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道德經》修身的真意

踐行的瑜伽公 發佈 2024-04-26T13:30:23.882442+00:00

#古籍守護人#​閱讀流行版本《道德經》第十六章節的文字內容,其思維導向就是種泛泛的普遍性。☞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閱讀流行版本《道德經》第十六章節的文字內容,其思維導向就是種泛泛的普遍性。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

這是王弼版本《道德經》第十六章節的文字內容。閱讀的感覺總有種形象似乎欠缺的邏輯疊加感!

品讀文始版本相應章節的文字內容後,再看它這種感覺尤為強烈;不得不讓人認為,王弼撰譯文就是種劣質的抄襲❗

這種感覺來自於,文始版本《道德經》中各章節觀點,都是用具體事物論述,得出論證觀點,再加以闡釋的議論文寫作手法;而流行的儒家版本則是以灌輸既有觀念的敘述手法寫作。

兩種寫作手法的最大不同,儒家版本是命令輸灌式,容不得你有不同的觀點,有種強買強賣強輸硬灌的感覺;道家文始版本《道德經》則是論證的邏輯,以平等交流闡述的方式,說明觀點❗

☞至虛,恆也;獸中,竺也。萬物方作,居,以須復也。大道圓圓,各復歸其盡。

歸盡曰情;情,是謂復命。復命,恆也;知恆,明也;不知恆,盲作,凶。知恆谷,谷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

——

這是文始版本《道德經》第十六章節的文字內容。

☞「至虛,恆也;獸中,竺也」這句中的,原意是月亮圓滿的樣子,可現實中我們只有到十五望日才能看到月亮圓滿的樣子。

「獸中」甲骨文中的意思,人們狩獵得到的獵物,暫時圈養起來;現代有牢固的金屬圍攔,古人沒有隻有挖坑圈養,坑上防護遮蓋之物就是竺。

這句話的意思:只有虛無才能達到圓滿恆久;圈養獵物是要依靠遮蓋之物才能圈住不致逃跑。

比較王弼版本的「致虛極,守靜篤」,兩者意思一樣嗎?

一個版本是敘述因果,一個版本是直接規定式說明。

☞萬物方作,居,以須復也。大道圓圓,各復歸其盡。———萬事萬物的勞作方式都是早出晚歸;如同大道周而復始一樣,各有各的起始終歸之處,各歸各家。

再瞧瞧王弼版本的「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根本不解釋原理,直接給出規定。

這無疑是在告訴你,你只有接受的份,無需知道為什麼!

☞歸盡曰情;情,是謂復命。復命恆也;知恆,明也;不知恆,盲作,凶——道家講情,認為情感是生命的本來面目和目的;不認同情感的生命是「盲目」運作。

流行版本的儒家撰譯則是「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這段文字將篡改成,迴避了情感在生命中的作用。

現實中情感的作用,人們都是有親身體驗的,可是儒學偏偏就是迴避否定它❗

最後「知恆谷,谷乃公,公乃王,王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便是對的肯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