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穀神」(一)——金羊石 廣州「五羊」的祖先傳說

揭西即衝擂茶粉 發佈 2022-04-21T08:23:34.472122+00:00

民以食為天,食以「五穀」(註:五穀,古代將粟(sù)、黍(shǔ)、稻、麥、菽(shū)習稱五穀。)為主。這些糧食作物中,粟、黍很可能是由黃河流域華夏先民首先開始種植的,而水稻的種植卻是南方百越的發明。

民以食為天,食以「五穀」(註:五穀,古代將粟(sù)、黍(shǔ)、稻、麥、菽(shū)習稱五穀。)為主。這些糧食作物中,粟、黍很可能是由黃河流域華夏先民首先開始種植的,而水稻的種植卻是南方百越的發明。因而,廣府先人通過以「羊」(陽)為符號,以祭穀神的方式,祈求廣府城廂大地五穀豐登、百業興旺。

穀神的傳說

穀神就是崇祀植物穀子,屬自然神。後來民間奉后稷(註:后稷(hòu jì),周的始祖,名棄,曾經被堯舉為「農師」,被舜命為后稷。)為穀神。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傳說有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腳跡,懷孕而生,因一度被棄,故又名棄。他善於種植各種糧食作物,曾在堯舜時代當農官,教民耕種,被認為是開始種稷和麥的人。其後子孫繁衍,逐漸強大,是為周。周人姓姬,故稱穀神姬真人。

據考古專家發現,百越先民首創水稻種植技術。(註:易華《五穀》,載中國民族網2011年11月26日。)蘇聯著名遺傳學家瓦維洛夫肯定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作物起源中心之一,卻認為水稻起源於印度,並從印度傳入我國。但是浙江河姆渡遺址的發掘和西南地區大量野生稻的存在,使國內外學者不得不改變看法。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是至今發現的最典型的稻作文化遺址。它表明距今七千年左右長江下游地區已出現了發達的原始稻作文化。種稻食魚、習水便舟、住干欄房等正是後世百越族系的主要文化特徵。因此,創造河姆渡稻作文化的無疑是百越族系的先民。另據媒體2012年5月11日公布(註:《廣州日報》2012年5月12日。),廣東英德獅石山牛欄洞是人類稻耕文明的原始地,這一發現意味著將嶺南稻耕文明的起源時間推至世界稻耕文明之源頭。由此,從時空視野上又將各種有關「羊」「洋」「陽」「谷穗」的傳說從縹緲中變得越來越真實可信。

「金羊石」的民間傳說

花都梯面鎮聯民村附近的「羊石頂」上有一座「金羊石」。據當地很多老人說,這塊「金羊石」是廣州「五羊」的祖先。當地村民世代流傳著一個傳說。

在遠古的時候,廣州北部山區花都梯面高百丈山有位仙人化名楊石,在羊石嶺養了一大群羊,平時下山救濟山民,為百姓醫病。據說百姓大凡有些災病,在家求求楊石仙師就好。後來楊石仙師不知去了何處雲遊,留下一大群羊在家。由於羊群日益增多,羊族長決定分出一部分羊去其他地方安家。一部分羊留在梯面聯民村後山,另一部分羊到五聯村後山牛乸印發展。這樣,羊群雖然相隔兩處,但也能遙遙相對。日子就這樣一代代過得平安富足。

忽然一天,從化方向來了兩對老虎。它們在牛乸印附近為非作歹,吞食牛羊,羊群的數量日益下降。這樣,羊族長就帶著12隻羊下山去了。他們一路風餐露宿,來到了白雲山南蛇坑,五仙橋遇見了送稻穗去楚庭(今廣州)解救饑民的五仙。聞訊趕來的楊石仙師也正好趕到。楊石仙師熱情地說:「仙師不辭勞苦南下救民,我也奉送五隻羊,讓五位仙人騎羊南下楚庭吧。」五仙問公羊從哪來,有多少只。羊族長說來自梯面,來時12隻,現在只有5隻了。五仙笑了笑,說「天意」。五仙就乘了五隻羊離開白雲山,經麓湖坡(今麓湖公園)進入黃花崗,不覺到了觀音山(今越秀山)腳下,五羊於是在此地停駐落戶。

五仙送了谷穗後返回天庭,五隻羊就留在了楚庭,百姓因為有了谷穗種稻解飢,心生感激,便把楚庭叫做「五羊城」「穗城」。楊石仙師送走五仙后,也回到了天庭。走前點化了剩下的羊只,只見一道金光,在原居住的兩住處出現了兩塊巨石,一塊就是母羊所在地(最初的羊家)聯民村後山的白楣石,像一座石屋,有門有楣,正面向西方,似乎母羊正在倚門等待群羊回家;一塊就是公羊所在地五聯村後山的牛乸印石。日子一長,五羊思念家鄉,回梯面高百丈羊石嶺舊屋尋根,結果再也找不到父母和兄弟姐妹了,傷心欲絕的五羊便在巨石附近化作了石羊,後來人們把它們統稱為「金羊石」。

據查,清代《花縣誌·金石志》中的《重修晴巒古廟碑記》中也記載了「五羊化石」的故事。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在附近修建了一個水庫,原名就叫「羊石水庫」,水清澈見底,碧波蕩漾,當地百姓也稱為「仙湖」。

◆花都梯面鎮金羊石

從這個傳說看,「五羊」傳說極有可能源自花都。據當地村民範金成介紹,他小時候便聽村里老人說,「羊石頂」上有一塊很大的「金羊石」,與廣州五羊有關,「我們這裡幾乎每個人都聽過這個傳說」。現在「羊石頂」有一座約15米高的巨石,呈70度傾斜,由14塊大小不等的花崗石組成,面積約150平方米。其外形像一座大石屋,有大門,兩旁和門楣由3條黑石框架起來。在山霧籠罩下,巨石充滿了神秘色彩。

五羊傳說

傳說周夷王八年(前887年),廣州曾一度連年災荒,田野荒蕪,農業失收,人民不得溫飽。一天,南海的天空忽然傳來一陣悠揚的音樂,並出現五朵彩色祥雲,上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衣,分別騎著不同毛色的山羊,羊口銜著一莖六出的優良稻穗,降臨楚庭。仙人把稻穗給了廣州人,並祝願此處永無饑荒。祝罷,仙人騰空飛逝,五隻仙羊化為石頭留在廣州山坡。從此,廣州便成了嶺南最富庶的地方。這就是廣州有「五羊城」「羊城」「穗城」名稱的由來。

五羊傳說版本有很多,這些不同版本的主體內容基本一致,集中在「五」「羊」「谷」三字上。細考羊城的得名,它起源於五羊降臨的神話,但傳說中的仙人為什麼騎羊?五朵彩雲、五位仙人、五隻仙羊為什麼是「五」而不是其他?為什麼羊口銜的是「谷」而不是「花」?這個美麗的神話故事究竟記載著上古先人的什麼信息?廣州市黃淼章、楊冠豐先生曾作過深入的解讀,寓意深刻,也不無道理。

中國原始社會首先是畜牧業發展。「畜」就是從食物積「蓄」開始的,五畜成為養生食物的主食,其中以羊為主。據古代文獻記載,中國的養羊歷史很長,傳說伏羲時起,即教民飼養家畜。當時,人們的狩獵工具已有新的發展,發明了網,可以用網來捕獲活的野羊。為了儲備過冬和防止自然災害,將捕來的活野羊等野生動物圈養起來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飼養家畜也是早期人類從流徙不定的遊牧生活走向定居的農牧業生活的開端。古文字學家認為,「伏」字即是降伏的意思。「伏羲」含有將野生動物降服成為溫順家畜以供人們享用和作祭拜用品之意,「羲」字本身又含有羊,即將野羊降伏為家羊的意思。而羊性溫馴,是最早被人類牧養的家畜之一。

中國進入夏朝已經有了養羊的記載,到了商代,中國的農牧業已經發展到一定的水平,畜牧在商代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馬、牛、羊、豬、犬、雞」六畜概念已形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周代的養羊業到了比較發達的水平。產生於周代的《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集,在三百零五篇中提到羊的就有十多篇。《無羊》篇反映周宣王時期的養羊業相當興盛。春秋戰國時期,對羊的繁殖和經濟價值更為重視了,如《禮記》記載「大夫無故不殺羊」,「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鄭玄注曰:「古來殺牲,食其肉,坐其皮,不做犬羊,是不無故殺之。」可見,羊在當時已是一種財富,多是在祭祀,慶典中用羊,平時就不隨意將羊宰殺,以利於羊群的繁殖壯大。秦漢時期,人民積極開墾荒地,耕田植桑,圍欄放牧,農業生產比以前有更大發展。當時的養羊業發展很快,出現了許多養羊、屠羊、賣羊肉為職業的人士。因此,在中國古代「羊」是非常重要的,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食」和「羊」就構成「餋」(註:餋(juàn),指祭祀。);「膳」(古為善)是口中有羊,「月」表明當時是以羊肉為主食,「用膳」就是用羊肉來餵飽肚子。由此可見「羊」是與上古先人生活關係極為密切的動物食物。從食魚到吃羊,是中華飲食文明進步的表現。同時,羊是遊牧文化的表徵,在經歷過畜牧業為主的生活後,我們的祖先又確立了以五穀為飲食養生的物質基礎,我國經歷農業的開創與發展而成為農業大國,五穀就是農業文化的象徵,「谷」也是「禾」和「穗」。

炎黃文化是羌(遊牧)文化與農業融合之「和」,五仙人帶來了「羊」和「谷」,將中原飲食、文化的根本和精華帶來廣州。廣州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秦漢時期就開始與海外進行貿易和文化的交流,蔚藍色的海洋使廣州的發展空間得到無限延伸。廣州文化是土著的南越文化、中原文化和西方(海洋)文化融合之「和」。五羊傳說展示了中華文字「五」「羊」「谷」之美,「和」的民族精神,「五行陰陽」哲理,生殖文化和產食文化,以及祖先崇拜、太陽崇拜、食物崇拜等豐富的文化內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