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建都構想中,指出金陵不如武昌,為何最後還是選了南京?

fans news 發佈 2022-02-02T16:38:46+00:00

清朝後期,因為太平天國對滿清的打擊,導致漢人力量迅速崛起,加上歐美科學技術的傳入,這時候國內出現兩種思潮,一種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改良派,一種是推倒重來的激進派。

清朝後期,因為太平天國對滿清的打擊,導致漢人力量迅速崛起,加上歐美科學技術的傳入,這時候國內出現兩種思潮,一種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改良派,一種是推倒重來的激進派。



然而,頑冥不化的滿清即使搖搖欲墜,依然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態度,始終防漢如防賊,寧予友邦、勿與家奴;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保大清不保中華的策略讓對滿清懷有幻想的改良派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

在改良派無法實踐自己的理想之下,很多的人都陡然走入激進派,譬如孫中山就是這樣一個,早期,他一樣對朝廷抱有幻想,希望通過自上而下的變革來完成國家復興,曾經親自給掌權的李鴻章上書,但是如同泥牛入海,杳無音信。


對朝廷失望之後,他毅然決然的走向激進派,從此成為滿清的眼中釘,不得不流亡日本,在日本期間,他一方面宣傳自己的思想,以方便籌措經費,一方面還對國家未來的制度、建設方向、都城選址都做了縝密的思考。

其中,他對國都選址的考慮可以看見他的深謀遠慮,在日本時候,他選擇了三個建都的城市,分別是武昌、西安、以及伊犁。這三個城市除了西安之外,歷來都不是大一統王朝的定都之地,但是,這恰恰反應除孫中山的政治智慧。


關於孫中山定都的構想,記載有章太炎的《訄書》中有相關記載,當時章太炎一樣流亡日本,和孫中山會晤之時兩人談到了未來的都城選址,然後章太炎把這次談話記錄下來。


這段話主要就是談三個城市建都的理由和作用,孫中山認為,如果固守本國建都於武昌就可以達到目的,如果想維持秦漢以來的藩服朝貢制度,則首選西安,而如果想稱霸亞洲,定都則選伊犁。並且特別指出,金陵猶不可宅,也即是金陵不適合做國都。

為啥武昌比金陵適合做國都?孫中山認為江沔在武昌上游,江運交通發達,不需要寄望大海?而且向北是襄樊以鎮撫中原,鐵道網絡建好之後,可以直通長城,情報可以抵達河朔,這一切都是金陵的不足地方,但是武昌之優勢。



從這一段話可以看出,當時孫中山首選的絕對是武昌,但是作為一個政治家,他的眼界又更高,如果維持中華的影響力,保持朝貢制度,那西安是不二之選,這一點是西安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再者居於國家地理核心,四通八達,又處在關中平原,聚寶盆一樣的存在。

把眼光在放遠一點,政治家也是有野心的,當時已經制度世界是啥樣了,也知道亞洲歐洲等地的情況,伊犁在亞洲屬於居中的,所以孫中山想著如果想要保持大國地位,必須把視野放在伊犁,這樣南北西三方都可以靠我們的強大輻射力控制,大洲之謀可以輕鬆達到。


可惜的是,雖然孫中山有了如此詳熟的考慮,最後在選都的時候,孫中山覺得不如武昌的南京成了唯一選擇。這個並不是孫中山選的。

辛亥期間,當時的黃興、孫中山等有威望的人都在海外,而武昌的同盟會首領三人被殺,倉促間起事的同盟會一時沒有辦法控制軍隊,於是推黎元洪為首,實際上是把他軟禁,以他的名義發號施令。


一直到1911年12月2日,革命聯軍一舉攻占南京城。等於光復明朝舊都,也宣告長江以南的此全部為革命軍據有 ,各省代表從武漢移駐南京,或許出於反清復明的核心旨意。

當時沒有核心人物主導,因為黃興退往上海、孫中山還沒有回國,黎元洪還是黎菩薩。移駐南京之後,所有的軍國大計都在南京舉行,同時被推為首領的黎元洪還在武昌觀望。


12月20號孫中山回廣州,拒絕胡漢民以廣州為大本營的提議,25號,孫中山抵達上海,他已經無法改變南京成為都城的事實,只能循序漸進的主持國事。南京也就次成為臨時首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