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平:生態文明觀帶人類走出「安全事故高發期」

祖國瞭望 發佈 2022-02-07T22:21:24+00:00

這位曾經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立過戰功、擔任過塔山英雄團副營長的學者認為,人類進入21世紀之後,終於開始認真地考慮全球生態的文明與安全問題,這是人類開始走向成熟的標誌,也是人類對自身從野蠻走向文明的漫長過程中出現的失誤與成就的深刻反思。

口述:張天平 記者:楊晨




在國防大學軍事戰略學博士、軍事戰略學副教授張天平的諸多研究成果中,關於生態文明的部分緊緊與全人類的安全聯繫在了一起。這位曾經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立過戰功、擔任過塔山英雄團副營長的學者認為,人類進入21世紀之後,終於開始認真地考慮全球生態的文明與安全問題,這是人類開始走向成熟的標誌,也是人類對自身從野蠻走向文明的漫長過程中出現的失誤與成就的深刻反思。近日,《祖國》記者走訪了張天平博士,聽他闡述了人類安全視角下的生態文明觀。

生態文明實現必須擺平兩大矛盾

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張天平認為,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上,存在著人類一直無法解決的兩種類型的矛盾:一種是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一種是人類群體與人類群體之間的矛盾。人類社會幾千年的進化史,就是以這兩種類型矛盾的鬥爭為中心波浪前進的發展史,而如何解決這兩種不同類型的矛盾,以使人類迅速地達到文明的彼岸,這是歷代尋求人類文明的領袖們窮其畢生精力為之奮鬥,至今仍沒有實質性結果的一場生死搏弈。實際上,要解決這兩種類型的矛盾,人類不僅要在思想上有一個行之有效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為指導,而且在行動上也要有一整套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去實現。

生態文明觀的出現,使這場生死搏弈已經開始初現曙光,但是人類各群體(種族、民族和國家等群體)間由於存在著認識上的差異和發展上的差別,致使人類至今對其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故在解決這兩類矛盾的時候,其方法和措施才各異,並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問題。

什麼是生態文明觀呢?張天平認為,生態文明觀,是人類對其所生存的世界的根本的認識和看法,它是人類認識世界和自身的基本的觀點和態度。生態文明觀是建立在人類對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矛盾正確認識的基礎之上的。其著眼點是最大限度地減少或消除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的生態矛盾,以此最大限度地改善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的生態關係,在人類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建立一種生態和諧的文明的生態關係。生態文明觀認為,人類只有與自然和睦相處、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才能夠真正走向生存與發展的可持續,才能夠真正擺脫野蠻走向文明。

人類文明的必由之路

張天平接著說,事實上,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僅有正確的世界觀,而不去以此指導人類的行動也是不能夠使人類走向文明和安全之途的。還必須要將其轉化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措施,才能夠真正使人類改善與自然、與自身的關係,走向文明。這些所謂的方法和措施是建立在如何消除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從而改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之上的,因此我們說這是生態文明的方法論指導下的方法和措施,是走向生態文明的必由之路。

人類只有勇敢地在靈魂深處鑄就出生態文明的觀念,才能夠真正奔向文明的彼岸。否則,人類仍然要承受自然物和其它動物與植物對人類的報復,仍然要經歷像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本世紀的9·11事件、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SARS、電腦病毒等令人類始終難以安定的自然災難和人為災難的侵襲,並將會永遠處於生態恐怖之中不能自拔。張天平認為,主要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思考原因。

一是世界大多數國家尚無完全做好進入全球化世界的思想準備,世界也尚未能建立起維護全球安全的基本規則。一方面,進入21世紀後,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勢不可擋,整個世界逐步開始成為了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國際分工日益明顯,然而由於世界各國文化的多樣性,導致世界各民族和主權國家在思想上,仍未完成全人類合作共存的基本準備,另一方面,兩極格局解體後,舊的格局被打破,而適於全球化的新世界格局尚未建立起來,作為舊格局的產物的聯合國組織,又難以肩負起建立全球化時代的人類社會安全的規則和領導世界在全球化進程中維護人類社會全面安全的重大責任,因此致使當今的世界形成了「多強紛爭,一超獨大「的不穩定格局。

二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之快,使大多數國家均未能做好進入信息化社會的安全準備。近十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國際網際網路幾乎已經在一夜之間進入了各國的政府、企業和千家萬戶,人類社會迅速跨入了信息社會。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而信息安全問題亦層出不窮,以致於各國自身都自顧不暇和束手無策,哪還有時間對資訊時代的全球安全貢獻力量。

三是發達國家的利已主義導致在全球範圍難以形成統一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以致於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和各種矛盾日益加大。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過程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是世界經濟科技和領跑者,但在領跑的過程中,其經濟總量和資本積累也占據了世界經濟總量和資本總和的絕大多數份額,並仍以其技術和資本的優勢極大地榨取著發展中國家的剩餘價值,以致於富者愈富,貧者愈貧,雙方矛盾不斷加劇。這種極端的利已主義致使世界全球化的進程發生了扭曲,即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速度越快,發達與不發達國家之間的各種矛盾便不斷加劇,而全球政治一體化的難度就越來越大,這表明在全球政治範圍內確立統一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以促進人類社會全面和平的全球化時代快速到來的戰略企盼難以實現。

化風險為安全,實現生態文明

正是基於上述多種原因,人類社會在其政治上尚不成熟之時,便突然進入了經濟上的全球化時期和技術上的信息化時代,這種經濟、政治和技術上發展的極端不平衡,就必然導致人類社會自覺和不自覺地進入「人為」和「非人為」的安全事故高發期。那麼人類如何去應對這一事故多發的不安全的危險時期呢?

張天平認為,人類在全球範圍內的全方位的「合作共存「是維護人類社會全面安全的必由之路,而全球政治的共容,全球經濟的一體和全球技術的共享,則是維護人類社會全面安全的根本保證。合作共存,是指全世界各個國家在全球生態和全球社會的各個層面進行全方位的合作,共同確立和制定全球生態和全球社會安全的安全規則和安全機制,並共同遵守和執行之。

全球政治共容,主要是指在尊重各個民族、種族、集團和國家的意識形態、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的基礎上,確立人類社會絕大多數普遍認同的共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並以此建立一個既非一極、也非多極,而是超穩定的,一體化的世界政治格局。

全球經濟一體,是指在承認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基礎上,明確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分工,公正、公平、合理地確立互補性的經濟利益分配原則和化解各種經濟矛盾的規則,逐步縮小國與國之間的貧富差距,真正建立全球一體的公平合理的統一大市場。

全球技術共享,是指全面消除國與國之間的科學技術壁壘,特別是要堅決消除那些關係到改善人類社會生活、學習和工作的相關技術的技術壁壘,共同建立保障世界安全的技術使用規範和技術共享安全機制,共同防範通過全球共享技術(如通過全球網際網路絡等)進行危害人類安全的技術犯罪活動。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此安全事故高多發的21世紀,人類要想走向生態文明,真正維護自身的全面安全(生態的和社會的),只有在生態文明觀念的指導下,選擇「合作共存「之路,而要順利地到達全面安全的彼岸,實現全球安全頂層設計共容是其必然的思想基礎;實現全球經濟一體是其必備的物質條件;實現全球技術共享則是其不可或缺的加速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