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一周軍評:新年寄語,別跟我們來虛的

觀察者網 發佈 2022-02-05T23:24:23+00:00

在中國人民歡度春節,北京冬奧會開幕的這一周里,世界還是一如既往,沒有迎來「太平日子」,雖然各國承諾遵守奧運休戰,但各國軍人可沒辦法指望奧運會來真正實現和平,畢竟奧運會就那麼幾天,軍事危機卻是需要幾個月、幾年時間來醞釀的。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席亞洲】

各位朋友,新年好!在中國人民歡度春節,北京冬奧會開幕的這一周里,世界還是一如既往,沒有迎來「太平日子」,雖然各國承諾遵守奧運休戰,但各國軍人可沒辦法指望奧運會來真正實現和平,畢竟奧運會就那麼幾天,軍事危機卻是需要幾個月、幾年時間來醞釀的。

雖然這麼說肯定讓和平主義者們掃興,但咱們還是得盤一盤這和平的一周內,那些扎眼的「危機」。

首先,就得說烏克蘭了。

對於烏克蘭問題,其實目前大家已經說了很多,2020年美國蘭德公司還進行了計算機推演,為美軍提出了「絆馬索」策略和「前沿防禦」兩種方案。但是推演結果表明,「絆馬索」策略,也就是僅用少數北約軍隊為烏克蘭提供「除了實質幫助外所有的幫助」的策略是毫無意義的,烏克蘭大平原無險可守,而緊貼俄羅斯的地理現實也導致北約的空中優勢和遠程打擊能力無法全力發揮,天然有利於俄軍的進攻。

因此,如果北約要真正支持烏克蘭,美國只能實施冷戰時期在兩德邊境那樣的直接部署至少一個美軍師和若干歐洲聯軍的辦法,才能有希望抵擋俄軍,而這個方案的成本更是收不住。據報告估計,將部隊部署過去需要270億美元的一次性投資,隨後每年需要110億美元維持費,加上北約盟國的60億美元一次性投資和每年20億美元的開支。

這樣看來,「絆馬索」無用,而「前沿防禦」則超出美國和北約的承受能力,也就是說,蘭德這個報告的實質意思就是烏克蘭過於靠近俄國,對於北約來說,無法防禦。

烏克蘭軍隊披著偽裝網的T-64坦克

之前列車長給大家介紹過的一個回合制策略遊戲《裝甲軍團:現代戰爭》,主線劇本就是俄羅斯在北約入侵白俄羅斯的情況下,和北約進行第二次偉大衛國戰爭,雖然在北約強大的空中優勢下一度威脅到了莫斯科,但最後俄軍還是成功反推,並在「第二次庫爾斯克會戰」中全殲了北約的龐大裝甲兵團,俄羅斯在新世紀「民主國家軍工廠」的巨額軍事援助支持下,重建了威震歐洲的軍事霸權,恢復蘇聯邊境和榮光。

這顯然是俄羅斯民族主義者們意淫中的理想未來。

俄羅斯民族主義者們內心裡期望著重演二戰中的輝煌

只是這事情吧……一方面,去年以來,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先後頂住「顏色革命」壓力,表明俄羅斯對於西方策動的利用這種手段蠶食顛覆俄羅斯勢力範圍的事情已經有了足夠的抵抗能力,不再需要像2014年在烏克蘭那樣直接運用軍事力量來上演「全武行」。既然俄羅斯穩住了陣腳,那麼和它「背靠背」的兄弟國家也就沒必要扮演「民主國家軍工廠」了。而對於俄羅斯經濟來說這也是件好事,畢竟在今天的現實環境下,對於很多國家來說,只要有這個國家繼續與他們維持經貿往來,那麼他們就可以繼續擁抱世界,而且這是真的繼續擁抱世界,不是自己抱團組織一個「經互會」搞「跨國計劃經濟」。

可以說如果俄羅斯近期內不發生什麼重大意外,通過與歐洲、亞洲國家簽署的一系列經貿約定,將很可能突破2014年後西方的制裁,實現一定程度上的經濟復甦。在這個當口,對於普京來說,他最大的利益反而是求穩,而不是繼續對外擴張。

20世紀的「民主兵工廠」

21世紀的……?

某種意義上來說,俄羅斯的很多強硬手段可以視為轉移國內民眾對於經濟問題注意力的一張牌,在經濟問題有望改善的這個當口,他們完全沒必要去打這張牌。

另一方面,北約也不是鐵板一塊,不管是「新歐洲」還是「老歐洲",其實在2014年後就已經認識到,繼續向前推進壓迫俄羅斯對他們來說毫無利益可言,反而容易刺激到老熊,變成"打獵不成反送肉」。現在還在繼續使勁兒的,主要還是大西洋對岸的「域外強權」,他們積極策動部分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為自己火中取栗,順便持續挑釁俄羅斯也有利於域外強權繼續維持歐洲的分裂。

所以從去年以來我們看到一些和過去不同的跡象,德國、法國等傳統「老歐洲」一邊積極想方設法繞過「制裁」和俄國做生意,波蘭、捷克等「新歐洲」的穩健政治力量則謀求與俄羅斯改善關係,避免繼續刺激俄羅斯,但同時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中部分國家卻似乎毫無頭腦的採取一系列「作死」行動。

老歐洲跟著美國把南斯拉夫拆了,然後……自己吃了苦頭

新歐洲跟著美國賣力折騰,最後自己也嘗到了苦頭

其實這些事情對於歐洲國家來說都很熟,貫穿90年代的前南斯拉夫境內的戰亂對於老歐洲來說就不是什麼愉快的回憶,而21世紀後跟著美國去折騰「阿拉伯之冬」,換來的是本國的難民危機。這次是連新歐洲國家也吃飽了苦頭,現在他們也和老歐洲一樣,不想繼續跟著域外大國去搞俄羅斯了。

可以說域外大國始終在挑動歐洲國家的意識形態神經,並迫使他們採取一系列危害歐洲自身利益的行為。這套手段玩了這麼久,其效果也出現了邊際效益遞減的跡象了。

正是在這樣一種多邊博弈的複雜態勢下,這一輪烏克蘭危機實際上是有點強弩之末、其勢不能穿魯縞的味道。

那麼為什麼域外大國明明知道事情搞不大,還要折騰這一輪呢?

現如今,「新新歐洲」們的部分政客繼續跟著美國折騰,到頭來怕也是要自食其果

在筆者看來這或許可以叫做「虛擬國際危機」。從蘇聯解體以來,國際金融資本也已經習慣了通過國際危機收割超額利益,而類似烏克蘭危機這樣的情況,對於他們來說要比真實的國際危機更加理想,因為這樣的危機來去匆匆,可以按照他們的需要進行操作,十分理想。今天的一些世界大國已經實現了經濟「去實向虛」,在資本市場上隨便炒作一個「新概念」,金融資本就可以從中收穫一筆超額利潤,而如果連國際危機都可以這樣操作,那豈不就更加理想了。

1月4日,彭博社發生了一個烏龍事件,他們在凌晨四點發出了一條即時新聞:「俄羅斯軍隊大舉進攻烏克蘭」……這條新聞存在了約半小時,事後彭博社解釋說,他們事先根據不同可能發生的情況準備了若干稿件,這次事情是因為編輯失誤,把其中一條給發了出來。

有意思的是,另一邊也有西方媒體報導稱,俄羅斯正在準備烏克蘭主動進攻的「假新聞」,要為進攻烏克蘭「製造藉口」。

可以說,這些假新聞,正是這場「虛擬國際危機」中西方媒體作用的一個絕佳註腳。

90年代美國有個電影《尾搖狗》,其中的總統為了扭轉政治醜聞影響,讓一家媒體用電影技術製造歐洲一個小國發生軍事內亂,美國軍隊介入的假新聞。但結果,這件事在美國輿論場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民意」裹挾下,美國軍隊不得不真的去入侵這個並未發生內亂的國家……這個奇怪的片名來自影片中主角的一句話:「我們美國有句老話:『為什麼狗搖尾巴?因為狗比尾巴聰明』 ,但是如果尾巴比狗聰明,那麼尾巴就可以搖狗。」

1997年電影《尾搖狗》,對「虛擬國際危機」的描寫頗有前瞻性

可以說這個電影中編造的荒誕故事,今天已經幾乎要變成現實了——如果美國真的因為」烏克蘭危機「出兵烏克蘭的話。

與這場虛擬危機對應的則是在亞洲地區的真實危機,當然這次危機的根本問題是美國出於霸權主義考慮,要維持另一個世界大國的事實分裂狀態。

而美國的軍力今天又不足以實現他們的這個目標,於是他們就企圖將亞洲地區各國全部裹挾進來,迫使這些仍處於美國影響力範圍內的國家採取與他們自身利益矛盾的政策,這正是亞洲地區軍事危機的本質。

亞洲的軍事危機並不是尾搖狗,這才是「狗」想幹的事情,但尾巴的力量實在是太強了,在中東、歐洲不斷製造需要狗分心去處理的「虛擬危機」。這對於正致力於將惡狗趕出自家院子的人來說,未必不是件好事兒,有利於他把自己的「打狗棍法」練的更加精熟。

在這樣的背景下, 本周我們就發現有幾件事值得咱們說說,一個是在虎年新春之際,日本航空自衛隊一架帶有虎紋塗裝的戰鬥機,帶著他們的飛行教導群的田中司令官摔海里了。

虎年春節,栽一架虎皮F-15DJ來拜個年

日本和韓國作為兩個沒有完整主權的特殊國家,其地位十分特別,歐洲根據受美國影響的高低,已經分成了老歐洲、新歐洲和新新歐洲這幾個層次,但日本和韓國明明是一個國家實體,卻受美國影響在事實上出現了各種「精神分裂」的症狀,一邊積極加強和中國經貿聯繫,另一邊卻被美國裹挾要與我們進行軍事對抗,其國內政治也出現了左右搖擺的現象。如今日本在美國的裹挾下被迫投入到一場持續消耗自身國力,既無法獲勝也無法退出的軍事競賽之中。像冷戰時代那樣美國打主角,日本只需進行有限投入,扮演輔助性角色的美事,現在已經沒有了。

這種慢性自殺是痛苦的,更痛苦的是日本的很多政治家。不論左右,其實也能看到這種前景,但是卻深陷其中,無法不隨著美國的指揮棒起舞。於是,如今的日本就像是穿上了紅舞鞋的女孩,只能隨著音樂起舞,直到累死,能不能打破這種詛咒,那就看他們有沒有像安徒生童話里那個女孩的勇氣,砍掉被詛咒的雙腳,找到內心的平靜了。

在我們前面的描述中似乎美國無比強大,可以憑藉著自己的壓倒性實力在世界上興風作浪,但本周也有一些軍事新聞可以讓我們看到美國軍事實力底層的裂痕正在日益擴大。

本周美國有兩條新聞值得一提,一條是美國陸軍的ISV輕型步兵運輸車被陸軍叫停,暫不進入全速生產,要等到5月以後再做決定。

這種車挺有意思的,開發這種輕型輸送車本來是源於美國陸軍對於「悍馬」車替換需求。在治安戰時期,美軍在巡邏作戰中給」悍馬」安裝了大量裝甲導致這種原本只是輕型運輸車輛的小車日益不堪重負,於是進行競標,最終選中奧什卡什公司基於中型卡車底盤開發的JLTV作為美軍的新「腳」,但是這種車的設計思路就是為了適應治安戰,裝上了重型的裝甲,還能裝30毫米炮遙控武器站,重達10噸,它卻幾乎沒有運兵和載貨的空間,只能坐4個人,加上少量貨物。最終該項目在美國陸軍著眼新世紀正規戰爭的「新世紀六大件」項目中被取消,不再大量採購。

通用動力的ISV是用ZP2皮卡為基礎加上一些競賽用零部件設計的「軍用大皮卡」

美軍對於自己的旅級編制調整中,要求為步兵旅開發一種能搭載9名士兵進行快速機動,重量不超過5噸的運輸車,而且要求這種車必須基於已有商用車型開發。

於是通用動力公司就基於這一要求,用自己暢銷的「美式大皮卡」為基礎,加上一些為拉力賽車開發的特殊部件,弄出了三種ISV輕型人員輸送車。

但是在美軍近期實際試用之後,發現了ISV概念似乎存在大問題。

目前美軍叫停ISV生產的原因有三,第一,在一輛大皮卡上坐9個人,而車重又輕,最後的結果就是人高馬大,帶著一大堆裝備的美軍士兵們只能在開放式車體內蜷縮成一團,座位也非常不舒服,如果只是短距離機動問題還不大,但是這種輕型運輸車設計上是要帶著這一車人在越野環境下飛馳幾百公里的……

一輛皮卡上要坐9個人,而且還帶著一大堆裝備,乘坐舒適度可想而知

結果就是一邊車上士兵被顛個半死,另一邊又因為彆扭的坐姿被弄的腰酸腿痛,更甭提連個頂棚都欠奉,一幫人只能生受各種風吹日曬雨淋了。當年蘇聯的BMP-1步兵戰車,雖然車內空間也十分狹窄,但是至少還可以在行軍中坐在車頂上,稍微舒服一點,但是這ISV上呢,車本身就是敞篷的,而且為了防止被甩出去,士兵還得用安全帶把自己固定在座位上,這想挪動一下伸伸腿都做不到啊。

第二,為了在一輛輕型車裡擠進去 9個人,還要能用CH-47直升機裝載,ISV運輸型根本無法安裝任何裝甲,實際上它乾脆連車門都沒有,只有最基本的防滾架。結果就是別說地雷、反坦克火力或者炮擊了,對方在路邊隨便放一個機槍手,就可以把美軍一個車隊幹個人仰馬翻,這不是治安戰的特有問題,正規戰場上難道對手就不會襲擊你路上機動的部隊了嗎?

要在這樣一輛車裡顛簸幾百公里,那「舒爽」可想而知

第三,這也是所有人最沒想到的一點,雖然是基於市場上最流行的美國大皮卡,加上一些競賽用部件開發的,但是這三種ISV的可靠性居然很差,在美軍的測試中各種拋錨損壞,完全吃不消戰場環境。

如果說前面兩個問題還能歸結為ISV車設計概念固有的缺陷,但作為「車輪上的國家」,美國汽車工業居然無法為美軍提供一種可靠的運輸車,這事兒要不是這次美軍自己曝光,你敢信?

另一件事,美國國防部前幾天開了個會,把美國30多個軍火公司的CEO請到國防部,討論高超聲速技術發展問題。

在會上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講話表示國防部將會牽頭落實加強高超聲速技術測試場地和基礎實驗平台,提出以「提高測試密度, 快速失敗和學習」為下一階段高超聲速技術發展的指導思路。

會上洛克希德公司老總代表國防工業界表示希望美國政府加大投資開發高超聲速技術力度,提出每年需要追加50億美元,才有可能實現美軍要求追趕中國的目標。雙方經過討價還價,會議結束時把這個數字談到了30億。

應該說這個會議也挺有意思的,有參加會議的CEO表示類似的會議在過去二十五年裡召開過3次,基本上可以說是美國國防工業界和軍方的最高規格協商了。

洛克希德:要加錢

但是這個「快速失敗」的說法就很有意思,它表明美國目前在高超聲速技術方面其實還沒有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需要對各種可行技術路線都試一試。從2014年中國首次進行洲際射程飛行器「繞圈圈」試飛,到今年已經8年了,美國仍然沒有找到一條追趕的道路,這事情本身就離譜。

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的超強實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遠超過其他國家的科技實力上,如果它在這方面的優勢面臨崩潰,那麼美國這種以壓迫對手戰略空間為基礎的進攻戰略也就無以為繼。

在科技發展放緩的時候,可以用概念刺激股市,在綜合國力下降的時候,可以靠虛擬國際危機,但這樣的「虛擬實力」碰到了需要真實檢驗的時候呢?很大程度上這就是為何美國在亞太地區無法製造虛擬危機,或者說不敢製造虛擬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

虎年新春假期即將結束,但是我們的新征程才剛剛開始呢,這裡是我們的新年寄語:中國人是最講實際的,別跟我們來虛的!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