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中國書法史》| 漢字起源與倉頡造字

鵬程書法課堂 發佈 2022-02-04T06:36:02+00:00

漢字的起源,古代有多種傳說。​《易·繫辭下》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結繩是先民輔助記憶的記事方法,終究不是文字。所謂「書契」,「書」是指寫下來的文字,「契」是指刻在竹木上的記號,後來通指文字。

漢字的起源,古代有多種傳說。


《易·繫辭下》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結繩是先民輔助記憶的記事方法,終究不是文字。所謂「書契」,「書」是指寫下來的文字,「契」是指刻在竹木上的記號,後來通指文字。從「結繩」到「書契」的轉變,古人的追溯推測,只是渾而言之,沒有說這一過程究竟經歷了多長時間。至於那位「易之以書契」的「聖人」,戰國的《世本·作篇》給出答案:「倉頡作書」。所謂「作」,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發明、創造的意思。


​後人按想像繪製的倉頡像


傳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書契」也有一個約定俗成、逐漸累積的漫長過程。那麼,漢字的發生與形成,應該是出自眾手,群力所為,非一個人所能創造。歷史上如果真有黃帝史官倉頡這個人,至多是一位加工整理文字的著名人物。也可能,倉頡是地位較高的史官,他的名字就流傳下來了,後世尊為發明漢字的聖人。如戰國荀子所說:「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荀子·解蔽》)


倉頡如何造漢字,東漢文字學家許慎作了一番想像發揮:「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黃帝是歷史上的傳說人物,居五帝之首,去今約四千多年。如果那時已經造出漢字,漢字的歷史就比我們今天見到的殷商時代的甲骨文要早上千年。20世紀,考古工作者在陝西、山東等地發掘出土了新石器時期的陶器,上面刻有一些符號,有的形象,有的抽象,距今五六千年,早於黃帝時代。

文字學家認為,這些刻劃符號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以考古發現的原始刻劃符號來看,漢字既取資所指的物象,也運用了抽象的記號。古文字裡有不少象形字。例如太陽,圖畫裡畫作一個圓圈,今天的兒童還是這樣畫太陽;漢字表示太陽的「日」字,也是畫個圈圈,並且在圓圈裡加了一筆,大概表示太陽的精華,古人稱為「日精」。


甲骨文「象」字


如「象」、「馬」、「鹿」、「豕」、「虎」等字,雖然僅存這些動物的輪廓梗概,卻仍像動物之形。又如「車」字,有廂,有輪,有軸,是俯視的車形。為了滿足記錄語言的需要,先民用「指事」、「會意」、「形聲」的方法,將一些象形字作為構字部件,或配以標示符號,造出大量的漢字。漢字如此衍生,所以能夠始終保持方塊形的結構形態。


部分內容來源:《極簡中國書法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