴痴望著女子,女子雖面容模糊,但從其身姿觀察,嬌羞之態盡覽無餘。其石樹花草也滿含春意,與人物內心相呼應。整個畫面線條簡潔明快,色彩鮮亮,蔚為大家手筆。

下圖為琉璃仿和田白玉貼花工藝鼻煙壺,為畢榮九長子畢懷遠於民國時期所作。畢懷遠字寶三,多年跟隨畢榮九學習內畫,後主要給仁和成料貨莊畫鋪絲,36歲即去世。

據史料記載,釉下貼花紙始於1932年,為山東省立模範窯業廠首創。當時該廠印刷方法為雕版凹印,工藝簡單。此種花紙因系滾壓製成,故當地又稱壓花花紙。起初主要是印製單色畫面,後來可套印3-4色。畫面常以花鳥、圖案為多。畢懷遠將此工藝移至內畫壺創作,在多次試驗基礎上,終於成功,畢懷遠也被譽為淄博花紙烤花鼻煙壺第一人。

與此同時展出的還有署名信亭、柳橋、文泉、樂三等人的作品。因以上人物資料缺乏,尚不能對其人其事進行充分論述,僅能從已有資料進行相關推斷。如這隻署名信亭的鼻煙壺創作於癸卯年(1903年),而對於信亭的資料卻幾近於無。根據現有資料分析,畢榮九父親叫雨亭,伯父叫雲亭,信亭是否為畢榮九的叔伯輩,也未可知。因沒有找到畢氏族譜查對,只能從落款時間和署名做出以上推論。而對於柳橋,從一頭大壺和作畫風格判斷,屬魯派民國內畫確鑿無疑,但沒有其他任何資料信息。

另有署名文泉的作品亦復如是。博山人中有一字「文泉」的,乃趙執信曾孫趙睢。王勇著《明清博山趙氏家族研究》一書中對趙睢敘述如下:

趙領次子趙睢,字文泉,庠生,例封登仕佐郎。配孫濟眾女,繼周氏,例封孺人,有鶴年、承年(出嗣)、延年三子。工於書畫,追蹤乃父與趙頔,筆墨遒勁,號為一時名家,惜未見其作品流傳。亦能為文,曾為畢海珖《澗堂詩草》作跋。

1887年《籠水趙氏族譜》亦記載:

趙睢,十五世,趙領次子,庠生,工繪事,蹤香海、石瀨,筆墨遒勁,為時名家,例封登仕佐郎,妻孫氏繼周氏,例封孺人,生育三子。

但該作品落款時間為「乙酉」,結合內畫壺傳入博山時間及該壺體特徵,推斷當作於1945年,顯然與趙睢生活年代不符。

另外,岳尊峰另收藏有署名文泉的花鳥紅綠彩花瓶一對,同樣作於1945年,此種即畫陶瓷花瓶在本地較為常見。觀其畫面,構圖巧妙縝密,色彩華麗潤澤,是民國時期博山紅綠彩的代表作品,由此也證明文泉其人水平之高。但文泉究竟是何人,尚待進一步挖掘。

同樣留下疑問的,還有這隻署名樂三的內畫壺,壺上題款為「仿新羅山人筆法 樂三」。新羅山人為華嵒之號,華嵒(1682-1756),字德嵩,號秋岳,又號新羅山人,福建上杭人,人物、山水、花鳥、草蟲、走獸等等,無一不精。近300年來,華嵒的畫風一直對中國畫畫壇起著積極的影響,不少後世畫家喜歡在自己的畫幅上寫明「效新羅山人筆意」,表示對這位畫家的師承和尊敬。

該內畫壺亦是作者樂三向華嵒致敬的作品,因未署年份,從壺坯包漿和畫工考證,應為清光緒中後期1900年前後作品。此時期叫「樂三」而聞名者,非諸樂三莫屬。但諸樂三為浙江安吉人,且以書畫聞名,未聞其有內畫壺作品,大體可推斷此樂三非諸樂三其人。岳尊峰又拿出一隻署名樂三的內畫壺,上面年份為乙未年,即該作品創作於1895年,正與畢榮九同時期演習內畫。綜合考證或為孫覃普、辛八、薛向都、昃炳富四人其中一位的字號。

為進一步查找樂三有關信息,作者分別求教於故宮博物院張榮女士和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薛呂教授。張榮女士自上世紀80年代就在故宮博物院工作,古代漆器、琺瑯器、玻璃器、銀器、銅器、錫器等研究頗深,上世紀90年代初即出版《掌中珍玩鼻煙壺》專著。薛呂教授是首位獲得英國玻璃藝術博士學位的中國學者,也是中國當代玻璃藝術領軍人物之一,出版、翻譯過論著多部,對古代玻璃的研究也極為精深。二人均表示看到過樂三的內畫壺,但對其人沒有更多記載。張榮女士還說故宮博物院也僅存一隻樂三的內畫壺。如此,有關樂三其人其事的追尋就此中斷。

雖然對樂三其人不甚了解,但從岳尊峰所存其作品看,此人書法、繪畫造詣頗高,其用筆簡逸生動、清新俊秀,是為大家無疑。

除上述大師的作品外,淄博尊峰鑲嵌藝術老琉璃博物館還收藏了數以百計的古琉璃精品及現當代陶琉藝術大師作品,並分「古琉璃發展史展區」、「清代琉璃發展史展區」、「琉璃雕琢發展史展區」、「京魯冀粵內畫四大流派發展史展區」等專題展陳,讓人在充分領略陶琉藝術風采的同時,可以盡情享受視覺的盛宴。

無專精則不能成,無涉獵則不能通。三十年的收藏生涯,不僅豐富了淄博尊峰鑲嵌藝術老琉璃博物館的館藏,使之成為一座展現中國琉璃歷史的專業博物館,並在魯中地區有較高的影響力和較強的代表性。對於岳尊峰本人來說,更是一個不斷挖掘、完善收藏體系的過程。通過收藏,岳尊峰不但釐清了中國琉璃的發展脈絡,對歷史上的代表性琉璃作品如數家珍,而且開始從全球範圍內搜集博山歷史上的琉璃及內畫精品,為弘揚博山琉璃文化做出了較大貢獻。

久久為功,綿綿用力;馳而不息,守正篤實。岳尊峰以社會責任擔當勾勒了一條魯派清光緒、民國時期內畫的傳承發展脈絡,完成了由工匠到藝術家、收藏家的蛻變。

第21屆中國(淄博)國際陶瓷博覽會之所以能匯集了那麼多的清光緒、民國時期內畫大師們的珍品,主要是得益於岳尊峰與各地收藏家、藝術家、企業家們多年交流切磋,考證核實的結果;更是他們悟有所道、胸懷寬坦的結晶。他們能以魯派文化傳承保護發展為己任,能廣收並儲先輩大師們的作品,而且願意輯書成集公諸於世,讓人欣賞,讓後人借鑑,這種孜孜不倦對於清光緒、民國時期魯派內畫藝術挖掘研究收藏的貢獻,真的讓人感激,讓人敬佩!


(本文圖片及部分文史資料由岳尊峰先生提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