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定風波》:人生向來多風雨,何須哀嘆且徐行

杏花薇雨 發佈 2022-03-07T17:49:16+00:00

蘇東坡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文學家,他的詞已經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比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或者「十年生死兩茫茫」,這些都是我們大家所熟悉,朗朗上口的。如果要講複雜和豐富,在中國的文字創作者中,很少有人能比得上蘇軾。

蘇東坡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文學家,他的詞已經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比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或者「十年生死兩茫茫」,這些都是我們大家所熟悉,朗朗上口的。

如果要講複雜和豐富,在中國的文字創作者中,很少有人能比得上蘇軾。他可以豪邁(像《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可以深情(像悼亡詩《江城子》),可以喜氣(比如《吉祥寺賞牡丹》),可以憂傷(比如《洗兒戲作》中「惟願孩兒愚且魯」)。從文學創作的豐富多元化上來講,蘇軾的成就應該是最高的。

蘇軾二十歲離開家鄉,和父親、弟弟一起進京應試。當時蘇軾應試的一篇策論震動了主考官歐陽修。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讚下,蘇軾一時聲名大噪,風頭不可一世,直到他四十三歲那一年。1079年,北宋政壇上發生了建朝以來最大的一起文字獄「烏台詩案」,蘇軾的政敵們從他的詩詞裡捕風捉影地摘句子,污衊他有謀反之心。四十三歲的蘇軾在監牢裡被關了103天,身體和精神飽受摧殘。

被關在監獄裡的時候,他的生命有了一個大的跳躍。這時候,蘇軾認識了一個重要的朋友叫梁成,他是一名獄卒,蘇軾過去的生活里沒有這種人,他結交的都是歐陽修這種上層社會的知識分子。梁成覺得蘇軾是被陷害的,常常偷偷帶一點菜給他吃,冬天給他燒熱水洗腳。這個時候蘇軾變了,看見的不再只有知識分子,在他的生命里有了更大的領悟。在監牢裡的這段時間,可以說是蘇軾脫胎換骨的時期。

「烏台詩案」後蘇軾被貶到了湖北黃州,那首流傳千古的《定風波》就寫在這個時候。一日,蘇東坡與朋友相約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創作了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黃州的生活十分窘迫,他才剛剛度過一個淒涼孤獨的寒食節。可蘇東坡並沒有沉溺於絕望,他很快調整了自己的情緒,提醒自己「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既然人生的風雨不能避開,那就坦然面對。不但要迎頭風雨前行,還要「吟嘯」。

蘇東坡最大的魅力就在於此,他面對苦難,不但能坦然承受,甚至可以「苦中作樂」。「穿」和「打」是力量很強的字眼,雨點穿過樹林打在樹葉上,這是來自外部世界的打擊。這樣的風雨自然界有,人世間也有,但「莫聽」兩個字就把它們否定了,外界的風雨能否對你發生作用,取決於你的內心是不是有定力,能不能把持得住。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東坡沒有馬,也沒有車,只有「竹杖芒鞋」,但它們很輕快,比騎馬還舒服。這就是「知足」。所以真正的知足就是在物質上不計較,在精神上不懈怠。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相迎」兩個字用得真好,在經歷了風雨,感到寒冷的時候,忽然一抬頭,夕陽正朝你微笑,是多麼溫暖和親切!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道出了蘇東坡對人生深切的體悟:回頭看看曾經走過的路,一路風吹雨打,生命本就是在高潮和低潮的交替中度過的,外界的風雨陰晴我們無法掌控,但始終可以把握自己的內心。

我想,這個時候的蘇東坡應該是他最豁達、最超越的時候了。就如同他送給好友王定國的一詩中寫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此處已添加書籍卡片,請到頭條號平台查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