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麼?這隻布老虎成了國家級非遺

fans news 發佈 2022-02-03T18:00:02+00:00

黃布為皮,昂首站立,圓鼓鼓,胖墩墩,憨態可掬又威風凜凜。這就是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布老虎——山西黎侯虎。虎年,黎侯虎銷售火爆。傳承人山西黎城縣的高秋英雖已78歲,仍有人專門請她縫製傳統黎侯虎。應客戶要求,她用鋸末填充,並在虎鼻處裝上一點硃砂。

黃布為皮,昂首站立,圓鼓鼓,胖墩墩,憨態可掬又威風凜凜。這就是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布老虎——山西黎侯虎。

虎年,黎侯虎銷售火爆。傳承人山西黎城縣的高秋英雖已78歲,仍有人專門請她縫製傳統黎侯虎。應客戶要求,她用鋸末填充,並在虎鼻處裝上一點硃砂。「人憑志氣虎憑威,製作布老虎,關鍵要傳神。」她說。

黎侯虎的名字與當地文化分不開。相傳商周時期,黎城是古黎國所在地。2006年,黎城西關墓地的搶救性發掘為此提供了考古證據。

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黎侯家臣吹及其夫人的墓葬,並推測附近被盜嚴重的帶墓道的大墓為黎侯墓,時代為兩周之際。大墓內還出土了一塊玉虎,雙勾陰刻線刻出虎皮花紋,看上去兇猛威武。

「黎城就是古黎國,基本上沒問題,玉虎是墓主人佩戴的飾物。」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崇寧說。

當地人對虎文化的喜愛延續至今。虎在民間有賜福、鎮宅、增壽、生財等文化內涵。老百姓更是把它看作陪伴兒童健康成長的吉祥物,希望孩子像虎一樣健壯,從小有「虎氣」,長大有膽識。這種風俗深深植根於黎城人的生活。

1998年,高秋英製作的布老虎(黎侯虎)被選為虎年生肖郵票的圖案,黎侯虎走出太行山。2008年,黎城縣布老虎(黎侯虎)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從此,黎侯虎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知。隨著訂單增多,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縫製黎侯虎的行列。現在黎侯虎的省、市、縣級傳承人共有6人。

48歲的省級非遺傳承人李小梅介紹說,縫製黎侯虎需要經過選料、畫樣、裁剪、縫合、填充、再縫合粘貼等6個步驟,過程中融合了剪紙、刺繡等工藝。

布老虎雖小,卻充滿文化內涵與智慧。一塊布料剪一次後形成陰陽相合的波紋,分別貼於虎背上,既區分性別,又有生生不息的寓意。虎身上旋風一樣的花紋,朝向同一方向,寓意順順噹噹。

如今,當地實行「公司+農戶」的生產模式,形成以黎侯虎為主,虎頭鞋、虎頭帽、虎肚兜、虎掛件等為一體的民間工藝品生產基地,通過線上線下銷往全國各地,甚至國外。

在李小梅的工作室,工人們正在趕製黎侯虎。近3個月,她收到的訂單達20萬元。雖然工人由平時的二三十人增加到百十來人,產品依舊供不應求。

做家紡生意的喬艷波最近4年也做起了黎侯虎。每年銷售額都在增加,去年突破200萬元。他們創新製作了捶背虎、結婚專用心連心虎、高枕無憂虎頭枕、過壽虎等,還開通了私人定製服務。

黎侯虎帶動當地村民增收致富,在黎城縣北桂花村,51歲的李京芬在照料家裡4畝多地的空閒時間製作黎侯虎,每月增收千餘元。

在喬艷波的生產車間,52歲李麗霞的一頭灰白髮格外引人注意。她家是脫貧戶,丈夫身體殘疾無法幹活,3個兒子都在上學,負擔較重。自從做起黎侯虎,每月有1700元的收入。「挺好的,農閒時還能靠它掙點零花錢,貼補家用。」她說。

黎城縣文旅局局長郭磊介紹,目前,黎城縣有黎侯虎專業從業人員500餘人,年產5萬隻黎侯虎,帶動每戶增收一萬餘元。

黎侯虎寄託著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祝福,連接著鄉情與親情。26歲的黎城小伙兒楊賽楠根據親身經歷創作了歌曲《布老虎》:「小時候常在姥姥門前玩耍,她縫著布老虎我托著下巴,一針一線多少年風吹雨打,我和布老虎一起長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