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更容易讀懂《我們仨》

明珠絮語 發佈 2022-04-19T10:13:02.732054+00:00

01《我們仨》是錢鍾書夫人楊絳的著作,2003年出版,至今仍然暢銷不衰。我手裡的版本是2016年6月印刷,版權頁顯示印數已經超250萬冊,可見此書的火熱程度。書並不是大部頭,一共才9萬多字。但說實話,這本書有些地方我看不太懂,所以很多地方重複看了幾遍。為此,還查閱了不少資料。

01

《我們仨》是錢鍾書夫人楊絳的著作,2003年出版,至今仍然暢銷不衰。

我手裡的版本是2016年6月印刷,版權頁顯示印數已經超250萬冊,可見此書的火熱程度。

書並不是大部頭,一共才9萬多字。

但說實話,這本書有些地方我看不太懂,所以很多地方重複看了幾遍。

為此,還查閱了不少資料。

下面我簡單地說說自己對這本書的理解和感受,同大家一起探討。

02

書共分為三部分。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真正的回憶錄,自錢鍾書和楊絳赴英留學始,到錢鍾書和錢瑗去世止,娓娓道來,文風樸實。

這一部分當然都能看懂,難懂的是前兩部。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非常短,只有一頁多一點,寫楊絳做了一個夢:

她夢到和錢鍾書散步,到了不知什麼地方,忽然錢鍾書不見了,只剩下她自己,特別無助和悽惶。醒來後,楊絳埋怨錢鍾書不等自己。錢回答說,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

我還不夠老,沒有做過類似的夢。但我非常理解這樣的夢,人老了,潛意識裡總會擔心那一天不知道什麼時候到來,不知道自己到時候會如何面對,於是這些思維的片段轉化為夢境,這很正常。

這部分的內容應該是半實半虛,楊絳可能真的經常做類似的夢,從寫作手法上來講,她又用夢這一形式引出了下文——錢鍾書讓她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

03

這個「長達萬里的夢」,不是生別,而是死離。

所以第二部是「我們仨失散了」。

這一部也不是很長,但最難懂。

第一章「走上古驛道」,寫一家三口正在打打鬧鬧享受天倫之樂,忽然來了一個沒頭沒腦的電話,讓錢鍾書次日去開會,「不帶包,不帶筆記本,明天上午有車接」,不許請假,更不許別人替。

而錢鍾書一走,就沒有再回來,只是抓時間給家裡打了個電話,告訴家裡自己在「古驛道」,只限至親去那裡辦手續。

楊絳和錢瑗去辦了手續,知道了錢鍾書的號頭,住進了有著好多奇怪規矩的客棧。

第二章是「古驛道上相聚」,在古驛道邊的河裡,她們找到了錢鍾書那艘標有「311」號碼的小船。

在那裡,一家三口又相聚在一起。

楊絳遵守著「太陽落到前艙,立即回客棧」的規矩,每天白天來船上看錢鍾書,晚上回客棧。

錢瑗由於學校有課,只能星期天過來。

在晚上,楊絳會變成一個夢,飄蕩於自己的家、小船和錢瑗的婆家之間。

由於河裡的船每天都會變位置,所以楊絳也每天都會換一個新的客棧。

第三章「古驛道上相失」,寫錢瑗也生病住院,作者仍然是白天去小船上,晚上化身為夢,夢境所及,除了自己的家、小船、錢瑗的婆家,又多了錢瑗在西山腳下的那所醫院。

這一部應該是虛寫,用了古驛道、小船、河流、客棧、夢境、家等等多個意象,沒有寫一個死字,但又明明白白讓讀者知道,寫的是錢瑗和錢鍾書先後去世。

04

想要讀懂第二部,應該先了解一下錢鍾書和錢瑗的病。

1993年3月,錢鍾書動了一次大手術,取出了輸尿管中的腫瘤,並割去一腎。

1994年7月,他又因為發高燒住院,檢查發現膀胱癌。

次月手術成功,但腎功能急性衰竭,自此病情反覆,一直住院。

1996年1月,錢瑗患脊椎癌住院,1997年3月病故。

得知錢瑗去世後,對錢鍾書打擊甚大,1998年12月,錢鍾書去世。

《我們仨》第二部說的就是錢鍾書父女從生病到去世的過程。

我覺得,一開始那段錢鍾書和女兒打鬧的描寫,並不是當時正在發生的場景。

這是一家三口數十年幸福生活的一個縮影,概括了一家人、一輩子簡單而溫馨的日常,就像是一個電影鏡頭。

結果,一個突然的電話,打斷了這個美好的回憶。

根據通行的解釋,電話中說的「開會」指的是錢鍾書住院。

這次住院是1994年7月那次,剛剛經過了1993年的大手術,所以楊絳說錢鍾書還病著,想請假。

當然,生病住院這種事,不用拿筆記本,也不許請假,旁人更不能代替。

所謂古驛道,是離別之路,是從生到死的路。

船,指的是錢鍾書的病房,311就是房間號,船每天都漂移,是指錢鍾書一天天走向生命的終點。

所以,船也是錢鍾書的生命之舟,那艘船「沒有舵,也沒有槳」,因為人在時間的河流里,根本無法掌控航向和航速。

客棧,指的是真實的家,這一點楊絳在第二部的末尾均有明示:「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

在第三部的最後,作者也這樣寫道: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

從1994年7月錢鍾書再次住院到1998年底錢鍾書去世,楊絳每天都去看望,上午去,下午(「太陽照在前艙」的時候)回。

錢瑗生病後,楊絳會每晚和她通電話,每星期去看她。

對於錢瑗的病,楊絳了解一些真實的信息,但也並不是全都知道,因為錢瑗本人對自己的病並不知情,反饋給楊絳的當然也不會準確,另外,其他人對楊絳也有所隱瞞。

身為母親,對於女兒的病難免會有各種各樣的想像。

這些,都會化成夢境。

而夢,是沒有邏輯的,夢裡的故事,本身就不全都是現實,我們很難去一一對應。

05

可以想像,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目睹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僅有的兩個最親最近的人一點一點離自己而去是怎樣的哀傷。

難以想像,楊絳獨自坐在那個曾經充滿三個人歡聲笑語的家裡,靜靜回憶三個人相濡以沫的六十年光陰時的心境。

無論多麼伉儷情深,無論多麼家人和睦,無論多麼健康長壽,最終都會輸給時光。

我們每個人,都是古驛道上的旅人,步履或緊或慢,都在不可回頭地奔向那個終點。

當我們年齡稍長,經歷過人生永久的離別,才會真的感受到什麼叫人生如夢。

天底下的每一個家庭,終將都會成為一部魂牽夢縈、纏綿悱惻的《我們仨》。

前兩天和朋友一起吃飯,一起聊天時,他忽然說,不知道為什麼,直到現在還會一直夢到自己過世的父親。

我沒有說話,只是點了點頭,因為,我也是一樣。

親人去世之後,我們在潛意識裡並不願意承認那是一個事實,他們也會出現在自己的夢裡。

而我們自己,也希望能夠化身為夢,不願意醒來。

有時候,真的希望過去的一切只是一個夢,一覺醒來,親人都在,自己還很年輕。

但人生畢竟不是夢,一切幸福的或痛苦的過往,都是真實地發生過。並且,永不再來。

作者百年人生,學貫中西,名滿天下,到頭來最寶貴、最值得回憶的,無非兩個字:親情。

而我們普通讀者在嗟吁之餘,能夠悟出的無非是一件事:珍惜當下。

明珠絮語(ID:tsliuchanghai),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長的教育困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