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展|徜徉玻璃藝術「中國製造」分外耀眼

中國收藏雜誌 發佈 2022-04-17T02:18:02.861905+00:00

有這樣一類器物,它們大多小巧玲瓏、晶瑩剔透。說其易碎,但它們又跨越千年時光,完整地出現在我們面前。沒錯,它們就是玻璃器。

有這樣一類器物,它們大多小巧玲瓏、晶瑩剔透。說其易碎,但它們又跨越千年時光,完整地出現在我們面前。沒錯,它們就是玻璃器。

日前,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以日本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所藏325件(套)世界古代玻璃為基礎,又得到國家博物館和山西、湖北等地16家國內文博機構的支持,呈現出一場「異彩紛呈:古代東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藝術」特展。雖然中國玻璃器展品所占比例不大,但因其特殊的魅力吸引了不少觀眾的關注。

「中國製造」獨具特色

此次展覽以時間為軸,分四個單元呈現了公元前28世紀至公元14世紀的玻璃製品,體現了包括埃及、兩河流域、地中海、印度河流域、中國等地區古代多文明之間的傳播、演變、交流和融合。而在中國玻璃器展示區域,戰國時期同心圓眼紋玻璃珠飾、蜻蜓眼紋玻璃管、眼紋玻璃珠串、嵌眼紋玻璃鎏金銅飾等格外引人矚目,尤其是其中各類玻璃珠飾最為惹眼。

據了解,眼紋玻璃珠自傳入中國後,融入了中國匠人的創意巧思,其獨特的紋飾、多變的造型、豐富的色彩,使每一顆眼紋玻璃珠都是中國傳統審美文化與精巧手工藝的完美結合。在展覽現場,《中國收藏》雜誌記者看到,這些眼紋玻璃珠飾外表看起來斑駁暗淡,但在燈光的照射下,珠飾的坯體才會顯露出幽幽光芒,散發出一種神秘感。

據此次展覽的策展助理劉朔介紹,目前所見各類眼紋玻璃珠可以劃分為三種風格:一種以腓尼基為典型代表風格,大多為黃、白、藏青色相結合,紋樣較為抽象;一種以戰國時期為代表的中國式風格,這一時期工匠開始追求嚴謹、規則的紋樣;一種為中西融合風格,抽象化、規則化紋樣皆有製作,但管狀眼紋玻璃珠目前只出現在中國,為我國所獨有的品類。

另外,來自中國的西漢時期玻璃盤、玻璃獸殘件等也值得關注。此類器物均為淺綠色、半透明,呈現出仿玉的效果。劉朔告訴《中國收藏》雜誌記者,西方工匠用玻璃呈現出仿青金石、原礦松石的效果,而我國工匠則創造性地將東方審美融入玻璃,採用鉛鋇玻璃模仿玉器製品,如玉璧、玉劍具、玉含蟬、玉豬握等。

異域文明交相輝映

《中國收藏》雜誌記者在現場看到,風格多樣的玻璃藝術品直觀地凸顯了此次展覽的「異域」「奇異」屬性。色彩斑斕的玻璃珠飾、各種形制的玻璃器皿,以及人面墜飾、馬賽克鑲嵌件、印章等各具特色的玻璃藝術,代表著各種文明的工藝水平和審美偏好,同時也反映了絲綢之路沿線不同文化交流互鑒的歷史。

比如此次展出的大量玻璃杯、瓶、碗等器皿所採用的吹制工藝,是羅馬人在玻璃製造史上最偉大的貢獻。這一工藝從公元初開始出現並快速擴展到周邊地區,東至伊朗和中亞,西至義大利和德國,南至埃及,北至敘利亞。包括夾金銀玻璃器物、分層玻璃、凸雕或凹雕工藝也均為羅馬玻璃的特色品種,薩珊波斯承襲羅馬工藝並根據其特有審美創製了磨麵玻璃器,且東傳至中國、朝鮮半島和日本。

從展覽中可以觀察到,雙耳、單柄、多柄、提手等造型以及羽毛紋、弦紋、餅紋、花瓣紋等紋飾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玻璃器物上均有體現。「最早出現在腓尼基玻璃器上的羽毛紋,堪稱玻璃器物上最『長壽』的紋飾,流行了千餘年,尤其值得關注。」劉朔表示,隨著玻璃製作工藝的發展,這些經典的造型和紋飾也傳播、演變出更為豐富的面貌。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5月5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