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連載407:自然法則的制裁,從來都是在劫難逃

高山立而深海行 發佈 2022-02-13T03:34:45+00:00

今天,我們繼續第74章《刑典辯證》第三層面的分享:關於「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這是宇宙根本真言,是治天下的經典名言。

大家好,感謝您持續關注《道德經》系列連載。

今天,我們繼續第74章《刑典辯證》第三層面的分享:關於「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這是宇宙根本真言,是治天下的經典名言。這句真言傳達了什麼?

第一,雖滅其身,未明其心,殺之又有何益?

傳達了人若不怕死,雖殺其身、滅其形,但其心不明天理,不知因何而錯、罪在何處,終不能除其心靈之惡根。雖滅其身,未明其心,殺之又有何益?

若能明之以天理,化之以道德,使其不僅畏懼今生,而且永世不敢為惡。即使有形之法不處其死,而天誅卻是在所難逃;雖不拘於明刑,而幽罰卻是不爽。

自然法則的制裁,從來都是在劫難逃。所以明理很重要!


第二,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

《道德經》第七十二章中說:「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這是說當人心質樸時,當不以物慾起心時,我們將會看到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太平盛世。

當物慾橫流時,當人民沒有道德信仰時,不要說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了,就是您閉戶也要被撬開門戶;拾遺就更不要說了,甚至於有些人還會當街、當著那麼多人面前就把您的東西搶走……

所以,法律法規的制定就是這樣運行而生,為這些「為奇者」而設定——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定下了法律法規是針對時下的現象而設。


第三,如何避免「民之輕死」的問題。

《道德經》第五十七章中說: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這是老子在喚醒我們人類如何避免「民之輕死」生命意識的法治意識,這是老子在和我們討論如何讓人「畏死」問題的方法論。


第四,「民之輕死」的根源就是貪婪。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中說: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這是告訴我們:名譽與生命、健康與財富、獲得與失去這三組選擇題,是所有人都無法迴避的問題。

「民之輕死」的根源就是「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的具體表現。

挖到了根源,老子同時也指出了光明大道:知道滿足的人就不會遭屈辱,知道止步的人就不會有危險,這樣就可以長久。


第五,由「輕死」到「重死」這是生命意識的重大轉變。

《道德經》第八十章中說: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是說讓民眾珍惜生命;讓民眾安居樂業到「老死」也不會成群地移民到他國去。

由「輕死」到「重死」這是生命意識的重大轉變,也是老子貢獻給中華民族的最寶貴的財富。


第六,生命終級價值觀,也可以說是「涅槃智」。

《道德經》第五十四章中: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其祭祀,世世不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這是告訴我們一個生命終級價值觀,也可以說是「涅槃智」。

老子的「死而不亡者壽」實現了生命的超越,這是一種超越有限肉體軀殼的「無限性」和「永恆性」,從極深的層次上揭示了人生的奧秘和真諦。

因此老子把修德作為精神超越的必由之路,從修身、家、鄉、國、天下,到德的「真、余、長、豐、普」的影響力越來越廣泛,德的內涵越來越豐富,包括老子在內的聖賢們精神永存,實現了長生久視。


今天的分享先到這裡。

明天,我們將繼續第74章《刑典辯證》第四層面《道德經-連載408:人懂因果,才不敢做暗室虧心之事》(可直接點擊瀏覽)的分享。

歡迎您持續跟隨《道德經-連載》,我們明天再見哦。


更多有趣內容(可直接點擊瀏覽):

  • 無論發生什麼,永遠做問題的解決者 (道德經與打坐~第68章)
  • 修「慈、儉、不爭」=修最好的風水(道德經與打坐~第67章)
  • 學道就是學因果,了因果才擁有智慧(道德經與打坐~第66章)
  • 降服妄念的能力,與玄德成正比(道德經與打坐~第65章)
  • 快成功時,往往就是最危險的時刻(道德經與打坐~第64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