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中國書法史

潮汕亞坤 發佈 2022-04-18T03:29:52.513675+00:00

極簡中國書法史我們就以中國朝代變遷為脈絡,用「書體、碑帖、書家、紀事、書論」穿梭,織一卷書法錦緞,讓您感受一下中國書法的溫度,享受那一份恬靜與快樂。朝代:商前(16世紀-11世紀)、西周(前11世紀-前771年)、東周(春秋戰國)(前770年-前256年)。



極簡中國書法史我們就以中國朝代變遷為脈絡,用「書體、碑帖、書家、紀事、書論」穿梭,織一卷書法錦緞,讓您感受一下中國書法的溫度,享受那一份恬靜與快樂。


朝代:商前(16世紀-11世紀)、西周(前11世紀-前771年)、東周(春秋戰國)(前770年-前256年)。


書體:甲骨文、金文、朱書墨書、玉書石刻。


代表碑帖:甲骨文書法、金文書法、《散氏盤》、《大盂鼎》、《石鼓文》。


書壇紀事:文字是語言的記錄符號,1899年,在河南殷墟發現的甲骨文,被認為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乃殷人占卜文字,龜甲上刻多為卜辭。夏商周三代用銅錫合金鑄成的器物,即青銅器,上鑄、刻銘文,名鐘鼎文,又名金文。


備註:漢字造字方法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史稱六書。


朝代:秦前(221年-前206年)

書體:大篆、小篆。

代表碑帖:《史籀篇》、《史籀篇》、《嶧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


時代書家:李斯、胡毋敬。

書壇紀事: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著手實行思想文化的統一政策。在秦國大篆的基礎上進行「同文」運動,「丞相李斯乃奏同一」,「罷其不與秦文合者」,遂統一文字,史稱小篆,乃中國最早的統一文字。傳秦國大將蒙恬制筆。


備註:胡毋:姓,胡毋敬是太史令。曾作《博學篇》。

籀(音zhou)、嶧(音yi)


朝代:西漢(前206年-公元8年)、東漢(公元25年-220年)。


書體:篆書、隸書、行書(東漢中期)、章草(東漢末期)、楷書(東漢末期)。

代表碑帖:《石門頌》、《禮器碑》、《華山廟碑》、《景君碑》、《鮮于璜碑》、《史晨碑》、《乙瑛碑》、《曹全碑》、《冠軍帖》。


時代書家:崔瑗、杜操、劉德昇、蔡邕、張芝。


書論名篇:許慎《說文解字》、崔瑗《草書勢》、蔡邕《篆勢》《筆賦》、趙壹《非草書》、託名蔡邕《筆論》、託名蔡邕《九勢》。


書壇紀事:西漢重視書法但不興立碑,因此西漢的篆書作品很少傳世,我們今天所見的西漢篆書多為銅器刻文,分書意味已逐漸加重。到東漢時,篆書的使用範圍縮為兩個:一是碑額題字,一是祭文拜冊。其他書寫摹刻多為隸書,這時期的隸書已經非常成熟。兩漢時,簡、帛依然是十分重要的書寫材料,東漢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使紙得到普及。


備註:隸書又名分書,隸書的草寫未脫隸意,被稱作章草,張芝變章草為今草,史稱草聖。


朝代:三國(魏蜀吳)(公元220-公元280年)、兩晉(西晉東晉)(公元265-公元420年)、南北朝(公元420-公元581年)。


書體:魏碑、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代表碑帖:《天發神讖碑》、《爨寶子碑》、鍾繇《宣示表》、索靖《月儀帖》《出師頌》、陸機《平復帖》、王羲之《蘭亭序》、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陶弘景《瘞鶴銘》、《龍門二十品》、《鄭文公碑》、《張猛龍碑》。


時代書家:鍾繇、衛覬、衛瓘、衛恆、衛宣、衛夫人、索靖、陸機、琅琊王氏(王羲之、王獻之等)、王僧虔


書論名篇:衛恆《四體書勢》、楊泉《草書賦》、王羲之《筆陣圖》、王羲之《自論書》、王珉《行書狀》、虞龢《論書表》、王僧虔《書賦》《論書》。


書壇紀事:楷書自漢末至兩晉逐漸成熟。到魏晉時代,行書基本成熟,傳劉得昇創行書。王羲之《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魏晉書法尚韻。


備註:北魏時的摩崖、墓誌等的書體,擺脫隸法,史稱「魏碑」,是楷書的一種,對後世書法有著重要影響。鍾繇行書始學劉德昇,衛氏、王氏家族皆學鍾繇,王羲之師從衛夫人。

爨(音cuan)、繇(音you)、瘞(音yi)、覬(音ji)、讖(音chen)。


朝代:隋(公元581-公元618年)、唐(公元618-公元907年)、五代(公元907-公元960年)、十國(公元902-公元979年)。


書體:行書、楷書、草書、篆書。


代表碑帖:《董美人墓誌》、《蘇慈墓誌》、《龍藏寺碑》、智永《千字文》、歐陽詢《九成宮》、虞世南《孔子廟堂碑》、陸柬之《陸機文賦》、褚遂良《孟法師碑》、褚遂良《雁塔聖教序》、李邕《李思訓碑》、張旭《肚痛帖》《古詩四帖》、懷素《論書帖》《苦筍帖》、李陽冰篆書《顏氏家廟碑》、徐浩《不空和尚碑》、懷仁《集王聖教序》、柳公權《玄秘塔碑》、柳公權《神策軍碑》、顏真卿《多寶塔感應碑》、顏真卿行書《祭侄文稿》、楊凝式《韭花帖》。


時代書家:智永、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李邕、懷素、張旭、顏真卿、柳公權、楊凝式。書論名篇:孫過庭《書譜》、李嗣真《書後品》、張懷瓘《書斷》、張彥遠《法書要錄》。


書壇紀事:楷書經過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的發展,在點畫和結體上創造了多種形式,積累了各種經驗,到隋唐終於發展到了極致,出現了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唐書尚法。顏真卿《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備註:初唐楷書四家為: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朝代:宋(北宋南宋)(公元960-1279年)、遼(公元916-1125年)、金

(公元1115-1234年)。


書體:行書

代表碑帖:蔡襄《自書詩稿》、蘇軾《黃州寒食帖》、黃庭堅《松風閣詩》、米芾《研山銘》、米芾《蜀素帖》、蔡京《徽宗十八學士圖跋》、趙佶《楷書千字文》、陸游《懷成都十韻詩》、范成大《荔酥沙魚帖》、朱熹《卜築帖》張孝祥《台眷帖》、姜夔《落水本蘭亭序跋》、《淳化閣帖》。


時代書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錢勰、趙佶。書論名篇:歐陽修《試筆》、朱長文《續書斷》、黃伯思《東觀餘論》、《宣和書譜》、米芾《海岳名言》、洪适《隸釋》、趙明誠《金石錄》、姜夔《續書譜》、陳思《書小史》、趙孟堅《論書法》、


書壇紀事:因楷書的風格形式在唐代已得到了充分發展,宋代的書法家意識到再維持唐楷的青春已不可能,於是把書寫對象轉移到了行草,變唐人重法為尚意。宋徽宗趙佶創瘦金體書法。蘇軾《黃州寒食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


備註:宋書法四家是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一說蔡京)。趙明誠之妻是著名女詞人李清照。



朝代:元(公元1206-1368年)

書體:楷書、篆書、隸書、行書、草書。

代表碑帖:趙孟頫《赤壁賦》、趙孟頫《老子道德經卷》、趙孟頫《洛神賦》《黃庭經》、趙孟頫《汲黯傳》《過秦論》、鮮于樞《水簾洞詩帖》、鄧文元《瞻近漢時二帖跋》、康里巎巎《李白詩卷》、倪瓚《自書詩稿》、黃公望《跋趙孟頫臨黃庭經》。


時代書家:鮮于樞趙孟頫、康里夒夒、吳鎮、楊維楨、陸居仁、倪瓚、黃公望。書論名篇:郝經《敘書》、趙孟頫《蘭亭十三跋》、鄭杓《衍極》、吾衍《學古編》、釋溥光《雪庵字要》、陳繹曾《翰林要訣》、盛熙明《法書考》。


書壇紀事:元代書法以趙孟頫為代表,出現復古傾向,以二王為宗的古典主義書風因趙氏的提倡籠罩了整個元代。


備註:趙孟頫提出用筆千古不易理論。趙孟頫與唐代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並稱楷書四大家,史稱歐柳顏趙。

巎(音nao)、倪瓚(ni zan)



朝代:明(公元1368-1644年)

書體:行書、草書、楷書。

代表碑帖:劉伯溫《春興八首詩卷》、宋克章草《急就章冊》、宋廣《太白酒歌》、沈粲《草書古詩》、解縉《自書詩卷》、張弼《千字文》、沈周《化疏卷》、祝允明《杜甫詩軸》、祝允明草書《前後赤壁賦》、文徵明楷書《前後赤壁賦》、文徵明《雜花詩賦卷》、文徵明《自書西苑詩卷》、陳淳《秋興八首卷》、王寵《真行草十冊》、唐寅《和沈周落花詩卷》、豐坊《各體書訣冊》、董其昌《小楷千字文》、董其昌《東方朔答客難卷》、徐渭《草書杜甫詩軸》、張瑞圖《辰州道中詩卷》、黃道周《贈倪獻汝叔侄詩軸》、倪元璐《五言律詩軸》、王鐸《贈張抱一行書詩卷》、王鐸《再芝園詩軸》。


時代書家:宋克、沈周、祝允明、文徵明、陳淳、王寵、唐寅、董其昌、徐渭、張瑞圖、黃道周、王鐸、陳洪綬。


書論名篇:張紳《書法通釋》、陶宗儀《書史會要》、解縉《春雨雜述》、祝枝山《祝枝山全集》、豐坊《書訣》、楊慎《墨池瑣錄》、楊慎《書品》、何良俊《四友齋叢書論書卷》、王世貞《王氏書苑》十卷、項穆《書法雅言》、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論用筆》、趙宦光《寒山帚談》、李日華《六硯齋筆記》、黃道周《書品論》、郭宗昌《金石史》、


書壇紀事:明朝初期,以沈度為代表的台閣體開始出現,書法進入了半個多世紀的低潮期。明朝中期,吳門書派的崛起代表了明代書法低潮向高潮的轉變。晚明書法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代表書家如徐渭、董其昌、王鐸,在強大思想解放思潮的衝擊下,書壇出現了個性強烈的面貌。


備註:吳中四名家為:祝允明、文徵明、陳淳、王寵。解縉(xiejin)明代書法家楊慎詞《臨江仙》,因被羅貫中收入《三國演義》開篇,遂千古傳唱。



朝代:清(公元1644-1911年)

書體:行書、篆書、隸書、魏碑。

代表碑帖:傅山《各體書冊》、《三希堂法帖》、鄧石如《四體書冊》、楊沂孫《陶淵明飲酒四條屏》、徐三庚《節錄漢書冊》、張裕釗《千字文冊》、吳昌碩《石鼓文四條屏》、


時代書家:傅山、張照、劉墉、金農、朱耷、鄭燮、何紹基、楊峴、趙之謙、吳大澂、鄧石如、徐三庚、吳昌碩、伊秉綬、張裕釗、楊守敬、沈曾植、康有為、李瑞清、鄭孝胥。


書論名篇:倪後瞻《倪氏雜著筆法》、楊賓《大瓢偶筆》、王澍《論書剩語》、王澍《翰墨指南》、倪濤《六藝之一錄》、馮武《書法正傳》、蔣和《蔣氏書法正傳》、笪重光《書筏》、劉熙載《書概》、周星蓮《臨池管見》、朱和羹《臨池心解》、阮元《南北書派論》、阮元《北碑南帖論》、包世臣《藝舟雙楫》、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書壇紀事:因乾隆皇帝對趙孟頫書法的讚賞和提倡,以及符合科舉考試的要求,所形成的「館閣體」書風,長期占領並壓抑著清代書壇。王鐸的書法在清初具廣泛的聲譽和影響。在南方,分庭抗禮的是董其昌引領下的遒媚秀麗的江南書風。至清中、末期,在阮元、包世臣、康有為等人的倡導下,碑派書風取代帖學,大行其道。


備註

揚州八怪:金農、鄭燮、汪士慎、李方膺、李鱔、黃慎、羅聘、華嵒、高翔,其它較有名者有高鳳翰、邊壽民、閔貞。


耷(音da)、澂(音cheng)、笪(音da)、峴(音xian)、喦(音yan)。



一段書法藝術旅程

書法落款時間各種雅稱

落款,是書法創作一個要點,很多作者在章法和準確性方面容易出現紕漏,尤其表現在落款內容硬傷頗多。書法作品落款時間寫法,署款中的記時,有人主張用新曆即公元陽曆注時,強調的是筆墨書寫當隨時代,還有人主張沿用舊曆即陰曆注時,強調保持民族特色和傳統習慣,這兩種方法可以同時並用。


如果用新曆記時,方法很簡單,照日常應用文書寫就行了。


假如用舊曆記時法,那麼其中講究很多,特別是有許許多多的別稱需要弄清楚。按照落款年份、季節、月份、日期四大分類詳盡闡述落款時間的寫法。


【書法落款時間查詢全表】

年份

書法作品記年採用的「干支」記年法。「干」是「天干」,「支」是「地支」。所謂「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簡稱。

十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十天干與十二地支搭配記年,就成了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六十年一個循環,俗稱「六十年花甲子」,參加下表: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


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


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


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


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


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巳末,57、庚申,58、辛酉,59、壬戊,60、癸亥


季節

舊曆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即舊曆:

正、二、三月為春季,

四、五、六月為夏季,

七、八、九月為秋季,

十、十一、十二月為冬季。


古時兄弟姐妹的排行,有孟、仲、季的次序,(孟為老大,仲為老二,季為三)孟為長,仲為次,季為三,

根據這個:

正、二、三月分別為孟春、仲春、季春,

四、五、六月分別為孟夏、仲夏、季夏,

七、八、九月分別為孟秋、仲秋、季秋;

十、十一、十二月分別為孟冬、仲冬、季冬之稱。


季節還有一些別稱,

如春的別稱有陽春、芳春、青陽、艷陽、陽中、三春、九春等。

夏的別稱有朱夏、朱明、昊天、長嬴、三夏、九夏。

秋的別稱有素秋、金秋、商秋、商節、素商、素節,金天,高商、三秋,九秋。

冬的別稱有寒冬、安寧、玄英、三冬、九冬等。


月份

舊曆月的別稱尤為複雜,而且有種種不同的來歷。歸納起來,每個月的別稱大略如下:

一月:正月、端月、初月、征月、早月、太月、揚月、陬月、十三月、春陽、初陽、首陽、孟陽、孟陬、肇春、端春、初春、早春、上春、新正、月正、開歲、發歲、肇歲、三之日、孟春、太簇、寅月等。


二月:如月、杏月、麗月、令月、仲陽、四之日,仲鍾、大壯、酣春、仲春、夾鍾、卯月等。


三月:蠶月、桃月、桃浪、花月、嘉月、夬月、禊月、桐月。三春、暮春、晚春、杪春、末春、雩風、季春、姑洗、辰月等。


四月:乏月、槐月、仲月、麥月、清和月、陰月、余月、槐夏、首夏、初夏、維夏、正陽、純陽、麥候、孟夏、中呂、巳月等。


五月:蒲月、榴月、皋月、惡月、鬱蒸、小刑、鳴蜩、仲夏、午月等。


六月:且月、荷月、季月、暑月、伏月、焦月、三夏、暮夏、晚夏、杪夏、極暑、溽暑、溽月、精陽、季夏、林鐘、未月等。


七月:巧月、瓜月、霜月、相月、涼月、初商、肇秋、初秋、首秋、早秋、新秋、上秋、孟秋、夷則、申月等。


八月:壯月、桂月、獲月、正秋、桂秋、仲商、仲秋、南呂、酉月等。


九月:玄月、菊月、詠月、朽月、暮秋、晚秋、杪秋、窮秋、涼秋、三秋、暮商、季商、杪商、霜序、季白、季秋、無射、戌月等。


十月:良月、吉月、陰月、露月、正陽月、坤月、小春月、小陽春、開冬、上冬、初冬、孟冬、應鐘、亥月等。


十一月:辜月、葭月、寒月、雪月、龍潛月、一之日、中冬、仲冬、黃鐘、子月等。


十二月:冰月、臘月、嘉平月、嚴月、塗月、暮節、星回節、窮節、窮紀、暮歲、暮冬、窮冬、杪冬、嚴冬、殘冬、末冬,二之日,臘冬、季冬、大呂、丑月等。


日期

舊曆記日的別稱比較複雜,大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掌握。


1、三浣記日

所謂「三浣」,即上、中、下三浣。每個月的上旬,即一日至十日為上浣;中旬,即十一日至二十日為中浣;下旬,即二十一日至三十日為下浣。


如:


正月初四日,便可記作「正月上浣之四日」;二月十五日,便可記作「二月中浣之五日」


三月二十六日,便可記作「三月下浣之六日」,其餘都可類推。


2、月相記日

所謂「月相記日」就是根據月亮盈虧的變化記日。每月初叫作「朔」、「旦」、「朔月」,初三叫做「月出」,十五叫做「望」,十六叫做「既望」「望後」,每月的最末一日叫作「晦」。


3、特殊記日

習俗上對一些特殊的日子給以別稱,

如:正月初一:元日、元旦、元正、元朔、元春、元辰、正朝、三元、改旦、履端等。正月初二到初十:分別稱為履端二日、履端三日……履端十日。


正月初七:人日。


正月初八:穀日、谷誕。


正月十五:元宵、元夜、元夕、上元、燈節。


二月初一:中和日。


二月初二:龍抬頭。


二月十二:花朝、百花生日。


二月十五:中春。


三月初三:重三、三巳、上巳、上除、禊日、修禊日。


四月初三:展上巳。


四月初八:浴佛日。


四月十九:浣花日。


五月初五:端陽、端午、重五、重午、午日、菖(chāng)節、蒲節、夏節、天中節、五月節。


六月初六:重六、天貺節。


七月初七:七夕、七巧節、星節。


七月十五:中元。


八月初五:天長節。


八月十五:中秋、秋節。


八月十八:潮頭生日。


九月初九:重陽、重九、菊花節、登高節。


十月十五:下元。


十二月二十四:交年、小年、媚灶日。


十二月三十:除夕、守歲。


書法落款的時間,可以不寫,但若要寫,務必慎重,且寫法非常重要。






本文由:

竹風齋·唐茲成

摘錄於竹風齋

特別提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