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說丨北京城拆除圖鑑(城外篇)

北京脈搏 發佈 2022-02-10T21:34:18+00:00

遠離中心、地廣人稀、時代背景,都使得外城建築的消失是那麼的悄無聲息。圓明園名氣大,也見證了近代中國的屈辱,在此就不細說了,但很多人不知道頤和園也遭遇過同樣的對待。

相對於北京城內,北京城外留下的拆除影像資料更是少之又少。遠離中心、地廣人稀、時代背景,都使得外城建築的消失是那麼的悄無聲息。


  • 頤和園


圓明園名氣大,也見證了近代中國的屈辱,在此就不細說了,但很多人不知道頤和園也遭遇過同樣的對待。頤和園曾是清朝的皇家行宮和大型皇家園林,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原名清漪園)、重建於光緒年間,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是中國園林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1998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1860年,佛香閣被拆毀,對鷗坊已成廢墟


清漪園園中理政及居住性質的建築極少,乾隆帝遊覽清漪園均為當日往返,從未在園中居住。道光朝後,由於國力衰弱,宣布撤三山陳設,清漪園逐漸荒廢。咸豐十年(1860),清漪園在英法聯軍之役中被英法聯軍大火燒毀。光緒十年至二十一年間(1884-1895),慈禧太后「還政」後退居休養,醇親王奕動用以北洋水師名義所籌措的經費重建清漪園。由於經費有限,乃集中財力修復前山建築群,並在昆明湖四周加築圍牆,並取「頤養沖和」之意將清漪園改名為頤和園,成為離宮。


1870年,清晏舫和荇橋,石舫上建築全部被拆毀


  • 馬家堡火車站


馬家堡火車站位於今北京市豐臺區南苑馬家堡村,是北京歷史上首個鐵路終點站,始建時為津蘆鐵路北京方面終點,至正陽門東站建成前,一直是北京最重要的鐵路車站。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直隸省等省迅速發展,5月16日,馬家堡火車站仍被義和團焚毀。經過幾天焚燒,車站建築及設備全部被毀,路枕路軌也被拆毀。


車站焚毀前

車站焚毀後


  • 滕公柵欄墓地(馬尾溝教堂)


滕公柵欄墓地,位於西城區車公莊大街6號北京行政學院院內,關於其「滕公」名稱的來歷一種說法是明永樂十年卒後被追封為「滕國公」的孟善;還有一種說法是明隆慶年間的司禮監太監滕祥。是明朝至民國時期的天主教墓地,安葬了許多來華西方天主教傳教士及其他天主教教士、教民。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掀起了排斥洋教的浪潮。在這次運動中,柵欄墓地被拆毀,傳教士的墓穴被掘開,墓碑被破壞。


1901年,墓地大門被拆毀破壞,現僅剩中間石門


事後根據《辛丑條約》的約定,清政府於1903年「發銀萬兩,重新修建」柵欄墓地,並且附建一座致命聖教堂,將義和團運動中散落的教士墓碑鑲嵌在教堂牆體中。致命聖教堂因地處馬尾溝,故又稱「馬尾溝教堂」。因教堂前有石牌坊,故又被稱作「石門教堂」。現僅存利瑪竇墓等一小部分。墓地旁邊原有馬尾溝教堂。


1901年,墓地內部被拆毀破壞,石碑被推倒,墳墓被挖出


  • 通州城牆


通州新城是正統十四年(1449),為保護糧倉在通州城西邊相鄰修建的一座城池。後經多次修建,乾隆三十年(1765),在總督方觀承的奏請下,舊城西牆拆除一百八十二丈,新城與舊城合併。城牆於1951年開始拆除。


1952年,拆除通州新城北城牆,遠處可見燃燈塔


  • 法海寺過街塔


法海寺位於香山南麓,始建於清順治十七年(1660)。山門過街塔為石造。塔的建造十分精美,形狀略似十字,立面分為數層。座上是塔的圓肚,塔肚四面有四個淺龕,龕中是浮雕造像,龕邊亦有細刻,刻工甚俊。中間束腰石色較白,刻有生猛的浮雕獅子。在束腰以上,各層重疊像階梯,每階每面有三尊佛像。最頂尖上則有仰月的教徽。這座過街塔於1958年拆除。


1958年,拆除中的法海寺過街塔


  • 清華大學二校門

清華大學二校門,位於清華大學主幹道之一的清華路,是清華園內最具代表性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也是清華大學的象徵。二校門為一座古典優雅的青磚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築,門門額上刻有晚清軍機大臣那桐1911年題寫的「清華園」大字。站在清華路,北望二校門,可遙看清華大禮堂、日晷和清華學堂等景觀。


1966年8月24日,二校門被推倒、砸毀


二校門始建於清宣統元年(1909),原為清華正門,1966年8月24日,二校門被「清華大學紅衛兵」推倒、砸毀。1991年清華校慶80周年之際,在清華校友捐助下,二校門得以原址重建。


今日二校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