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武漢排第一的古老建築——漢正街新安書院興衰史

楚天大地浮游一生 發佈 2022-03-14T20:04:25+00:00

此次拆違既是為給巷內59戶居民留出消防通道,也是為了保護巷內一處擁有300多年歷史的古蹟——新安書院。


2014年,漢正街新安巷口4處違建商亭被依法拆除。此次拆違既是為給巷內59戶居民留出消防通道,也是為了保護巷內一處擁有300多年歷史的古蹟——新安書院


這個新安書院是什麼來歷呢?為什麼要下大力氣保護這一歷史遺蹟呢?

清代著名的方志學家章學誠曾駐足漢正街。他眼中的漢正街是什麼樣子呢?商號按地域而列,一家挨著一家,搬運貨物的老人,擠著挨著,後面的人稍走快一點,就會踩著前面的人的後腳跟。正所謂「居其貨化之賈,比墨而居,轉輸搬運,肩相摩,踵相接。」


漢正街在中國的商業大埠中,一開始的起點就是比較高的。這裡少有我們所想像的日中為市的個人集市交易行為,商業形態中較高級的商幫形式一開始便出現在漢正街上,這種商幫文化現象在漢正街的地名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走進漢正街,你從巷名中就可以知道地域分類,新安街、徽州小巷、保慶街、藥幫巷、山陝會館、廣東巷、紹興會館等地域特色濃厚的地名,構成漢正街商業文化的鮮明特色。「瓦屋竹樓千萬戶,本鄉人少外鄉人多。」這兩句竹枝詞告訴我們的是這樣一個事實沒有外來商幫,漢正街便不稱其為漢正街。


早在漢正街崛起之時,獨具慧眼的徽州商幫集團便看好這塊風水寶地。他們來到漢正街,在六水分源的荒地上安營紮寨,建立新安公所,開始了在漢口的創業過程。這一年,還只是康熙七年(1668年),距離今天已有350多年歷史了。


1695年,已有一定影響的徽商,把原新安公所改建為新安書院。照道理說,一個商業會館的改建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是卻驚動了當時的湖廣總督畢沅。畢沅任過山西巡撫、陝西巡撫、河南巡撫,任湖廣總督期間,正逢新安書院改建完成。這位赫赫有名的湖廣總督遂親自為新安書院書寫了〈募修漢鎮新安書院序):「肇自康熙甲戌(1694年),至丁酉(1717年),有西廳之舉,辛丑(1721年)有義學講堂之設。」由新安公所發展而來的新安書院,又被稱為徽州會館。


新安書院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漢水河邊大新碼頭(現晴川橋處)建了魁星閣,清代「漢口魁星閣」與「武昌黃鶴樓」、「漢陽晴川閣」武漢三鎮隔江鬥豔,為漢口標誌性景觀,魁星閣辛亥革命時被毀,黃鶴樓光緒十年(1884年)毀,晴川閣民國24年(1935年)毀。武漢市人民政府1981年重建了黃鶴樓,1983年重建了晴川閣,而魁星閣還在冥冥之中翹首以盼。


雍正十三年(1735年),已經積蓄足夠財力的徽商在漢水邊闢建了自己的專用碼頭一新安碼頭,又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大規模地修建新安街道,新建數十棟房屋,招徠其他商戶入住,將租金用來補貼新安書院春秋兩季的祭祀費用。新安書院不再是一個小小的書院和會所,已經具有了地名的作用和影響力。圍繞新安書院,開始匯集人氣。


新安書院承載著漢正街的厚重歷史,是一座在漢正街濃郁商賈氣息中注入一縷書香教書育人開文明風氣的高等學府,是漢正街發展史上不可多得的歷史見證。


武漢市人民政府2006年8月12日公布新安書院是武漢市優秀歷史建築,在全國文物普查期間新安書院被納入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名錄。


留下城市的文脈、留住城市的根!


建議將新安街、藥幫巷地區,即原山陝會館、保壽礄、藥王廟、新安書院所在地,列為漢口老城保護區。

1635年修長堤,漢口開始騰飛,長堤演變為長堤街,387年了

1689年新安書院那堵牆就有了,牆還那麼牢固,333年了

1739年藥幫巷、新安街、漢正街,鋪條石路,人來車往,283年了

1834年建保壽礄,橋欄杆「紮實」得很,見證「礄口」,188年了


原武漢市長唐良智曾提議,保留漢正街核心區域內的1.4公里老街區,並通過修復再現其歷史風貌,留住武漢商業之「根」。

漢正街修復改造工程要以凸顯武漢傳統商業文化元素為主。要堅持總體規劃要求不變,堅持「歷史風貌區+現代服務業聚集區」的定位不變,堅持招商以業態標準為前提、建築以保持整體規劃形態為前提的底線不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