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連載408:人懂因果,才不敢做暗室虧心之事

高山立而深海行 發佈 2022-02-14T02:31:20+00:00

今天,我們繼續第74章《刑典辯證》第四層面的分享。這一段對應的原文,即:「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大家好,感謝您持續關注《道德經》系列連載。

今天,我們繼續第74章《刑典辯證》第四層面的分享。

這一段對應的原文,即:「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本段主要講法治,講如何「若使民常畏死?」講如何「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本段有三個關鍵詞,即:若、使、為奇者。


第一,這裡的「若、使」是動詞。

如果能夠使人不敢、不能、不想觸犯法律底線,這是很重要的法治體系建設。怎麼做呢?

《道德經》第八十章中給出了可供參考的答案: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有了這樣的觀念,就能「使民常畏死」,就可以「以死而使之懼」了。


第二,什麼是「為奇者」?

  • 以非常手段煽風點火、聚眾鬧事者,或蓄意破壞社會安定、妄圖篡奪國家權力的人;
  • 或者指那些為了追求名利權位而破壞國家的安定團結、違法背道、與人民為敵、與國家安全為敵、妄圖顛覆社會政權的人;
  • 或者所謂「為奇者」,是指為非作歹、不走正路的人。

第三,任何時候,心治都比人治、法治要更有效!

這裡的「殺之」,是指用死亡來威脅這些「勇於敢者」,自然會起到一定威攝作用。

當天下是仁君治世,國泰民安,百姓就會遵紀守法,自覺維護天下穩定。

本章關於「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的意思是說:若能教民以道德,使人懂得因果自然規律之威,明白天網森嚴之理,從生生不息的生命長河來看知道死之可畏,就能除情去私、改惡從善。

任何時候,心治都比人治、法治要更有效!

如果人心從自然因果根本上明白了天道之理,便不敢犯規越理,不敢違天欺道,不敢觸犯天律,不敢做暗室虧心之事。如此,民風自然渾厚,天下自然平安。此即老子本義所在。

老子真正的意圖是希望:所有人都回到「道」的狀態。悟道的人自會知道背道而馳會給自己招致什麼災禍,所以他不用人管,自己就會做好自己!


今天的分享先到這裡。

明天,我們將繼續第74章《刑典辯證》第五層面的分享。

歡迎您持續跟隨《道德經-連載》,我們明天再見哦。


更多有趣內容(可直接點擊瀏覽):

  • 無論發生什麼,永遠做問題的解決者 (道德經與打坐~第68章)
  • 修「慈、儉、不爭」=修最好的風水(道德經與打坐~第67章)
  • 學道就是學因果,了因果才擁有智慧(道德經與打坐~第66章)
  • 降服妄念的能力,與玄德成正比(道德經與打坐~第65章)
  • 快成功時,往往就是最危險的時刻(道德經與打坐~第64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