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好漢:梁山泊唯一農家子弟,一人體現了三大悲哀

我叫萌書生 發佈 2022-03-21T00:03:18+00:00

《水滸傳》講述的是北宋末年農民起義的故事,可梁山泊一百單八頭領更多的是細民,也就是普通百姓,真真兒的農民,只有一位,就是本文要說的這位九尾龜陶宗旺。

《水滸傳》講述的是北宋末年農民起義的故事,可梁山泊一百單八頭領更多的是細民,也就是普通百姓,真真兒的農民,只有一位,就是本文要說的這位九尾龜陶宗旺。


正因這一點,有朋友說《水滸傳》不是農民起義。

如此說,也太過武斷,因為施耐庵筆下的故事原型來自北宋末年的宋江起義和其他農民起義(江南方臘等),所以將小說講述的內容界定為農民起義沒有什麼錯。

陶宗旺這位好漢,與大聚義排名靠後的諸多好漢一樣,出場不多,形象較為單薄。

對於他,施耐庵也只是做了簡單的介紹,他是光州人氏,慣使鐵鍬,頗有氣力,也能使槍掄刀,人稱九尾龜,原是莊家田戶出身,後與摩雲金翅歐鵬、神算子蔣敬、鐵笛仙馬麟一同在黃門山落草。


至於他是不是被逼落草這一點,施耐庵沒有介紹,但通過被逼落草為寇的好漢都會有相應的原因說明來看,陶宗旺只是日子緊巴到過不下去了,這才去落草。

他這屬於主動落草為寇,受不了莊稼地里的苦,因此走捷徑的一類人,沒什麼值得說的地方,並且說多了極有可能遭到讀者鄙視,所以施耐庵壓根不說,大家關心就去猜,不關心就一看而過。

陶宗旺沒什麼閃光點,也沒什麼驚天動地的事跡,落草黃門山山寨時期是第四把交椅,投梁山泊後負責基建工作,為總監工,掘港汊,修水路,開河道,整理宛子城垣,築彼山前大路等都離不開他,大聚義後的他為十六位掌管監造諸事頭領之一,還是負責築補梁山泊一應城垣。


從現代人的角度去看,陶宗旺很重要,等同於現代某一土木工程項目的總設計師、總執行者、總監督者,可在當時就沒那麼重要了,梁山泊防禦主要靠水域,陶宗旺負責的工作主要是提升了梁山泊的外部形象。

陶宗旺投梁山泊後,參與過很多次戰鬥,但沒什麼立功表現,征討方臘時,陶宗旺死於潤州之戰,遭馬踏身亡。

只通過人物經歷來看,陶宗旺身上的確沒什麼講的,但從「農民起義」這一點來看,陶宗旺一人便體現了農民起義中農民的三大悲哀。

1、無傳

農民起義,施耐庵卻沒給梁山泊上真正的農民陶宗旺單獨立傳,他的故事一筆而過。


的確,農民沒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可作為小說家,杜撰寫故事很容易。

由此可見,農民起義中的農民根本沒有地位可言,這是這一群體的一大悲哀。

再看歷史,史上農民起義很多,可我們知道的屈指可數,正史更是提到的少。

他們沒有閃光點嗎?有啊,十里八鄉知名的農民身上也是有閃光點的,只是史官不想調查,更不想多寫。

農民起義鮮有成功不假,但被忽視,正史里只是輕描淡寫,那就是悲哀了。

2、少功


陶宗旺武藝也不錯,按理說立些功勞也不難,可宋江就是不重用他,導致他沒有太多的功勞,有功勞也只是參與其中,不是他一人獨得。

施耐庵對農民起義中的農民的態度,一目了然,只要他想寫,陶宗旺一定會有更多功勞。

再看歷史,「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當封建皇朝腐朽到滅亡只剩下時間問題的時候,諸多農民起義吹響了它們滅亡的衝鋒號,可史書中卻很少把這樣的皇朝滅亡的功勞給農民起義中的農民。

很多人能想起來的農民起義領袖,恐怕只有反抗暴秦起義的先驅者陳勝吳廣,就連那個以鹽幫首領身份發動農民起義的黃巢,給後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也只是那首《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這首詩出名,可真要去隨意挑選10個人問他們這首詩的名字,能有三個人回答正確就不錯了。

不多給農民起義中的農民歌功頌德也就算了,還有很多人整天說他們有局限性。

最終,關於討論他們局限性的聲音蓋過了他們的功勞。

農民起義也好,其中的農民也罷,都有功勞,可真正把功勞給他們的又有幾人呢。

如此,足見這一群體的悲哀。

3、無官


陶宗旺是梁山泊一百單八人中首戰陣亡的三好漢之一,農民起義中身為農民的頭領先死,不能說農民是起義軍中的炮灰,但也非常遺憾,哪怕讓他活到還朝授封之後再死呢。

反抗沒錯,可最終自己什麼也得到,這就很悲哀。

歷史也是如此,史上諸多農民起義,真正的農民最後出將入相的極少,可戰場上馬革裹屍的大多卻是農民,他們就是「一將功成萬骨枯」里的「萬骨」。

小說也好,歷史也罷,都道出了農民起義中農民的悲哀,他們改變的只是其他人的命運。

結語:

陶宗旺,很典型的農民起義軍中農民的代表。

他加入起義軍的隊伍,想通過反抗改變自己的命運,可最後戰死沙場,沒能實現理想。


史上任何一次農民起義中的農民大多如此,下場都不好。

史上任何一個封建皇朝,太平的時候,農民過著窮苦的生活;不太平的時候,農民報名或者被強迫上戰場,最終戰死沙場成就了貴族和皇權。

沒辦法,地位使然,很殘酷,也很現實。

註:本文所用圖片來自網際網路,很難核實明確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