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日報》整版刊文 | 胡長哲:珍藏黃繼光媽媽回信67年

遼瀋晚報丹東時刻 發佈 2022-04-10T00:14:06.348535+00:00

今天出版的《遼寧日報》,在六版以整版篇幅刊發報導《胡長哲:珍藏黃繼光媽媽回信67年》。2021年12月18日,鴨綠江斷橋邊,一位頭髮花白、精神矍鑠的老人駐足在他曾經出發的地方,遙望遠處再無戰火硝煙,回首當年卻是浴血拼殺。

今天出版的《遼寧日報》,在六版以整版篇幅刊發報導《胡長哲:珍藏黃繼光媽媽回信67年》。






原文如下:



胡長哲:珍藏黃繼光媽媽回信67年


胡長哲多希望黃媽媽看到自己的軍功章。本版圖片由遼寧日報記者 蔡曉華 攝


黃繼光母親給胡長哲的回信。


胡長哲將珍藏67年的黃繼光母親給自己的回信捐贈給抗美援朝紀念館。


2021年12月18日,鴨綠江斷橋邊,一位頭髮花白、精神矍鑠的老人駐足在他曾經出發的地方,遙望遠處再無戰火硝煙,回首當年卻是浴血拼殺。老人是志願軍老戰士胡長哲。這天下午,他將自己珍藏了67年的黃繼光母親給自己的回信捐贈給抗美援朝紀念館,他說:他捨不得,但是捨不得也得捐出來……


清晨,陽光輕柔地灑向大地,照射著被薄霧籠罩著的鴨綠江,隔著輕紗朦朦朧朧地晃出點點亮光,一條寬寬長長的墨綠色飄帶靜靜地在眼前流淌。


光影交織間,太陽緩緩升起。遠方,原本模糊不清的鴨綠江大橋漸漸露出了清晰的模樣:鋼身鐵骨,巍然屹立;雖飽經風雨,仍雄偉堅強。一如69年前的那一天。


也是這樣的天氣,也是這樣的早晨,1953年3月5日,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16軍32師96團軍械修理所所長的胡長哲與戰友,千千萬萬的英雄們,星夜兼程,「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這一去,山河萬里,一路風霜;這一去,刻骨銘心,永生難忘。


到朝鮮戰場前線那天是從鴨綠江大橋過去的,坐的汽車——蘇聯嘎斯67,一個個微小的細節,深深地烙在胡長哲的腦海里。這時的他,還不滿20歲。


只是,當年的小胡怎麼也沒想到,從出國作戰的這天開始,乃至此後的兩萬多個日日夜夜,他的名字,會與一位特級英雄黃繼光的母親鄧芳芝緊緊地聯繫到了一起,成為一個時代的鮮明記憶,終其餘生,似水綿長。


黃媽媽來信了


1933年7月,胡長哲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六合縣,家中排行老九,是最小的一個。都說父母多愛幼兒,然而胡長哲卻是在孤兒院長大的——三歲失恃,七歲失怙,哥哥姐姐的生活又十分困難,家中無人照看,只能將他送到南京市孤兒院。


任何帶有磨難性質的經歷,都是命運對於人們的考驗。


父母的早亡,生活的困苦,如同一塊沉重的石頭,重重地壓在了胡長哲羸弱的肩膀上,讓他無力去長吁短嘆,也沒有時間去傷春悲秋。幸運的是,在黨和人民的關懷下,胡長哲把兒時的苦難踩在了腳下,將一門心思都放在了學習上。在孤兒院,胡長哲學習很勤奮,考進了南京市鍾英中學,後來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陶行知開辦的南京曉莊學校讀書。


站在時光的岸上,回望,往事歷歷在目。胡長哲至今仍清晰地記得,當年孤兒院蔡達仁老師贈給他一個筆記本,上面寫著:只要功夫深,鐵杵也能磨成針,何況字無百日功。


來自師長的關愛與鼓勵,就像一道微光,努力在胡長哲的生命中發光發亮,為幼時的他指引著人生的方向,苦難成了他人生向上的一個個台階。


讀書期間,全國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熱潮。雖然歲數尚小,胡長哲還是主動報名參軍。「那時候就想,我是人民、是黨、是國家給我養大的,一定要報效祖國,一定要為國家、為人民作貢獻。」


經過在南京第三炮兵技術學校兩年時間的系統學習,胡長哲心願得償,到16軍32師96團擔任軍械修理所所長。由於長得矮矮胖胖的,又年歲不大,戰友們親切地稱胡長哲為「小所長」,這個別稱也陪著他度過了殘酷的戰爭年代。


1953年3月,年輕的胡長哲踏上了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與黃繼光母親鄧芳芝的「認親」,就發生在他出國作戰10個月後。


「黃媽媽來信了。」跟著胡長哲的回憶,時間閃回至1954年1月的朝鮮戰場。


這是一封特殊的「家書」,原文如下——


「親愛的長哲孩子,你十一月五日的來信收到了。謝謝你對我的關懷,我近來身體很好,你別掛念吧!孩子!你的信是寫得多麼親切啊!你克服困難的決心和為人民立功的信心是多麼堅定啊!這使我多感動的呀!我怎麼不願意你給我做孩子呢?你給我做孩子我是願意的,並且是很高興的,現在讓我叫你一聲親愛的孩子—胡長哲吧!你高興嗎?希望你在毛主席和共產黨的培養下,爭取為人民立功,以使我早日看見第一張喜報,祝你努力前進!你的媽媽鄧芳芝。五四年一月二日。」


黃媽媽的回信源於胡長哲的一封去信。


1952年10月,在上甘嶺戰役中,為了部隊前進,黃繼光用胸膛堵住瘋狂掃射的敵機槍眼。這個像鋼鐵一樣的漢子,最終沒能迎來春暖花開,倒在了硝煙瀰漫的異國他鄉。


黃繼光犧牲後,中國人民志願軍開展了向英雄學習活動,在國內,胡長哲就認真地學習了黃繼光的英雄事跡,心情久久不能平靜。1953年入朝後,胡長哲和戰友們在坑道里,又重新學習了黃繼光的英雄事跡。


「英雄黃繼光犧牲了,他的媽媽心裡一定非常難過!」自幼父母雙亡的胡長哲聯想到失去兒子的母親的悲痛心情,無法自抑,給黃媽媽寫了一封信。在信里,胡長哲向黃媽媽表示——親愛的黃媽媽,英雄黃繼光犧牲了,我願意做您的兒子,孝順您,我願意將第一張立功喜報給您老人家寄去。


「在朝鮮戰場寫信很困難,由於不知道黃繼光母親的準確地址,收信地址上只寫著:英雄黃繼光的家鄉。沒想到,信居然送到了鄧芳芝手中。一個月以後,我真的接到黃媽媽的來信。」回憶起當時的場景,耄耋之年的胡長哲仍是開心不已,難掩激動,「收到這封信後,整個坑道都沸騰了,戰士們非常高興,趕快念,趕快念,大家讀了一遍又一遍。」


信短情長。這百餘字,給了胡長哲直面生死、無畏無懼的力量。儘管戰場上環境艱苦,危險如影隨形,胡長哲始終將黃媽媽的信視為珍寶,無論走到哪裡,都帶在身邊。這一帶,就是60多年。於他而言,這封信不僅包含著媽媽的牽掛,更是信仰的方向。


一封家書,一生守候


早春二月,地白風寒,東風未起,丹東卻已散發著春天的氣息。


今年元宵節前,在小女兒的陪伴下,胡長哲與幾十位志願軍老戰士又一起參加了志願軍紅色家庭群組織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儘管年歲漸高,在夢想與時光的縫隙里,89歲的胡長哲仍不知疲倦地往前走。


緣何?因為心中終有未了的心願。


「我最大的遺憾是沒能把第一份立功喜報寄給黃媽媽。後來拿到喜報時,黃媽媽已經去世了……」儘管過去了幾十年,胡長哲還總埋怨自己當年在戰場上「不爭氣」。


怎能忍心責怪胡長哲呢?那時的他正在炮火連天的朝鮮戰場,冒著槍林彈雨同敵人作戰。


1953年7月,在朝鮮停戰前夕,胡長哲接到了任務,帶領7台彈藥車,向正在三八線附近作戰的16軍運送彈藥。當時我軍補給非常困難,加上敵人利用空中優勢進行封鎖,押送彈藥都是夜裡行軍。「在朝鮮,我們防空組織得很好,每隔幾里地,就有一個防空哨,美國飛機一來,前方就打槍。槍聲就像烽火台的狼煙一樣,一個個傳過來。聽到之後,我們就趕緊隱蔽起來。」胡長哲說,沒料到這次快到三八線附近時,遭到敵人排炮襲擊,炮彈瘋狂地打過來。


「同志們停車,馬上隱蔽!」胡長哲大喊。


朝鮮的公路兩邊都是大山,眾人立刻撤到路邊隱蔽起來。正在這時,突然一發炮彈從耳邊呼嘯而過落在胡長哲身後,「當時我想,這下完了,我們要犧牲在異國他鄉了。沒想到,等了一會沒有響聲,炮彈怎麼沒有爆炸呢?大家好奇地跑到炮彈落下的地方一看,半截在土裡頭,半截在外頭,沒有爆炸的炮彈,竟然是一發瞎火炮彈。」


對這次死裡逃生的遭遇,樂觀的胡長哲後來賦詩一首:


一發瞎火炮彈使我生命延續至今

一個經過生死考驗的人

一個距離閻王殿只有半步遠

而又跑回來的人

他對人生一定是看得很淡很薄的

他對現實生活一定是非常熱愛的

他愛這世上的一草一木

他愛這世上的每一張微笑的面孔

他愛這現實的幸福生活

……


是愛,給了胡長哲無懼生死的勇氣,也正是對祖國、對人民、對和平的無限熱愛,讓胡長哲和戰友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


那一次,胡長哲和戰友們死裡逃生,在以後的戰鬥中,依然危險不斷、困難重重。


「我們在朝鮮時候行軍是很苦的。白天你不敢走,晚上運送物資的時候才能走汽車,平時部隊都是馬車裝的生活用品,背包啊,晚上行軍的時候呢,我們就扶著馬車走路。」說著說著,胡長哲陷入了深深的回憶,「說起來也奇怪,扶著大車走,就會睡著。遇到路上坑窪的,醒了!一看,是炮彈坑或者是炸彈坑或者是汽車坑,然後又繼續走,走走,又睡著了,所以晚上行軍的時候是邊走路邊睡覺。」後來胡長哲和小戰士們講在朝鮮戰場上走路睡覺,他們都不信。「走路睡覺,實際上是太累了,走路是能睡覺的。」69年後的今天,當胡長哲又說起當年他們是如何以「鋼少氣多」力克「鋼多氣少」,老人笑眯眯的,眼睛裡滿是光。


事非經過不知難,成如容易卻艱辛。就是在這樣艱苦危險的環境中,胡長哲幾次死裡逃生,遇到困難時,黃媽媽的回信就是他的精神寄託,就是他的精神支柱。


當我們循著胡長哲的目光,把歷史的鏡頭投向那段崢嶸歲月,仍能真切地感受到令人震撼、催人振奮的浩然磅礴英雄之氣。


回憶還在繼續。


「胡長哲同志在一九八八年工作中,成績突出,榮立三等功,特此報喜。」1989年1月,工作認真,業務精通的胡長哲獲得部隊嘉獎,收到了人生第一張喜報。


這是一份遲到的立功喜報——此時的黃媽媽已過世多年。


輕輕撫摸著精心保存的信,輕輕地,輕輕地,仿佛在撫摸媽媽的臉龐一樣,那一刻,胡長哲淚流滿面。「我跟黃媽媽講,我願意將我的第一張立功喜報給你寄去,可惜,黃媽媽走得太早。這封信一直沒有寄出去。」


一句承諾,一生守候。


將立功喜報放在黃媽媽的回信後面,懷揣著遺憾和自責,胡長哲更加拼命工作。「努力為人民服務才能不愧對黃媽媽,不愧對英雄黃繼光!」


此去經年,多年後的一次午夜夢回,胡長哲心有所感,給黃媽媽寫了一首情深意切的詩,「媽媽,親愛的媽媽,您在哪裡啊,兒子想您啊……」


傳承,是為了更好地懷念


2021年12月18日,去年冬日裡丹東最冷的一天,鴨綠江斷橋迎來了一位頭髮花白、精神矍鑠的老人。駐足,凝視彈孔斑斑的橋身和孤零零地立在鴨綠江中的幾座橋墩,老人久久不能自已。


山河為證,歲月為名。遙望當年曾經浴血拼殺的地方,再無戰火硝煙,但許許多多的戰友早已長眠異鄉;憑弔大橋曾經的模樣,回望幾十年前戰爭的殘酷,撫今追昔,怎不讓這位老人觸目傷懷,感慨萬千。


老人,是志願軍老戰士胡長哲。這天下午,胡長哲將自己珍藏67年的黃繼光母親給自己的回信捐贈給抗美援朝紀念館,捐贈儀式在鴨綠江斷橋上舉行。電影《跨過鴨綠江》主創團隊、演員代表和山上小學的小小宣講員們見證了這個溫暖的瞬間,也見證著英雄基因的傳承。


「這個失去兒子的母親,把所有的志願軍戰士都當成了自己的兒子。」抗美援朝紀念館副館長宮紹山說,「這封信飽含了黃媽媽對志願軍戰士的深情。」


「我珍藏了67年,捨不得,但是捨不得也得捐出來,讓更多人讀到黃媽媽這封信,希望它能激勵越來越多的後來人,不忘革命先烈、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胡長哲說。


山因脊樑而雄,國因精神而強。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讓英雄的旗幟在丹東這座英雄城市永遠飄揚、精神的火炬代代相傳,胡長哲一直在盡己之力。他說,這是他的責任,也是一個志願軍老兵的心聲。


「我很幸運地活到現在,和平年代,不要忘記在戰爭年代犧牲的先烈們,更好地工作,不要辜負他們。」在家裡,胡長哲常常跟兒女們這樣說。在外面,胡長哲經常積極參加各種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以義務宣講員的身份講述在朝鮮戰場的親身經歷,講述志願軍戰士的英雄事跡。窮盡微薄之力,讓愛國情懷滲透到青少年的血液中,把愛國種子埋進每個奮鬥者的心靈深處,哪怕只有一點點,他認為也是值得的。


走得再遠,胡長哲都沒有忘記來時的路。


「只要身體吃得消,就一直做下去。」憶往昔,捨生忘死,拼戰沙場;看今朝,山河無恙,國富民強,老兵胡長哲雄心猶壯。


他的小女兒胡曉丹說:我爸非常執著,一件事不干則已,要干就一定干好。


執著的背後是對家人的太多虧欠。


1956年回國後,胡長哲來到旅大警備區後勤部軍械處。6年後,他來到瀋陽軍區後勤二分部,1970年去了本溪,後來又抽調到瀋陽、北京等地工作,直到退休後才回到丹東。


頻繁的工作調動,讓胡長哲根本顧不上家。在女兒胡曉丹的印象中,從小到大,爸爸沒有參加過一次家長會。「我媽是一個很本分的人,她非常能吃苦。媽媽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我不拖你爸後腿,但我知道媽媽特別難。尤其是當年我們還小生病住院的時候,媽媽更是難。我和二哥就差兩歲,常常是一塊病倒,媽媽一個胳膊抱一個,帶著我們去醫院,非常難。」


作為革命軍人的家屬,屬實不易。1961年,結婚剛一年的胡長哲、杜淑琴夫婦迎來了第一個孩子。大兒子在大連出生僅3天,還沒來得及沉浸在初為人父的喜悅,胡長哲就接到部隊命令,奔赴丹東。站在醫院的窗前,杜淑琴依依不捨地望著丈夫的背影,胡長哲知道妻子在看著他,但始終沒有回頭。「回頭的話,她更難受了!跟著當兵的,受苦了!」此後,胡長哲和妻子始終兩地分居,直到1965年,杜淑琴隨軍,一家人才得以團聚。


胡長哲有記筆記的習慣,在部隊裡大家都叫他「活字典」。


好學肯鑽研加上從炮校畢業後40多年就搞軍械這一項工作,胡長哲的業務能力爐火純青,曾獲得解放軍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還在全軍後勤會上4次介紹工作經驗,在瀋陽軍區3次介紹經驗。在一次防禦戰中,他用洞庫的繩索牽引方法,將3400噸彈藥運送到坑道里,保證了彈藥安全。


對待工作一絲不苟,毫不含糊,對家裡的大事小情,胡長哲可就沒有那麼上心了。胡長哲說:「在家裡我有一個好後援,我的老伴兒非常好,一點也不自私,對我的工作很支持。在部隊的時候,一年有七八個月不在家,老伴兒從來沒有拖後腿。長時間在外面,把家裡的所有事都甩給她,我心裡對她也非常愧疚。我們感情非常好,很少鬧彆扭。現在我有個額外收入,老伴兒胖,眼睛近視,剪腳趾甲比較費勁,我就幫著剪,老伴兒給我小費,一次50元,有時一高興還給我200元……」


時間,沉澱了真摯的情感,風雨,歷練值得珍惜的情緣。身為軍人,以身許國,經歷過生死、飽嘗過離合悲歡的胡長哲,總是習慣先人後己,先國後家。因為,「黃媽媽的回信,一直激勵著我刻苦奮鬥,為人民立功!」這也是他一直不變的抉擇。


1970年到本溪後,部隊分配房子,按照級別,胡長哲一家本應住一套三居室的大房子,胡長哲卻將這套房子讓給了別人,選擇了兩居室。他對妻子說:他家有四個孩子,咱家三個孩子,他比咱更需要。


女兒說,爸爸天大的事情不放在心上,睡眠質量特別高。

妻子說,老胡睡覺像蜜一樣甜。


今年元旦後的一天,胡長哲來到了抗美援朝紀念館裡,在黃繼光的雕像前敬了一個長長的軍禮,右手久久不肯放下。


「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後來人。」


70年前,黃繼光犧牲了。一代又一代人接過旗幟,還有一代又一代人踔厲奮發。


這盛世,如你所願!

這傳承,生生不息!


志願軍英雄


自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至1953年7月25日抗美援朝戰爭停戰,被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命名的英雄,被稱為志願軍英雄。被志願軍總部授予英雄稱號的志願軍英雄、模範和特等功人員共371名,其中榮獲特級英雄、特等功臣稱號兩人——楊根思和黃繼光,王海、邱少雲等獲得一級英雄、特等功臣稱號。


楊根思和黃繼光等8人還獲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勳章。


遼寧日報報記者 黃寶鋒 蔡曉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