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覺得不幸運,勸君讀讀史鐵生

明史官 發佈 2024-04-29T03:19:39.055303+00:00

余華說「史鐵生是一個生命的奇蹟,每個文字背後,都是他用生命在歌唱。」莫言說「中國作協即使只養一個人,那也該是史鐵生。」


余華說「史鐵生是一個生命的奇蹟,每個文字背後,都是他用生命在歌唱。」

莫言說「中國作協即使只養一個人,那也該是史鐵生。」

史鐵生,是當之無愧的文壇巨人。

我們曾在中學課本里讀到過他的文字:

透露著青春肆意後的沒落,對生命意義的求索,看透生死後的淡泊。

不由讓人驚嘆,一個不斷被命運戲耍的人,如何用一種頑強而豁達的態度,活出生命的高度,成就文壇的高峰。


01 是一個有志青年

史鐵生1951年在北京出生,小學時便表現出過人的寫作才能,十歲時作文獲得一等獎,被學校師生傳閱。

小學畢業後,他順利考入清華附中,為實現自己上清華的遠大目標努力奮鬥。那時的史鐵生,靜能伏案寫作,動能踢球跨欄,是一個生龍活虎的追夢少年。

1969年,「上山下鄉」的號角隨著春風吹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18歲的史鐵生決定暫停自己的學業夢想,到祖國最需要他的地方去揮灑青春的汗水。他跟著同窗們奔赴陝北延川縣的一個小農村,關家莊。

當時的陝北,條件異常艱苦。白天是面朝黃土的勞作,回來只有玉米糝子果腹。

晚上寒風凜冽,史鐵生住在冰窖一般的窯洞裡,只能裹緊棉被蜷縮著身子禦寒。越是貧窮與困苦,史鐵生越是覺得自己來對了,他是帶著「建設和改變」的使命來的。

不出3個月,史鐵生就察覺出身體的不適,有時候雙腿麻木無法行走,有時候疼痛如被閃電擊中,從腰部瞬間傳遞到腳底,痛得一身冷汗。實在難以堅持了,他才不得不請假回北京治療。

人是回京了,但他的心留在了陝北。經過短暫的治療,史鐵生迫切地回到了關家莊,繼續投入當地建設中。

當地百姓得知他身體不好,特意給他安排了相對輕鬆的放牛工作。對於這份老鄉的照顧,史鐵生感懷於心,都體現在了對牛無微不至的照料中。他養的牛,是莊裡最好的。

一日,史鐵生像往常一樣出門放牛,不料遇上了暴雨和冰雹。不願意棄牛躲雨的史鐵生,堅持趕著牛回棚,結果自己就病倒了。

這次生病,徹底改變了史鐵生的命運,那一年他20歲。


02 不幸與輪椅為伴

高燒之後,史鐵生的脊椎病復發了。他再次回京治療,卻再也回不去陝北。老天就像開玩笑似的,收回了他曾經在運動場肆意飛奔的雙腿,宣布他這一輩子要與輪椅為伴。

就如同他自己說的,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

狂妄的他在遭受命運的重擊之後,對人生開始迷茫。不知不覺間,他將這種找不到出口的困頓化成暴戾的脾氣,發泄在最親近的人身上,承受得最多的,就是他的母親。

坐在輪椅上的史鐵生,思考得最多的,是要不要去死?為什麼要活著?是母親用無私的愛,喚起了他不能如此輕易結束生命的信念。

母親從來沒有放棄過他的雙腿,出院回家後,依舊成日為了給他治療四處奔走,推拿、針灸、名醫、偏方,只要有一線希望,母親就積極地想要找來試一試。

在希望和失望之間不停切換。

兒子癱瘓雙腿的痛苦,在母親身上是雙倍的煎熬。

一邊是對兒子的痛苦感同身受,另一邊由於兒子的敏感和暴戾變得小心翼翼,生怕說錯什麼又或者增加了兒子的思想負擔。以至於自己身體出現了問題,也不讓史鐵生知情。

母親無微不至的關心如絲絲春雨,漸漸沁入史鐵生的心裡。

都說上帝關閉了一扇門,就一定會開一扇窗。他開始尋找新的希望。既然上天收回了雙腿活動的自由,那為什麼不試試用筆在世界奔跑。

史鐵生開始學習寫作,母親十分開心。為了支持兒子,她又往返於圖書館和家裡,為兒子找來各種資料。讓他可以盡情在文字的世界裡馳騁,在精神方面得以慰藉。

史鐵生的人生終於又有了一點光亮。

可是好景不長,母親沒有等到史鐵生在文壇功成名就。因為常年積勞成疾,1977年她帶著遺憾和不舍告別人世。她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那個生病的兒子……

母親走後,史鐵生才還是感受到她帶來的溫暖和力量。點點滴滴的回憶湧進腦海,讓史鐵生陷入無盡的自責和悔恨之中。他後悔沒有多關心母親,及時發現她的病情,更懊惱曾經那個壞脾氣的自己。

而如今,一切似乎都已經來不及了。

無疑,母親的離世對於史鐵生來說,又是生命的一次重擊。這一次他沒有被輕易擊倒,他很快領悟到母親臨終的期望,那是期盼他好好活著。

於是史鐵生重拾起對生活的信心,將對母親滿腔的愛充斥於筆尖,流淌成對母愛的讚歌。


03 提筆寫作,悟生與死

史鐵生在生命的低谷時,幾乎每天都去地壇公園。他像上班一樣準時出現,有時候望著天空發呆,有時候用一根小樹枝抽打著空氣。

他跟一個不幸的朋友一起抱怨命運的不公,罵天懟地,發泄自己的不滿。卻又在分別時互相囑咐:先別急著死,再活一次試試。

史鐵生用自己的方式在那裡參悟生與死的真正意義。從「我可活個什麼勁兒」到「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

既然不需要急著死,那必然是要活著,活著就要找到一些活著的價值和意義。

史鐵生又積極地投入到生活中去,先是找了一份街道簡單的工作,能夠養活自己。之後克服身體的困難,堅持伏案寫作。

他懂得了生命的真諦,在於創造活著的價值,而活著的價值是提取自己苦難中的幸福,給他人更多啟迪。於是,他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一點一滴寫成文字。

他可能從未想過成名,只是想要把自己的力量傳遞出去。

1979年,史鐵生發表了第一部作品《愛情的命運》,立刻驚艷了文壇。也正是這部《愛情的命運》充當了月老,牽起了史鐵生愛情的紅繩。


04 遇見愛情,開花結果

就如《愛情的命運》中所說:二十幾歲的年華,畢竟是人生最美妙的季節,是春天。它充滿了活力、激情和嚮往。

真的,那畢竟是人生最美妙的季節,是春天。當春風吹醒了希望和理想,感情便也像解凍的溪水,潺潺而流了。二十幾歲是逃不脫愛情的。

二十多歲的史鐵生遇到了自己的女神,陳希米。

彼時,陳希米是西北大學的一名學生,也是校刊《希望》的編輯。她讀到史鐵生的文稿,被他質樸的語言和成熟的愛情觀深深吸引。

於是,兩個人便開始了書信形式的文字交流。

兩個精神同頻的人很快成了靈魂伴侶,但那個時候感情是朦朧而青澀的,緩緩流淌在信件的文字間。直到十年之後史鐵生再一次生病入院,得知消息的陳希米突然爆發出驚人的勇氣,跨越了大半個中國,奔赴北京。

相見時,史鐵生一句用「你正是我想像中的模樣」浪漫地拉開了愛情的序幕。

你來了黑夜才聽懂期待,你來了白晝才看破樊籬。

此後,陳希米就成為了他的雙腿,她推他去逛公園,去看電影,去看這人間風景。她成了他的精神寄託,從此,史鐵生的文字裡,不僅僅只有苦澀與感慨,也有了溫柔與幸福。

史鐵生說:積攢了一生的幸運就是為了遇見你

生命里有了一點光亮,史鐵生就發自內心地感恩與珍惜,越是在苦難中浸泡的人,越有資格向世人闡述什麼是幸福和甜蜜。


05 主業生病,業餘寫作

婚後的十年,是史鐵生最幸福的十年,但上天並不打算讓他的曲折就此結束。

1998年,厄運再次找上史鐵生。這一次,他被確診為尿毒症。只能一周三次前往醫院透析來維持生命。每次透析時間長達四個多小時,身體被折磨得虛弱無比。

此時的史鐵生已經活出了豁達和樂觀。他笑稱自己:主業是生病,業餘寫作

於是,他在透析的間隙,堅持記錄自己的心得,有了後來十幾萬字的《病隙碎筆》:

在幾近絕望的處境裡,他用自身的經驗和細膩的筆觸,告訴世人樂觀地面對當下的困境,懂得滿足和跟世界和解。

他已深陷苦海,卻還想在苦海中,找到有用的回甘,分享給別人。

2010年的最後一天凌晨,史鐵生突發腦溢血緊急入院。陳希米根據他曾經的囑託,艱難地決定放棄治療,捐贈器官。

器官摘除後只有15分鐘的存活期,而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遠在天津。史鐵生在生命最後的時刻,為了他人又忍受了9個小時的軀體疼痛和長途奔波。

他還是走了,但又以另外一種方式活著。


06 寫在最後

有人說,如果你覺得幸福,要讀一讀史鐵生;如果你覺得不幸,更要讀一讀史鐵生。

誠如周國平所說,「史鐵生是當代最有靈魂的作家。」

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命運給了史鐵生機遇和才能時,他沒有忘記感恩和奉獻。命運給了他坎坷和險阻時,他沒有萎靡沉淪。

自始至終,他在不斷挖掘著自己生命的意義,生時堅毅地活著,死時也不忘奉獻。就像一根蠟燭,熾熱地燃燒,用自己的光和熱照亮這個世界。

希望我們都能夠從史鐵生的文字裡,汲取他的力量,找到自己活著的意義,坦然面對死亡這個節日,過好生命里的每一天。

文|可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