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騎射」只是一場軍事改革?沒這麼簡單,其實是一次政治改革

說文說事 發佈 2022-03-01T04:12:05+00:00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很出名的詞語叫「胡服騎射」,大家一聽到這個詞語,都會很自然地想起戰國時期,趙國通過這一軍事改革而變得強大起來的故事。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很出名的詞語叫「胡服騎射」大家一聽到這個詞語,都會很自然地想起戰國時期,趙國通過這一軍事改革而變得強大起來的故事。

但是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歷史不是孤立的,如果孤立地、片面地去看一個歷史事件是很難得到事情背後的真實邏輯的。

其實,從歷史上來看,很少有什麼朝代和國家因為一場純粹的軍事改革而變得強大的,比如,後來的秦國強大有軍功制的影響,但是軍功制卻解決了不了秦國強大的本質需求;又比如後世的隋唐因實行府兵制而強盛一時,但府兵制卻不是盛唐存在的真實根基。因為軍事力量永遠只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一個元素,以點帶面沒有那麼容易。

所以,我們要想認清楚為什麼「胡服騎射」能讓趙國盛極一時,首先必須要搞清楚「胡服騎射」的本質問題!其實「胡服騎射」並不只是一場簡單的軍事改革,而是一場綜合的政治變法。

只不過,軍事能力的顯著提升成了這場變法最直觀、最明顯的效果,所以大家都習以為常地認為「胡服騎射」是一場軍事變革!

趙武靈王登基前的趙國形勢

眾所周知,戰國歷史的一條大主線其實就是秦國如何一步步把六國往死里逼。在這條大主線上,首當其衝的就是魏國和韓國,因為秦國要想進攻山東,豫西通道便是他們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路線,而魏國和韓國則平分了秦國這條戰略通道,成了秦國東擴的攔路虎。

韓、魏兩國和趙國都是來自於「三家分晉」的晉國,也算是傳統的豪門。但是,晉國雖然曾是春秋霸主晉國,但是一分為三,韓、魏、趙這三家子公司的實力還是大受影響的。再加上一直身處抗秦前線,這些年沒少和強大的秦國干架,耽誤了發展,所以日子過得早已不如晉國作為春秋霸主時那麼風光了。

痛定思痛,魏國經過「李悝變法」之後,又有一代軍神吳起訓練出了「魏武卒」,也還算是短暫地風光過一陣子。但韓國和趙國卻一直是一地雞毛,尤其是韓國,發展經濟又受土地貧瘠的限制,打起仗來又首當其衝,慢慢地淪為了大國博弈的棋子,很沒有存在感。

趙國一看自家兄弟韓國都過成了這副德性,警鐘長鳴,心裡有很強的危機感。另外,自古燕趙多壯士,趙國很好地繼承了三晉大地的熱血基因,這些年抵抗強秦入侵的事情上,一直都不含糊。並憑藉這種熱血作風逐漸成為了抗秦的旗幟。

趙肅侯在位的時候,趙國就在蘇秦的穿針引線下成為了「合縱」戰略的領頭羊,生抗了秦國強盛的兵鋒和其「連橫」戰略的破壞力。

公元前326年,在位24年的趙肅侯傳位兒子趙雍後,就匆匆離開了人世。

趙肅侯的去世對當時的戰國形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為什麼這麼說呢?先來看看趙國當時的國際環境:

東邊是戰國時代中齊國歷任君主中最賢明的齊威王領軍的齊國;南面是國力由盛轉衰但在位五十年一直不消停的魏惠王主導的魏國;北面是樓煩等遊牧民族的不斷騷擾和一直對中原虎視眈眈的燕國;西邊則是露出獠牙的秦國;關鍵是,趙國境內還有個噁心的「釘子戶」中山國。這是典型的四戰之地,而且還有「中心開花」的隱患。

但是在位24年的趙肅侯頂住了這種來自各方各面的壓力,使得商鞅變法後的秦國也無法東進,維護了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

可以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趙肅侯和他的趙國儼然已經成了抗秦的旗幟和屏障,他是當時政治生態的定海神針。現在,他一倒下了,各方勢力都開始動起了小心思。

魏、楚、秦、燕、齊這些諸侯國,每個國家都派了萬人規模的精銳部隊去參加他的葬禮,其實便是想渾水摸魚,看看有沒有機會從群龍無首的趙國身上撈到什麼好處!

一個地主倒下了,想要趁機吃大戶的人絡繹不絕,其實就是這麼個道理。當然,一將功成萬骨枯,這些年趙肅侯這些年率領趙國強勢地站在時代前列,背後也自然和其他國家產生過諸多的恩怨,比如趙肅侯在位二十多年,就一直和魏國、齊國不大對付。這次五家派兵奔喪,也是多年的老冤家魏惠王挑的頭。

趙國與其他國家的恩怨:趙肅侯六年,攻齊國,奪高唐。七年,攻魏國。十年,聯合齊國攻魏國。十一年,再攻魏國。十七年,還攻魏國。十八年,齊魏聯軍攻趙國,趙肅侯掘黃河大堤水淹聯軍。二十二年,戰秦國,秦殺趙將趙疵,占領趙國藺地與離石。

也就是說,趙肅侯去世,給趙國帶來的是一次巨大的危機!而當時他的繼承人趙雍卻只有十五歲,可謂主少國疑,他該如何去打破眼下的困局呢?

國危見忠臣,託孤重臣肥義在這個危急關頭及時地站出來了,他為趙雍提出了擺平五路人馬的方案就是全面戒備與多方牽制。

1、全面戒備:命令趙國全境處於戒嚴狀態,全國四個重鎮,代郡、太原郡、上黨郡和邯鄲的趙軍一級戒備,準備隨時戰鬥。

2、多方牽制:重金賄賂越王,使越國攻擊楚國,讓想要摻和事的楚國後院起火;對北方的遊牧部落首領樓煩王許以重利,讓樓煩王派兵騷擾燕與中山國,讓這兩個國家也無暇分心;此外,趙國還聯合了韓國和宋國,建立了鐵三角聯盟。趙、韓、宋軍事聯盟一形成,就將秦、魏、楚、齊四個國家置於兩面受敵或者三面受敵的被動局面,並切斷了燕、楚兩國和魏、秦、齊集團的戰略與戰術合謀。

總之一句話,你們這些人也別光想著跑到咱家來添亂,一來我們已經做好準備了;二來你們也得小心你們的後院是否安寧。

做好這些應對準備工作之後,趙國態度鮮明地對五國軍隊說:「你們前來奔喪的好意我們心領了,但是你們的軍隊是不能進入趙國國境的,否則別怪我們翻臉不認人!」

五國軍隊一看這架勢,再硬來,自己也討不到什麼便宜,便各派使者攜帶各國國君的弔唁之物入境,由趙國負責接待的大臣將他們直接送往邯鄲。

五國使者入趙後,見趙國精銳雲集邯鄲,鼻子眼中噴火,戰爭氣氛一觸即發,誰也不敢有任何的差錯,在趙肅侯葬禮後,便匆匆離去。

魏惠王發起的五國圖趙的陰謀就這樣被趙國給挫敗了。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主要目的

這個剛繼位便經受了一次嚴峻的考驗的趙雍便是後世大名鼎鼎的「趙武靈王」。趙雍這個人,可以說是天縱英才,他也是秦在商鞅變法後,唯一一個堪稱可以扭轉歷史局勢的君主。在他的治下,趙國這個四面埋伏的國家最後成長成為了六國之中,後期唯一可以硬扛強秦的國家,他做了什麼呢?

這便到了今天的主題 ——「胡服騎射」歷史上對於"胡服騎射"的解讀很簡單,就是:趙國總受遊牧民族和中山國的欺負,趙雍決定穿胡人的衣服,學習胡人的騎射增強戰鬥力,最終,滅掉了中山國。

這種小人書式的解讀其實不足以表明「胡服騎射」的複雜和邏輯,因為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有極其深邃的原因和步驟!

其實,在趙雍進行大名鼎鼎的全民改革之前,趙國的北方,與遊牧勢力接壤的那些地方,當地的武裝早就已經漸漸地自我進行胡服騎射了。

這是一種文化的滲透性所決定的,也是一種文明對於另一種文明的思考和借鑑所決定的。因為傳統步兵與遊牧民族交戰極其吃虧,生命會自己尋找出路的,所以當時的秦和趙兩國的北方邊境均自發地進行了軍事改革。

但趙雍此時的心腹大患,並不是大家所說的遊牧民族與中山國,而是他的國家內部。他接手的趙國是個內部矛盾極其嚴重的國家,北方以代郡(今大同)為代表的和南方以邯鄲為代表的兩種文化、兩種政治勢力造成了南北分裂矛盾和局面。

趙國在三家分晉之後,得到了晉國北部的所有土地,也繼承了抵禦遊牧民族的義務,此時的遊牧民族最活躍的地方,正是趙國北部的陰山地帶。「敕勒川、陰山下」、「不教胡馬度陰山」這些詩句都能說明陰山山脈對遊牧民族的戰略意義。

可是,農耕民族其實在長期的與遊牧民族打交道的過程中,也摸索出來很多卓有成效的相處辦法,比如通婚等。趙國是兩手都比較硬的典型代表,既敢跟你硬抗,也能和你當親家。趙國王室與遊牧民族的通婚程度也遠遠高於同在北邊的秦國和燕國。時間久了,趙國的王位繼承人中,流淌著大量的「胡人血」。

趙國的文化也如同他們國君的血統里有大量的戎狄之血一樣,是華夏農耕文明與北方遊牧民族文化的混合體。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兼容性會很差,因此也會誕生很多矛盾。中原系總認為自己有文化看不起遊牧系,而遊牧系也總看不慣中原人光會嘴把式,兩種文化、兩大政治勢力處於不斷的爭鬥狀態,而且越離越遠,漸漸大有裂土對峙的趨勢。

趙國為了調解這種矛盾,想了很多辦法。此前,趙國曾經採用大臣異地就任制,即有遊牧背景的大臣到農耕文明的中心邯鄲上班,中原系的大臣則到遊牧文明重鎮代郡(大同)為官,希望達到加強兩種文化的交流。但這種辦法有點理想主義,效果並不好。

代郡與邯鄲這兩個文化中心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裡逐漸成為了趙國政局中心,並不斷擴散。如北方代表遊牧勢力的代郡逐漸將手伸向了另一個重鎮晉陽(原趙氏大本營,今太原),代表農耕文明的邯鄲則控制了靠近中原的另一個重鎮上黨。這樣下去,趙國南北分裂的趨勢日益嚴重。

另外,造成趙國國內出現兩個政治陣營除了文化各異之外,還有一個重大原因就是地理上的隔絕。

中山國,像一把尖刀,橫插在了趙國領土的中間,全境只有東北角一小塊與燕國接壤,其餘全部嵌入趙國境內。邯鄲與代郡之間隔著中山國,邯鄲要與代郡交流就得繞一個大半圓。關鍵是繞這一大圈還必須經過道路極其難走的太行山脈。南北本來文化就有隔閡,還趕上路不好走,索性就誰都別搭理誰了。

邯鄲作為首都,對代郡的控制本來就一直很不給力,而代郡出於同遊牧民族進行軍事鬥爭的需要擁有便宜行事的巨大自治權力。邯鄲與代郡實際上是趙國執行南北不同戰略的兩個國都。

所以,趙國要想在政治上有長足的發展,就必須打通南北的通道。而打通南北通道,就必須除掉中山國。

中山國雖然不是強國,但由於處於趙國的心臟地帶,齊、燕一直把中山國作為牽制趙國的最重要的一枚棋子,屬於中山後面站台的老闆。中山國也因為這種背後支持,經常搞點動靜騷擾一下趙國。

趙肅侯時期,趙國雖然一再擊敗齊、魏等強國,但卻在解決中山國的問題上始終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趙雍繼位之後,下定決心要解決這個歷史遺留的難題。但在拔掉中山國這顆釘子之前,他必須在趙國的兩種文化中做出抉擇,攘外必先安內嘛

那麼,該如何統一思想呢?趙雍將眼光看向了西方。秦國已經變法三十多年了,每十年一個台階,每一個台階都是一次進步,從擊敗魏國奪回河西,崤函,到囊括巴蜀,再到吞併楚國的漢中,西方世界已盡歸秦國,原因就在於舉國尚武。

趙雍也決定不愛紅裝愛武裝。武力是檢驗國力的唯一標準,寬袍大袖不禁折騰,滿口仁義道德也不能當飯吃,蠻夷打扮不丟人,身死國滅才對不起列祖列宗。

趙雍號召趙國人穿戎狄衣服,練騎馬射箭,徹底以遊牧民族的文化體制改革趙國,這便是歷史著名的「胡服騎射」。由之前的介紹可以看出,「胡服騎射」並不只是一場簡單的軍事改革,而是一場統一思想、發展國力的綜合政治改革!它的主要目的在於統一南北,實現政通人和。

「胡服騎射」的具體實施過程

改革,從來都不是一聲令下就能水到渠成的,趙國當時要進行「胡服騎射」,背後有兩個大阻力。

一是民族情緒的問題。這個主要是因為穿胡服的事情,咋說呢,中國歷史上的「華夷之辯」一直很厲害,這是一種文化信仰和精神歸宿。衣著、服飾、髮型,在現在看來是越雜亂無章越彰顯個性,但在古代「周禮」、「綱常」的約束下,是不可輕易變更的。它是一個政權和民族非常重要的象徵。比如當年滿清入關時著名的「留髮不留頭」,眾多大明子民的誓死抗爭,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所以,趙武靈王要實施「胡服騎射」的改革,首先必須化開這濃烈的民族情緒大疙瘩。

二是改革成本問題。這個主要是因為搞騎射的事情,搞騎射其實就是步兵轉騎兵的軍事改革,這中間的的成本有多大呢?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就類似於我們今天要把一個貨車司機培養成飛行員。今天訓練飛行員,成功上天的代價是和飛行員同等重量的黃金,那麼在古代訓練出合格騎兵,代價也是不逞多讓的。你的訓練費用、裝備費用、人員成本、後勤鏈條都是當時軍事投入中天花板級別的。

騎兵是一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兵種,對將領和戰士的選拔與訓練都很嚴格。一般人基本上只要你拿得起刀,你就能到步兵那去湊數。戰鬥班不行可以改後勤班,後勤班不行還可以做敵後預備隊。但是騎兵的要求就不能這麼糊弄了。

結合上述兩個問題,大家就會明白「胡服騎射」實際上是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大動作了。趙國要全面實施「胡服騎射」不光在思想上要面臨巨大的挑戰,在綜合國力上也需要頂住巨大的壓力。

「胡服騎射」雖然成本高,但這種賭博式的改革對於趙武靈王來說,其實也是勢在必行的。一方面,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對於步兵的天然性戰術優勢讓趙武靈王無法拒絕。另一方面,趙國南北兩種文化差異的問題,趙武靈王必須要做出取捨。

胡服騎射代表著遊牧民族的文化。趙雍想通過胡服騎射為突破口,變相的肯定遊牧文化,認可與扶植北方勢力。不再搞「一國兩制」,而是統一思想,實事求是,引導全國人民走上「尚武」路線。這樣趙國才能走出困局。

趙雍決定改革後,沒有一上來就跟商鞅一樣,「不換政策就換人」般地猛衝猛打,而是循序漸進地進行了「三步走」:

第一步:在北方搞試點;將已經自我疊代的邊關守軍們打造成正式的騎兵部隊,給番號、給待遇、給榮譽,一切成建制,官方進行選拔、訓練。

第二步:在北方搞練兵;北方的遊牧民族在面對這支遊牧化的「試點部隊」時,自身的機動性強的優勢不復存在,相反,紀律性差、裝備差、沒有章法套路的缺點被無限放大,「試點部隊」在與北方胡人的軍事鬥爭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

第三步:全國展示成果;信心與戰鬥力成熟後,要讓全國人民感受到胡服騎射的功效,用勝利去培養國民自信心。趙雍親自帶隊,率領他的騎兵部隊從趙國南部向北進攻中山國,在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大敗中山國主力部隊,然後從南至北橫穿中山國,到達趙國的代郡。如入無人之境,大大地鼓舞了趙國國民的信心。

有了這環環相扣的「三步走」之後,趙雍感覺趙國國民對於「胡服騎射」的抵抗情緒並沒有那麼大了,於是開始找南北兩派的代表人物徵求意見。

遊牧背景的肥義、樓緩、仇液等人當然同意,而且不光同意,還針對性地提出很多積極意見。從趙國的國情、地形、人文等現實情況出發,有力地論述了施行「胡服騎射」對國家結束分裂、增強國家的競爭力、促成國家深刻統一的好處。

不過以趙雍的叔叔公子成和趙文、趙造、趙俊等人為代表的趙國宗室貴族,不願丟掉手中的權力,以胡服騎射必將引起全國範圍內的各項國家政策隨之改變、變動太大容易造成國內局勢的不穩定為由,阻止趙雍的胡服騎射。

但是有了前面「三步走」的既定成績,趙雍一邊擺事實,一邊表決心,向宗室貴族集團的首領公子成闡述了自己改革的決心和以「胡服騎射」為標誌的面改革的整體構想,並威脅不改革就改人!

最後,在高壓之下,關鍵人物公子成和他背後的宗室貴族也就接受了「胡服騎射」的改革方案。

武靈王十九年,趙雍正式下令:全國易服,選拔騎射。「胡服騎射」運動終於轟轟烈烈地在趙國大地上開展了起來。

「胡服騎射」得以實施之後,趙國的南北兩派終於統一了思想,大家具備了齊心協力打造一個新趙國的統一認識和前提條件,這也使得趙國迅速地脫胎換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軍事制度上,完成了大改革。

趙雍把自己訓練的精銳騎兵作為軍官教導團,培訓騎兵軍官。原來的步兵和步兵將領要想轉為騎兵,必須要經過嚴格的培訓和考試,同時,還招募大量的胡人外援,充實到騎兵隊伍中。因為國家給騎兵的待遇是接近貴族的水平的,所以騎兵成為了趙國的軍事特權階層。

軍事改革後,趙國的軍事將領主要是從騎兵中產生,或者至少要有在騎兵部隊服役過的經歷,自此「非騎兵不為將」的潛規則在趙國被確立。

同時,由於騎兵的較高待遇和非常好的軍官前途,這也就點燃了趙國百姓對成為騎兵的嚮往。與此同時,養馬、射箭這些民間風氣也開始慢慢形成。

在軍官的選拔上,趙雍親自過問,通過控制了騎兵的軍官,徹底控制著騎兵的軍事指揮權。並借著組建騎兵、選拔騎兵的機會,對趙國的步兵系統也進行了一次從上到下的大整頓,親自選拔步兵將領,選拔軍事將領嚴遵循能力原則。

2、通過軍改,趙雍奪回了人事權。

趙雍通過對軍隊系統的調整、改建,穩固地控制了趙國的軍權,而大批的趙國宗室貴族遭到了裁撤,南派的勢力被大大削弱,一方面減少軍改的阻力,一方面加強了對人事權的控制

3、通過軍改,調整了民生政治制度。

改革擴散到了全社會的各個角落,由於為了配套騎兵這個特殊兵種,趙國國內的馬匹也都建立了馬籍,以便對全國騎戰潛能的掌握和調用。

趙雍還命人對全國的戶籍和牛、馬等大型牲口進行了普查,建立了可靠的管理體系,也藉助這次普查與統計,將過去宗室貴族和地主隱瞞的人口都查了出來,從而擴大了國家掌握的稅源和勞動力資源。

總而言之,「胡服騎射」其實是趙國一次綜合性的改革,與秦國的軍功制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其實更像的是魏文侯時李俚的變法。李俚選出了「魏武卒」,趙雍培養了「騎兵隊」,兩種變法雖然都起到了效果,但他們客觀的提升了戰鬥力並重組了整個社會階層,但得富貴的還是那幫少數的騎兵們,沒有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他們的弊病。

當然,趙武靈王敢於選擇騎兵這個高成本切入點來展開提升國力的全面改革,是勇氣可嘉的。「胡服騎射」也不失為一次的偉大改革。

胡服騎射對趙國的經濟結構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使之更趨近於遊牧經濟。對遊牧經濟、騎兵生活熟悉的大量胡人精英,平民精英通過選拔,進入到趙國的軍政領導層,改變了趙國的權力結構。胡人文化的升揚,穩固了其在趙國的主導地位。胡人吃苦耐勞、重義尚武的精神在趙雍的宣揚下對趙國國民的心理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些都促使趙國從本質上發生了改變。

改革後的趙國武力變強,開始了一系列的擴張與兼併,最終也消滅了中山國,完成了在領土上"合二為一"的政治夙願。

一點感想

「胡服騎射」的歷史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但是很多人只是淺嘗則止,並沒有真正消化這次改革背後的背景、動機、措施和意義。

歷史一定是系統的,必然要系統地去分析和看待,才會發現歷史的深度和意義。沒有一個人的成功是那麼理所當然,歷史如此,生活也是如此,趙國也不能因為換一身衣服、騎上戰馬,就變強了!

過於容易的成功往往沒有太大的價值。所以,當我們看待一些歷史的成功案例時,首先要擺脫「想當然」的思維,不要過於簡單化、表面化,當然也不能為了追求複雜而複雜化。

歷史,需要求真、需要辯證、需要反思,不能把歷史當作一個任意遐想的空間,畢竟生活不會接受幻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