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織女傳說,漢唐之間迢迢對望的禮俗相映

西安非遺保護協會 發佈 2022-02-12T22:55:25+00:00

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牛郎織女傳說和七夕節是兩個既密切關聯又各自獨立的文化遺產,除西安長安區以外,全國還有山東沂源縣和山西和順縣兩處牛郎織女傳說遺產,以及廣州、湖北塤西縣、浙江溫嶺縣、甘肅西和縣四處七夕節民俗遺產。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郎織

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牛郎織女傳說和七夕節是兩個既密切關聯又各自獨立的文化遺產,除西安長安區以外,全國還有山東沂源縣和山西和順縣兩處牛郎織女傳說遺產,以及廣州、湖北塤西縣、浙江溫嶺縣、甘肅西和縣四處七夕節民俗遺產。不僅如此,牛郎織女傳說還幻化成民間文學、傳統戲劇等形式融入全國各地的其他民俗活動中自兩漢魏晉流傳至今,並將這種持續而深遠的影響擴散到日本和朝鮮半島,也孕育出了當地特色的七夕節日。

眾所周知,牛郎織女傳說是七夕節的源頭,七夕節是牛郎織女傳說的擴大和開枝散葉。似乎一切人都了解這個傳說中的典故、一切人都能把這個節日說得頭頭是道,但是,作為流傳最久的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首,卻只有在西安的牛郎織女傳說遺產中才能看清深藏其中的禮學與漢唐長安城密碼。

在今天西安市長安區斗門街道的石婆廟,每年正月十七和七月七的廟會依然極其盛大,香火正旺。廟中供奉的石公石婆早已被考證為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侍衛昆明池的牛郎織女像,1956年被列為省級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與這兩尊西漢石像同為牛郎織女傳說信史源頭的還有班固《西都賦》中對「昆明池」「牽牛」「織女」三者方位的描述。

以上這段最廣為人知的部分,或者應該被叫作「牛郎織女傳說起源簡化版」。跳過唐宋元明清牛郎織女傳說已經廣為流傳的時代,甚至跳過南北朝、跳過三國兩晉時代,回到班固寫《西都賦》和《漢書》的時代,會更清晰地看到牛郎織女格外受到後世儒生與詩人鍾愛的原因。

就在《西都賦》的「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兮右織女,似天漢之無涯」這一句之前,班固實則用大筆墨描摩了一番西漢天子在西周都城豐鎬靈池靈沼進行軍禮和嘉禮的壯觀畫面,他寫道,

「爾乃盛娛游之壯觀,奮泰武乎上囿,因茲以威戎夸狄,耀威靈而講武事。命荊州使起鳥,詔梁野而驅獸,毛群內闐,飛羽上覆,接翼側足,集禁林而屯聚。水衡虞人,修其營表,種別群分,部曲有署。罘網連紘,籠山絡野,列卒周匝,星羅雲布。於是乘鑾輿,備法駕,帥群臣,披飛廉,入苑門。遂繞酆鄗,歷上蘭,六師發逐,百獸駭殫。震震爚爚,雷奔電激,草木塗地,山淵反覆,蹂躪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爾乃期門佽飛,列刃鑽鍭,要趹追蹤,鳥驚觸絲,獸駭值鋒。機不虛掎,弦不再控,矢不單殺,中必迭雙。颮颮紛紛,矰繳相纏,風毛雨血,灑野蔽天。平原赤,勇士厲,猿狖失木,豺狼懾竄。爾乃移師趨險,並蹈潛穢,窮虎奔突,狂兕觸蹶。許少施巧,秦成力折,掎僄狡,扼猛噬,脫角挫脰,徒搏獨殺。挾師豹,拖熊螭,曳犀犛,頓象羆,超洞壑,越峻崖,蹶嶄岩。鉅石隤,松柏仆,叢林摧,草木無餘,禽獸殄夷。於是天子乃登屬玉之館,歷長楊之榭,覽山川之體勢,觀三軍之殺獲。原野蕭條,目極四裔,禽相鎮壓,獸相枕藉。然後收禽會眾,論功賜胙,陳輕輢以行炰,騰酒車以斟酌,割鮮野食,舉烽命釂。饗賜畢,勞逸齊,大路鳴鑾,容與徘徊。」

將牽牛星與織女星放在這段軍禮和嘉禮的遠景近景中景反覆切換之後,班固的用意其實很明顯,他真正要描寫的是西漢直到漢武帝和宣帝時推崇禮學、注重國家文化建設,於是在禮法支撐之上傳承了天下一統的福德(原文「大漢初定,日不暇給。至於武宣之世,乃崇禮官,考文章,內設金馬石渠之署,外興樂府協律之事,以興廢繼絕,潤色鴻業。是以眾庶悅豫,福應尤盛」),西都長安城作為兩漢京師不僅是周秦漢三代一脈相承,更是天人感應之下的天道(原文「是故橫被六合,三成帝畿,周以龍興,秦以虎視。及至大漢受命而都之也,仰悟東井之精,俯協河圖之靈,奉春建策,留侯演成。天人合應,以發皇明,乃眷西顧,寔惟作京」),因而長安城實與漢朝禮法一體(原文「其宮室也,體象乎天地,經緯乎陰陽,據坤靈之正位,仿太紫之圓方」)。班固長期居留在長安城並曾私修《漢書》,實際上是為了守望自漢高祖劉邦以來的漢朝禮法和經學正統,不僅包括對王莽篡漢時儒家經典的修正,還包括對東漢光武帝、明帝和章帝以來儒學的集成。

《禮記・月令》曰:「孟秋之月,日在翼,昏建星中,旦畢中。」又,《史記・天官書》曰:「南斗為廟,其北建星。建星者,旗也。牽牛為犧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婺女,其北織女。織女,天女孫也。」

這兩段典籍合在一起的意思是,農曆七月,太陽在二十八星宿的翼宿,黃昏時分,建宿出現在南方天空正中央,清晨,畢宿出現在南方天空正中央,因南斗是象徵天子的太廟,建宿是太廟北面的旗幟,而牛宿是獻祭太廟的犧牲,牛宿三顆星分別立於太廟之側,女宿的織女星為其獻祭。

為什麼《禮記》和《史記》要記錄這麼一個內容?

因為先秦時期的政治生活被周禮所定義,在「天人感應」的邏輯下,進入農曆七月,斗宿(天子)建宿(王旗)牛宿(犧牲與侍衛)畢宿(出征將領)女宿(獻祭者)依序出現在南天正中。同時,《禮記・月令》繼續說「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及「是月也,以立秋。先立秋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七月孟秋為「五德學說」中的金德,主殺伐。因而,《漢書》載元狩三年(公元前 120 年)漢武帝為征南越,在西周豐鎬都城舊地靈沼靈池開鑿昆明池訓練水軍,便在昆明池畔立下牽牛和織女兩尊石像,實則是引用「斗建牛畢女」的天象寓意,既顯示了他統一天下、令率土之濱臣服的雄心抱負,也彰顯其身為天子坐擁天下的權威。

把「左牽牛兮右織女」放在《史記》、《禮記》、《夏小正》、《漢書》和《白虎通》五部儒家經典建立的禮學思想體系之下,《西都賦》中的牽牛織女和昆明池就恰好在這幅畫面中構成了一組「以德配天」的禮制意象。

所以,在這一組文化符號的用意中,原本就已經闡發了四海臣民如星辰般拱衛在天子之下的大一統禮制設想。這組文化符號,後來被張衡在《二京賦》中用過,被西晉的潘岳潘安在《征西賦》中用過,被曹丕曹植都用過。只不過,相對於婦孺皆知的牛郎織女因天帝怒而分隔、又因愛相會的劇情來說,班固設計的牽牛織女文化原型只保留了「一統」這個核心,而儒家禮法與禮制的深遠用意則傳為士大夫之間的秘辛。

一直要到南北朝隋唐及兩宋之際,禮教通過科舉、詩詞和都市文學等文化藝術形式從士族普及到寒族再到平民百姓階層,中國迎來一波文化昌明和一系列大都市快速發展浪潮,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金陵、太原、汴梁、杭州等地不約而同地培養出都會生活文化,牛郎織女傳說已在儒釋道三教節日傳統的影響下演變成了暗合儒家綱常倫理的七夕乞巧佳節。習俗的外殼雖已改變,內核精神反而更加牢不可破了。

牛郎織女傳說在漢唐禮俗轉化之中,促成了中華民族南北和東西的全方位文化融合,長安城則在這個進程中一直延續著象徵大一統的國都禮制功能,東漢之後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特別是唐玄宗頒行《大唐開元禮》之後再一次將「長安」的禮制意義放大到了極限,深遠影響到清末民初。

參考文獻

1.詩經,王秀梅譯註,中華書局,2015年9月

2.周禮,徐正英,常佩雨譯註,中華書局,2014年2月

3.禮記,胡平生,張萌譯註,中華書局,2017年11月

4.歲時廣記,[宋]陳元靚撰,許逸民點校,中華書局,2020年6月

5.時間與東亞古代世界,劉曉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3月

6.中國宗教通史(全二卷修訂版),牟鍾鑒、張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7.禮與中國古代社會(四卷本),吳麗娛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1月

8.中國儒教史(全3卷),李申,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年2月

9.從禮樂文明到古典儒學,賈晉華,東方出版中心,2020年8月

10.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楊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

11.古都與城市,張曉虹,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

12.中國政治思想史(套裝共3冊),劉澤華,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3月

13.禮樂文明與生活政治——《禮記》與儒家政治哲學範式研究,朱承,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

14.禮和天下:傳統東亞秩序的長穩定,陳康令,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11月

15.《儀禮經傳通解》研究,王志陽,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1月

16.德性、政治與禮樂教化:《禮記》禮樂釋義研究,張樹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7

17.禮記講讀,呂友仁,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18.楊寬史學講義,楊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

19.事邦國之神祇:唐至北宋吉禮變遷研究,朱溢,上海中籍出版社,2014年9月

20.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美]包弼德,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年9月

21.唐宋之間的國家與祠祀:以國家和南方祀神之風互動為焦點,楊俊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5月

22.唐宋之際禮學思想的轉型,馮茜,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9月

23.禮制下移與唐宋社會變遷,王美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10月

24.魏晉南北朝五禮制度考論,梁滿倉,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5月

25.中國中古禮律綜論:法文化的定型,高明士,商務印書館,2017年6月

26.古代中國與皇帝祭祀,[日]金子修一著,肖聖中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8月

27.中國古代皇帝祭祀研究,[日]金子修一著,徐璐,張子如譯,西北大學出版社,2018年10月

28. 從六藝到十三經:以經目演變為中心(全二冊),程蘇東,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1月

29.漢書,班固著,顏師古注,中華書局,2007年1月

30.春秋繁露,董仲舒著,張世亮譯註,中華書局,2017年10月

河邊織女星,河畔牽牛郎。

未得渡清淺,相對遙相望。

· · · END · · ·

賦予非遺新的生命

文字丨李東衡

排版丨非遺控

今日頭條丨西安非遺保護協會

圖片版權歸協會和會員所有

違者必究,網絡圖片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