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慧的呈現,春節的儀式意義

fans news 發佈 2022-02-03T08:18:51+00:00

今天是大年初三,古人認為今日是「赤狗日」,是最易招口舌是非的日子,因此今日最好待在家裡,注意禁口,好好說話。大年初三,經歷過春節的諸多儀式,讓我們靜下來,好好思考節日的文化意蘊,在思想中奔向一年的吉祥與如意。

今天是大年初三,

古人認為今日是「赤狗日」,

是最易招口舌是非的日子,

因此今日最好待在家裡,

注意禁口,好好說話。

大年初三,經歷過春節的諸多儀式,

讓我們靜下來,好好思考節日的文化意蘊,

在思想中奔向一年的吉祥與如意。

中國人在鞭炮聲、歌訣聲中,在忙碌的趕年集中,在祭祀家神、祖先中,在貼福字、門神中,在穿新衣、拜年走親戚中,在看花燈、玩龍燈的生活中送走舊年、迎來新年。

「年」體現了中國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包含了濃郁的民族情感,將中國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展現得淋漓盡致。春節包含中國人豐富的精神意蘊和文化內涵,具體來講,筆者以為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01

生活的新舊過渡轉換儀式

春節是中國人生產生活時間轉換的關鍵點,包含了送走過去一年的不吉不利,祈願新的一年大吉大利,並以全新狀態進入新的生活。「小年」的「掃塵」即是將家裡每個角落打掃得乾乾淨淨,掃除家裡的所有污穢。

漢代臘歲前一日舉辦大儺的官方禮儀,是繼承周朝禮俗「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晚清時期的天津慶雲縣,「除夕,爆竹驅疫,門前燎火,花炮呼噪,群曰:大戶無憂,小戶無憂,清平世界,百姓無愁」。這是在進入新年前的驅邪逐疫習俗。宋代陳元靚引錢易《南部新書》記載,唐朝歲除日驅儺,「燃蠟炬燎,沉檀焚煌如晝」「今人除夜滿室點燈照歲,是其故事也」。在今天的大年三十晚上家裡每個房間要點燈,並且燒出旺旺的火壠,人們認為這是「照虛耗」,驅除災難,送走各種不吉利、不健康的事物。

大年三十前的一兩天,所有人都要沐浴,在我的老家湖北麻城一般是大年三十晚上,家裡每個人均要沐浴,顯然是洗去身體上的污穢。在我國有些地區叫作「洗邋遢」。《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代北京:「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湖北鶴峰人在除夕日「浴身」,,稱為「洗隔年塵」,也稱「洗邋遢」。

大年三十之前,每個人均要理髮,這是「剃過年頭」,這種習俗至今盛行。傳統社會對「剃過年頭」非常重視,家裡要專門為理髮師準備一些禮物,或者專門請他吃點過年的食物,這種習俗在新年第一次理髮中同樣實行,只不過新年第一次理髮叫「剃開張頭」。上面這些均是人們「辭舊」的生活儀式了。

正月初一,是新的一年開始。每家主人在天將要亮的時候,燃放爆竹,開門迎年。江蘇震澤鎮新年第一天,「元旦,主人晨起,爆竹。潔衣冠拜天,俗謂之『接天』;次拜灶,謂之『接灶』;次拜祠堂及先人畫像」。顯然,這是主人首先為家裡神靈拜年。

在新的一年,所有人都會將年前置辦的新衣服穿在身上,這種以新衣服迎接新年到來的儀式在漢代出現了。唐代劉禹錫《元日感懷》描述「燎火委虛燼,兒童炫彩衣」的情景就是唐代兒童穿新衣迎接新年的生活。宋代,「小民雖貧者,亦須新潔衣服,把酒相酬爾」。

今天,儘管人們的生活質量已經有很大提高,買新衣、穿新衣已經不是稀罕的事情,但是,家裡的主人還是會為家人置辦新年的衣服,「無貧富老幼皆更新衣」。人們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象徵著進入新的生命旅程。這種身體的新打扮與門戶的新裝飾都體現了中國人重視新年的更新意識,重視生活的轉化。因此,春節期間,人們通過多種生活習俗和實踐行動,以此達成渴望丟棄舊有的不吉利、不健康的生活,轉換到新的生活和生命旅程之中。

02

邁過冬天、跨入春天的儀式

以春節指稱傳統新年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但是,春節就是農曆新年的生活習俗,因此,農曆新年的文化意涵也就是春節的文化意涵。王安石《元日》雲:「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首中國人家喻戶曉的詩歌記錄了人們在鞭炮聲中辭舊迎新、春風送暖的景致,傳遞了春風吹拂作為新年到來的象徵的情愫。吳自牧《夢粱錄》中提到的「迎春牌兒」則是以具體物象寄寓迎接新年春天的來臨。過年貼的對聯稱「春聯」,說明「年」「春節」與「春天」的內在聯繫。

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除夕……祀祖祀神接灶,早貼春聯,掛錢懸門神屏對。」富察敦崇的《燕京時歲記》說:「春聯者,即桃符也。」新年聯歡會稱作「春節聯歡會」,新年期間運輸稱作「春節期間運輸」,等等。因此,無論從古人的過年生活習俗、春節的生活慣制,還是今人對春節、過年的實踐,都告訴我們,春節是迎接春天的儀式。

03

維繫家族關係、和潤家族情感的儀式

「年」是民眾的時間,也是民眾的實踐,在特定時間內進行的實踐包含民眾的情感,也飽含深邃的文化。從臘月初八開始,民眾開始進行一系列忙年準備。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加強了辭別舊年的活動,特別是大年三十團年飯,更是家人隆重的聚餐、聚會、聚情、聚力的實踐,「年飯」的座位一定是長幼有序。

「年飯」後或者「守歲」時長輩給晚輩壓歲錢,表達了家族長輩對晚輩「辭舊迎新」的祝福儀式,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和生活秩序;「除夕」時日家人在一起話過去、談未來,開展各種娛樂性活動;團聚守歲更是和諧中的快樂、親情中的幸福,這些春節習俗將家庭、家族關係得到有效維護、情感得到鞏固、內聚意識得到延續。

04

強化社會團結,維護生活秩序

「年」是以家庭、家族為單位的生活儀式,但是家庭、家族離不開生活中的鄉親鄰里關係,離不開親朋好友的幫助。這是家人、家庭、家族幸福的源泉。這些人際、社群關係在「年」的生活習俗中表現得十分豐富,也相當充分。

「拜年」是從新年的第一天開始。拜年遵循著從家裡人到村里人,從親戚家到朋友家的秩序。以筆者老家拜年為例:初一清早要跟爺爺奶奶、父母等長輩拜年,接著在家長帶領下跟村里其他人家拜年,這一天也跟臨近朋友拜年;第二天清早家人在父親帶領下,前往外婆家拜年,如果有時間還要去姑姑家等親戚家裡;初三到丈母娘家拜年;初四到朋友家拜年。這個拜年秩序就是以「家庭」為中心的社會關係的強化和建構。忙年、過年和拜年的安排,體現出中國人生活的秩序感,在有序的生活安排中逐步實現文化認同,年復一年,不斷強化和擴大。

現代社會,許多社區、單位利用公共場所開展春節團拜的共享儀式,從而增強了民眾公共文化空間的意識,極大地培植了社區共享的精神傳統,也體現了家國一體,比如許多春聯上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是一種高度的文化自覺、自信,也是家國精神的體現。

05

祈願生活富足、豐產豐收的儀式

春節的「辭舊迎新」是在祈願和祝願,渴望與期盼中進行的。對於民眾來講,生活富足、豐產豐收成為春節的主題並滲透在許多生活習俗之中。

正月初一迎財神是與其他新年神靈一道迎接,春節凌晨開啟門戶,稱為「開財門」。湖北許多地方在大年三十與正月初一交接時間要「出天方」,就是接財神,並且在初一開門要大聲喊道:「開門大發財,元寶滾進來。」南方地區迎財神是正月初五,南京初五為財神日,清晨人們擺供設祭、焚香接神。在蘇州,無論貧富貴賤,初五都要祭祀路頭神,說初五是財神五路的誕日。

大年三十晚上,許多地方均有到牛欄觀察牛的生活狀況,尤其是牛頭朝向意涵了新的一年是豐產還是歉收。

正月十五祭紫姑是中國古老的祭祀禮俗,《荊楚歲時記》記載:「其夕,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並占眾事。」紫姑是蠶桑神,也能夠知曉女性的「眾事」。當然,隨著科學昌明,祭祀紫姑的習俗已不復存在。但是,春節作為民眾祈禱、渴望生活富足、生產豐收的願望的信仰和文化沒有改變。

當然,我們認為「春節」「年」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儀式活動,在儀式中包含了莊嚴和活潑,生活與信仰,實踐與情感,文化與精神。當下春節的放假應該是「過年」的「年假」,因此,春節的假日應該保留「年」的生活形態和文化內涵,它不是一般的假日了,而是儀式性的傳統「年」的生活。

春節是中華民族共有的歷史文化記憶和生活實踐,春節習俗是中國人傳統生活智慧的呈現。春節是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創造文化的生活。

◎本文原載於《人民政協報》,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