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祖師王重陽仙逝後,四大弟子分手前真武廟夜話,至今難解其奧

中華神祕文化 發佈 2022-04-14T01:24:45.810300+00:00

這是中國道教主流派別之一——全真道歷史上,一次重要而神秘的會議!金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臘月,全真祖師王重陽在開封仙逝。之後,其四大嫡傳弟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和丘處機扶柩入關,安葬於劉蔣村(今陝西西安鄠邑區祖庵街道)。

這是中國道教主流派別之一——全真道歷史上,一次重要而神秘的會議!

金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臘月,全真祖師王重陽在開封仙逝。

之後,其四大嫡傳弟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扶柩入關,安葬於劉蔣村(今陝西西安鄠邑區祖庵街道)。

四子為師守喪三年,期滿分手之際,於鄠縣秦渡鎮真武廟舉行了著名的月夜會議。

據《甘水仙源錄》、《金蓮正宗仙源像傳》等道教文獻記載,在這次聚會上,四子各述其志——

馬鈺說志在「斗貧」,譚處端說志在「斗是」,劉處玄說志在「鬥志」,丘處機說志在「斗閒」

(《玄風慶會圖說文》所載稍有不同,「斗」換成了「志」:「馬曰『志貧』,譚曰『志是』,劉曰『志志』,丘曰『志閒』。」)

此次聚會之後,四子便分赴各地,修行傳道;在他們及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全真門人的努力下,全真道逐漸走向興盛。

對於馬、譚、劉、丘四子真武廟言志的內容,應如何理解?一直以來有不同看法。

歷史文獻中僅《玄風慶會圖說文》對之作了評論:

「(馬鈺)志貧,則外披縷褐,內懷珠玉;

(譚處端)志是,則委蛇游世,公正不邪;

(劉處玄)志志,則守道不渝,應物全真;

(丘處機)志閒,則無為應緣,照而常寂。

一些現代學者對此進行了探討。

如山東大學教授、全真道研究專家趙衛東先生認為,應該以「競賽」作為「斗」字的內涵,由此他將全真四子真武廟言志的含義解讀為:

「(馬鈺)『斗貧』就是要與人比一比看誰能真正明白貧富的真諦,超越於貧富之上,消除貧富之別,做到安貧樂道;

(譚處端)『斗是』就是要與人比一比看誰能真正明曉是非,消除是非人我之別,做到無是無非;

(劉處玄)『鬥志』就是要與人比一比看誰能真正明白志之所在,做到志道不渝,應緣全真;

(丘處機)『斗閒』就是要與人比一比看誰能真正明白閒適的意義,做到無為而無不為,閒而不閒,寂而不寂,照心常在。

其中『貧』、『是』、『志』、『閒』不僅是『斗』的對象,而且還是四子追求的目標。」

日本著名道教學者蜂屋邦夫先生則認為,「『斗』的詞義,應該理解為去實現其所及對象的(實際)內涵。」這樣——

馬鈺的「斗貧」,「是指完全丟棄富人意識去實現『貧』(窮的內涵)」

譚處端的「斗是」,「是指從宗教人士過於平凡的無力狀態中擺脫出來,並去追求能對事物做出肯定的力量」

劉處玄的「鬥志」,「是指克服(欲從王重陽所施的痛教中逃脫出來的)懦弱和保持堅強的意志」

丘處機的「斗閒」,「是指追求閒適、適度,克服(從感到自己比馬鈺等人修道遲緩的意識中所產生出來的)焦慮」

不難看出,蜂屋邦夫的解讀,是結合了四人各自的經歷,以及他們在修行上面臨的問題來解析的。

在真武廟言志之前,馬、譚、劉、丘四子得受王重陽的親自教導,又經過三年守喪的共同修行和切磋交流,四人已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修行上面臨的問題,以及與別人的差距;

真武廟言志,應該說表明了他們各自尚需進一步磨練的方面,以及準備在今後的修行中去切入和強化的重點。

此次聚會之後,馬鈺遵師遺命在劉蔣村居圜堵修行,並手書「祖庭心死」一額,以表誓死修道之志。

譚處端與劉處玄東遊洛陽,混跡於市井和花街柳巷之中,以遊方乞食為生,通過這種喧囂的外境來磨練自己的心性。

後來,譚處端居洛陽朝元宮修行,劉長生在洛陽郊外雲溪之濱穿洞築穴,於其中苦修。

丘處機則西入磻溪,在傳說中昔年姜太公垂釣之處居山苦修。據說他以乞討為生,日乞一食,行則一蓑,識者稱之為蓑衣先生。

四子的這些修煉磨礪,終使他們成為一代高道。四人在全真教史上並稱「四大士」;又加上王處一、郝大通和孫不二,合稱「北七真」

對於全真四子真武廟言志——「斗貧」、「斗是」、「鬥志」、「斗閒」的含義,你贊同上述學者的看法嗎?或有新的解讀?

歡迎留言發表高見!

-完-

【如果你覺得不錯,歡迎點讚和關注我們,碼字不易,謝謝支持!】

相關閱讀:

全真祖師王重陽倡修「苦行」,近千年後終南山仍遺古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