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廟宇-南禪寺

bluefive 發佈 2022-04-09T15:10:33.589052+00:00

簡介:中國的古代建築與西方的石構為主不同,以木構為主,大部分都是夯土+木結構,這也造成了保存不易,常在戰爭或者大火中被摧毀,留下來的就只剩下夯土台或者遺蹟了。

簡介:中國的古代建築與西方的石構為主不同,以木構為主,大部分都是夯土+木結構,這也造成了保存不易,常在戰爭或者大火中被摧毀,留下來的就只剩下夯土台或者遺蹟了。倒是墓穴有用磚石砌築的,刨開後尚能印證一下歷史。所以地面建築能保存到現在的都算是國寶級別,今天就來說一下唐代留存到現在最早的一座建築-山西南禪寺。

南禪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殿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結構建築,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稱唐代雕塑藝術的珍品,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藝術價值。

可惜近年發生了大規模的文物搶劫,據《中國文物報》報導,1999年11月24日晚7點左右,三名歹徒闖進南禪寺,將保管人員打傷捆綁起來,割斷電話線,砸開佛壇的鋼網門鎖。大殿裡的唐代佛像被當胸挖開,腹內寶物被偷走,文殊菩薩的後背也被掏開,其餘幾尊塑像同樣受到破壞。唐代特有的兩尊最美麗的「似宮娃」供養菩薩被鋸斷劫走,獅童塑像也從腳跟處被掰斷劫走。

紅圈中是兩個被盜的供養菩薩

2012年的時候又被盜了一個精美的小石塔。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惦記老祖宗的遺物,也不知道有多少敗家子就這樣糟蹋了歷史的傳承。操他大爺的!

被盜的小石塔

位置:南禪寺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西南的陽白鄉李家莊附近的陽白溝小銀河的北岸,距東冶鎮8公里。

面積:南禪寺坐北面南,規模不大,南北長60米、東西寬51米多,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分兩個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東西配殿及南過門殿等,後院有僧房30餘間。


布局:關於南禪寺的建制,舊志《五台縣誌》《清涼山志》均無記載,僅有數通明清石碑和在大殿明間西側平梁底皮發現的「因舊名旹大唐建中三年歲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時重修殿法顯等謹志」 墨書題記,說明大殿的修建年代為唐建中三年(782)。綜合大殿斗拱、闌閣、舉折等明顯的唐代建築結構形制,勘察組當即認定大殿為唐代建築,並證實它的修建年代比梁思成、林徽因發現的被認為是當時國內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建於唐大中十一年(857)的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還要早75年。至此,南禪寺大殿被確定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

建築形制:除主體建築大佛殿三間是唐代原物外,山門內的四合院中,東、西配殿,即建於明代的龍王廟和建於清代的觀音殿、菩薩殿。東跨院全為僧房,也是明、清時期的建築。

南禪寺大佛殿平面近方形,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寬11.75米,深10米,為灰色筒板瓦單檐歇山式屋頂,屋面坡度極為平緩,四翼如飛。殿前有寬敞舒展的月台。建築內部用兩道通進深的梁架,無內柱,室內無天花吊頂,屬於木構架中的廳堂型構架。

南禪寺50年代照片

南禪寺大殿的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的規模,比唐代專門用於規定居室建築物等級的《營繕令》中規定的五品官階的等級還要低,可以說,南禪寺只是一座鄉間小村的佛堂,但人們仍可以從中感受到大唐建築的藝術性格。殿內通梁淨跨八米有餘,貫穿大殿南北,有力了撐起了殿內的空間,其上舒緩的屋頂,雄大疏朗的斗拱,簡潔明朗的構圖,體現出唐代建築雍容大度,氣度不凡,健康而爽朗的格調;同時,還可以從南禪寺的大殿看到中唐時期木結構梁架已經有用「材」(栱高)作為木構用料標準的現象,說明我國唐代建築技術已有很高水平。

南禪寺大殿平面圖

南禪寺大殿立面圖

南禪寺大殿側立面

南禪寺大殿橫剖面圖

南禪寺大殿縱剖面圖

在古代中國,宗教建築都屬於公共建築, 公共建築必然採用官式做法。即使是在農村地區,寺廟、祠堂等「公建」 做法也屬於官式,只不過受經濟和技術條件的制約,採用低一點的規格形制。南禪寺大殿從斗拱用材與結構體系上看,還是屬於當時的官式營造做法。

南禪寺斗拱

南禪寺轉角斗拱

柱頭斗拱

南禪寺直欞窗

屋脊螭吻(非原裝)

價值:南禪寺地處偏僻,僅一處建築,非常簡單和樸素,但這個不起眼的村級小廟,根本就也輪不到由它來代表大唐的榮光,但它活著下來了,寺院重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歷經劫難,距今已有1239年的歷史,只有它能代表著唐代中期建築水平和藝術傑作。

它不僅是我國存在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也是亞洲最古老的唐代木結構建築,有著「唐代建築標本的美稱」,趙朴初稱為「世間瑰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