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的開蒙

海棠屐痕 發佈 2022-04-17T00:17:05.078711+00:00

1921年5月,一名不滿三十周歲的青年闊步踏進位於臨海的浙江省立(台州)第六師範學校,開始了他在此擔任校長的兩年時光。在這位飽受新式教育薰陶的校長邀請下,朱自清來此執教語文,美術家陶元慶執教美術;篆刻書畫家錢君匋執教音樂,一時間,江浙文化大家雲集在這所小小的中學校園內。

1921年5月,一名不滿三十周歲的青年闊步踏進位於臨海的浙江省立(台州)第六師範學校,開始了他在此擔任校長的兩年時光。

在這位飽受新式教育薰陶的校長邀請下,朱自清來此執教語文,美術家陶元慶執教美術;篆刻書畫家錢君匋執教音樂,一時間,江浙文化大家雲集在這所小小的中學校園內。後續數十年間,從臨海的學校里走出的有志學子不計其數,其中兩院院士多達十位。

當年為臨海教育遍訪名師的這位年輕的校長,名叫鄭鶴春。也許是受到臨海文化氛圍的影響,他和弟弟鄭鶴聲一直筆耕不輟,在數年之後完成了我國的第一部文獻學著作《中國文獻學概要》,在學術界聲名卓著。

偏安東南一隅的臨海,為何文教事業如此昌盛?這個問題吸引著我們。

在查閱資料時發現,臨海的文脈,早在千餘年前就已經發軔。

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 680 年),已過花甲之年的詩人駱賓王,被朝廷流放到臨海任職縣丞,寫下了他對這所邊防古鎮剛毅尚武的印象。「天涯非日觀,地屺望星樓。

——《久客臨海有懷》 駱賓王

駱賓王在臨海的停留,開啟了臨海崇文尚教的傳統。後人將駱賓王的詩集命名為《駱臨海集》,以紀念他所任職的這座小城。

在駱賓王離開臨海的 70餘年以後,廣文館博士鄭虔也被貶到臨海。他在這裡首辦官學,不分姓氏,擇民間子弟教導,被稱為「吾台斯文之祖」。

此後,臨海一帶名家輩出,弦誦之聲不絕於耳。

而臨海人深厚的學養、廣闊的視野,則隨著明朝學者王士性的出現,達到了高峰。

這位將一生奉獻給了祖國山川的學者,因為足跡遍布當時的兩京十二省,得到無數後人的欽佩和追隨。

王士性的遊記,不僅僅是對於山水地貌的記述,而是以人文地理的學術思辨角度,對各地的風土人情進行解讀。他按照地貌特徵的不同,將浙江分為澤國文化區、山谷文化區、濱海文化區等不同的區域,為歷代之首創。

王士性放眼八方的胸襟,在此後數百年間,一直影響著臨海人的精神氣質。

在他去世的數百年以後,一座對臨海影響深遠的書院在北固山下建立起來。台州知府將這座書院改名為三台中學堂,開設了英文、博物、理化等課程,實現了從舊式教育到現代教育的轉變。這裡,就是後來朱自清等人任教的浙江省立(台州)第六師範學校。

在這座如今已更名為台州中學的學校里,當時年僅20多歲的朱自清創作了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首抒情長詩《毀滅》和散文名篇《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

那飽含思辨色彩與深刻意蘊的文字,激勵著一代代的臨海青年學子,珍惜時光,勤奮學習。

2022年是朱自清來臨海任教100周年,100年前的1922年4月11日,散文《匆匆》在《時事新報·文學旬刊》首發。100年後,朱自清走進臨海10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啟動儀式、首屆「朱自清文學獎」新聞發布會11日在台州初級中學舉行。

朱自清雖不是臨海人,但他把臨海視為他生命的重要驛站、靈魂的第二故鄉和精神的棲息地。


「在台州這一年,是朱自清人生中的重要時期,他在這片土地上寫下了名作,也在這裡沉澱內心、積蓄潛能,他的『剎那主義』就是在臨海那一所讓他感到溫暖、覺得踏實的老房子裡提出來的。」朱自清嫡孫朱小濤這樣說。

北固山的松濤、東湖的碧波和紫藤花的芬芳,始終珍藏在朱自清的心底。「我對於台州,永遠不會忘記。」這是朱自清的真情流露,也是他對臨海的由衷褒獎。《匆匆》百年,《背影》已逝,臨海對於朱自清也永遠不會忘記,更不能忘記。

「回浦波平赤城赤,壯哉吾故鄉。

山水清奇毓靈秀,英豪應運生。」

當年誕生於臨海的這首校歌,依然傳唱著這座城市百年傳承的文脈,從這裡的校園出發,一個又一個在中國文化與科學史上閃爍著光芒的名字,永不褪色。


【海棠屐痕 臨海3】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