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琴丨琴者之心,斫者之夢

鴻hung 發佈 2022-04-12T21:42:23.123744+00:00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聽蜀僧浚彈琴》·李白。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聽蜀僧浚彈琴》·李白

聽聞蜀僧揮手彈奏的名曲《風入松》,李白仿佛聽到萬壑松濤聲,心靈像被流水洗滌,餘音和著秋天霜鍾繚繞不絕。

琴韻飄飛,這種自由隨心的美學正是古琴魅力所在。

琴作為中國傳統撥弦樂器,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居琴棋書畫四藝之首,一直是文人的音樂藝術追求。

琴的形制約於魏晉時代就已經定型,用文字譜記寫的琴譜《碣石調幽蘭》是現存最古老的琴曲譜。時至今日我們仍可據譜演奏,感受來自一千八百年前華美的音樂盛宴。

造琴技藝,雅稱斫琴,自魏晉以來,已有一千八百年,其傳統製作工藝相當複雜,十幾個步驟,包含上百餘工序。

傳承至今,斫琴的工序在現代工具的幫助下雖不再如古代般繁冗,卻仍需要經過九大步驟。

木材是塑造琴聲最重要的元素。古琴的面板和底板採用兩種木材,底板平直,面板圓拱,分別象徵天地。面板常見的是用杉木或桐木,底板一般用梓木或楸木。

木材以存放多年自然乾燥的木材為首選,這樣斫好的琴不易變形損壞,聲音清透有力。

斫,便是製作琴的形態。繪製好琴的樣式,決定輪廓線,計算出岳山、龍池、鳳沼、雁足等位置,根據木料材質,找出琴首琴尾琴面琴腹的位置後,用斧斫出琴的初步形態,將選好的板材刨至順滑,用手鋸和線鋸加工出外形,用斧砍出琴的圓弧面,砍出坡度,刨平整,最後用銼修型, 直到面板和底板的外形尺寸符合標準。

斫,就是塑造觸感、耳聽、目視的美。

挖,是指挖出槽腹空間。槽腹即共鳴腔,是斫琴的核心,其結構與古琴音色有著緊密聯繫。

面板的挖鑿並非平均,琴的中線需保留較厚的木料為軸心,稱作納音,在槽腹兩邊逐漸減少厚度。

挖底板前要先確定龍池鳳沼兩個音孔,計算聲池、軫池、雁足等,將其印畫在面板和底板上。只有挖得對了,琴才能彈得對。

合,是將琴的面板和底板黏合。

試音後沒有問題就可以合琴了,合琴一般用天然生漆和麵粉糊成黏合劑,分開用在底面板的邊沿然後用繩子把兩塊板五花大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下等待一至兩個星期,讓黏合劑自然干固。最後裹上植物纖維編成的薄布,防止琴體開裂變形。

裹布時需在琴面塗上生漆麵粉漿,裹布,再將生漆麵粉漿塗滿布面,等待一至兩星期,剪除多餘的布,合便完成了。

鑲,是將冠角、承露、龍齦、托尾、雁足、護軫、軫板等配件安裝在琴體上,受力配件通常選用堅硬、滑溜的木材。

按琴的形制和尺寸分別加工好並用膠粘在琴體上,等到膠干透後,將琴體修整打磨。配件裝好後,要在冠角上雕出冠角線,在承露上打出弦孔,在琴頭雕出鳳舌。鑲,要求斫琴人功夫精確,稍有偏差便會影響琴的發音。

灰&磨

灰,是指在木面批上生漆加鹿角霜混成的灰胎,用以保護鬆軟的木胎,也可以起到導音濾音的作用,這是一道反覆的工序,必須配合季節天氣進行,在乾燥寒冷的月份灰胎不會硬化,若是秋冬季節批上灰胎,往往需到春天才能進行磨的工序。

第一層粗灰胎用較粗的鹿角霜,壓實均勻塗在琴體上,徹底陰乾後就用砂紙包裹平直木條打磨灰胎表面。再依次上中灰、細灰,每層灰胎的鹿角霜越來越細,打磨直至琴面平整細滑。

灰是斫琴過程中最考驗手藝的步驟,要想使漆色完美必須一氣呵成;磨則是斫琴過程中最容易犯錯的步驟,也是最為吃力、耗時的步驟,不可操之過急。

灰胎完成後,在琴體上按徽的位置及大小鑽出十三個孔洞,並將琴徽綴在琴體上,十三個琴徽主要用作泛音位置的標識,一般先定中間七徽,再依次向兩邊排列排定。

漆,是在打磨好的灰胎上髹上天然生漆,髹漆時一般用發刷,或者用真絲綿團。

這道工序不比灰、磨輕鬆,次數從幾遍到幾十遍不等,直至音色和漆面效果理想為止。

完成上漆後,還要進行退光,用羊皮或棉紗,蘸種子油和瓦灰打磨琴體。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讓琴面的光澤看起來溫潤無痕。

弦這一步驟包括為琴軫穿上絨剅,打蠅頭、上弦、試音。

七根琴弦分別為宮、商、角、徵、羽、文、武。安裝琴弦先上五弦,再依次把六、七弦纏在右邊的雁足上,隨後把一、二、三、四弦,纏到左邊雁足上。

定音一般先定五弦,鬆緊合適再按照五弦來調其他弦音,這樣一張完整的古琴才算製作成功。


為什麼彈琴人要親自斫琴?

或為追求功能。不懂彈琴的人往往難以判斷細微之處,但在琴人的指尖卻有巨大差別。

或為追求美學。琴樂處處表現出自由隨心的意向,斫琴就是將這種自由隨心的美學,延伸至樂器創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