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讀越快」還是「著什麼急」:刷書PK慢閱讀

中國科學報 發佈 2022-04-23T01:09:07.886021+00:00

實際上讀得快的人並不少,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俞敏洪稱他大學期間讀了上千本書,「股神」巴菲特每天能讀500頁。

編者按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讀書,也是如此嗎?


華大基因CEO尹燁曾在分享他的閱讀體會和書單時,稱自己每年讀書200多本,引發了大量討論。


實際上讀得快的人並不少,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俞敏洪稱他大學期間讀了上千本書,「股神」巴菲特每天能讀500頁。近日,得到APP創始人羅振宇推出自己的新書《閱讀的方法》,介紹「刷書」心得。


是不是「車馬慢」的年代過去了,我們的讀書速度也要相應地「水漲船高」?在這個快時代,慢閱讀還有價值嗎?


從我們採訪的專家和整理的資料來看,「站」慢閱讀的人也不少。而且細究起來,快慢與讀書目的、文本本身等極為相關,並無優劣高下之分。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之際,我們談談讀書速度。


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俞敏洪:悟讀、精讀和泛讀


俞敏洪是一個非常熱愛讀書的人,讀書速度極快。


他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自己在大學裡,除去教科書,平均每年閱讀200本書。大學期間因得肺結核在醫院待了整整一年,這段時間幾乎每天讀一本書。


創辦新東方之後,即使工作再忙,他也平均一年泛讀200本書、精讀六七十本書。


俞敏洪讀書為什麼那麼快?是不是有獨特的閱讀方法?


大概收到了太多網友提出的類似問題,俞敏洪曾在自己的公眾號「老俞閒話」中,特意寫文分享了自己的讀書方法。


俞敏洪把讀書分為悟讀、精讀和泛讀。


所謂悟讀,就是認真領悟,一句一句認真理解和閱讀,最後甚至通過反覆閱讀背誦出來。需要這樣閱讀的是頂級經典著作,是對人類文明和智慧有重大價值的著作,很像古代的學習,要求學子把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


俞敏洪說,今天我們不一定非要把四書五經都背出來,但像《論語》《中庸》《孟子》這樣的書依然值得深度理解,並把其中好的內容背下來。


這樣的書,俞敏洪認為一天只要讀一段就行,要反覆咀嚼、反覆朗讀,直到有所領悟才罷休。


所謂精讀,就是碰到特別喜愛的書,在文筆上、知識上、思想上、高度上都有啟示的圖書,可以多讀幾遍。


俞敏洪把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讀了四到五遍、阿來的《塵埃落定》讀了三遍,岳南的《南渡北歸》厚厚三本書、百萬字,他讀了兩遍。


他認為,一個人一生總該有十本左右的書是需要反覆閱讀的,通過深度閱讀,提升自己的情感度和智慧度。


所謂泛讀,就是泛泛閱讀。


俞敏洪認為,大部分的書泛泛閱讀就可以了,主要是為了增加自己知識的廣度和思維的寬度。在出版和信息泛濫的時代,書中的內容很多是重複的,甚至是無效的。


拿到一本新書,他會先隨意從中抽取幾頁閱讀,如果讀出點感覺,就會從頭往後順序翻閱,凡是覺得囉嗦不值得花時間的地方,就掃一眼過去,需要認真閱讀的段落,就放慢速度仔細閱讀。讀到好的地方用筆做標記,這樣讀完了可以把重點再讀一遍。


俞敏洪的泛讀速度大概每分鐘一頁,一本300頁的書4個小時左右讀完。但泛泛閱讀也不是讀過就算,他說,書中如果有給自己靈感和啟迪的地方,依然要重點標註出來,或者掃描存檔,以備以後學習和引用。


(本報記者李芸根據「老俞閒話」發布的內容整理)



華大基因CEO尹燁:書越看越薄、越讀越快


關注科普達人尹燁的讀者,恐怕都對他讀書量之大印象深刻。


今年春節前後,尹燁在他的微信公眾號「尹哥聊基因」上分享了他的閱讀體會和書單。他說,近十年來自己每年精讀的讀書量在100本以上,加上泛讀一共有200多本。


很多人好奇他在工作繁忙的情況下,怎麼還能讀這麼多書?尹燁的回答很簡單——「我看書快」。為什麼能讀得這麼快?尹燁說是因為「看得多」。


尹燁解釋說,他讀書讀得快,不是一兩天練就的,而是經年累月養成的。書越看越薄,因為新知識點越來越少,自然越讀越快。他打比方說,當我們進入一個新領域時,就會覺得每個東西都是知識點,遇到的每個「物件」都想裝進自己的「工具箱」。但當我們手裡的「工具」越來越多時,能裝進「工具箱」里還不重樣的東西反而越來越少,即便出現了新「工具」,我們也能快速識別和收納。


如果讀的書涉及新領域、新知識呢?尹燁說,那他就不奢求第一次就能看明白、學透徹,而是抱著常看常新的態度,不時回顧,以求更進一步。


會的東西多了,不會的東西也不急於求成,這樣一來,需要做筆記、背誦和領悟的東西就少了,閱讀的速度自然就快了。這是尹燁讀書快的「竅門」。


當然,讀書快少不了專注的作用。尹燁把專注作為自己讀書過程中最重要的東西。「當我們投以專心,不為外物所累,真正做到出現實之世、入書中之世,才能足夠迅速和高效。」尹燁習慣在讀書時泡上一壺茶,書香、茶香繚繞,沁人心脾、養人心性,更能讓人進入狀態。


尹燁讀書快的另一個原因,是他有一條非常清晰的選書邏輯。他自言,如果隨機給他200本書,他一年是不可能讀完的。尹燁在「尹哥聊基因」中分享過他的選書邏輯。


生命科學類的書,窮舉,因為這是他「吃飯的本事」。一本生命科學類新書,200~300頁,他能1小時讀完,其中的新知識不會超過20%。


科技類的書,評分高的他會努力覆蓋50%以上。尹燁對物理、化學、信息技術相對熟悉,而在天文、地理、深海等領域可能會遇到新知識,對於這類有新知識的書,他會精讀。


針對一年中的熱點,如2021年的雙碳、農業和種業等,他會在短時間內買來所有的書,集中時間利用遺忘曲線原理(一個知識點記7遍)快速讀完(一周內20~30本同類型的書),同步準備幻燈片材料,並選擇不同群體及時講2~3遍。


一番操作下來,這部分內容就會以結構化的方式貯存於他的長時記憶腦區。


對於哲學類書籍,尹燁說自己40歲以後越來越喜歡,每年讀10本。「讀了哲學書你才會明白所謂太陽底下無新事的道理,從形而上的角度,你所謂的真知灼見,先賢們早就用不同的闡述方式說過了。」


尹燁讀書有自己的習慣和方法。他對讀的每一本書,都會進行批註,尤其是生命科學類的書籍。


他習慣把閱讀的時間記下來、給書打分,會把書中的知識點、金句包括錯誤簡要地寫在扉頁上,並標上頁碼。


有時,他還會把書中的精華內容背下來。這樣一來,書真的越來越薄了。


在尹燁看來,一個人一年讀200本書或許需要積累和訓練,但一年讀50本應該是大部分人「跳一跳」能夠得著的。堅持永遠比天賦重要,與其等待,不如行動。


(本報記者張文靜根據「尹哥聊基因」發布的內容整理)



作家、《南渡北歸》三部曲作者岳南:真正的閱讀要從字裡行間讀出味道


我正在做一個關於國立戲劇學校的專題,學校1935年由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後來遷到四川江安成為國立劇專。


這個學校存在了14年,其間經歷了抗日烽火的洗禮,培養戲劇人才1000多人。有的卓然成家,如凌子風、石聯星、謝晉、項堃、耿震等。新中國成立後,學校部分轉交於中央戲劇學院。


因為要撰寫這段歷史,3年來我讀了大約400多本相關書籍,有人物傳記、戲劇故事集、論文等。因為以找材料為主旨,所以我對搜集來的書籍,有的讀得細,一本書需要幾天、十幾天,有的粗略一翻,大約幾個小時。


如果是讀一般的小說,翻過也就可以了。能否記住,就看書中的情節是否能吸引住你,或者說打動你的心弦。人的心是有弦的,如果打動了,自然就記住了,如果是「毛毛雨」,自然也就在一陣涼爽之後蒸發了,想留也留不住。


但有的是必須精讀細讀的書籍,像這次我寫國立劇專必用的《余上沅文集》《曹禺傳》《張駿祥傳》《焦菊隱傳》,以及《白楊傳》《謝晉傳》等。


這些書,許多線索都在其中,有的人和事寫得比較隱晦、含糊,特別是人與人之間的愛恨情仇,需要停下來仔細琢磨推敲,且要根據當時的情景予以思考、推理,還要站在當事人雙方的立場和地位以及環境加以思考、比較。


這樣才能從中悟到一些文字間看不到的東西,或者從字縫裡找到你所要找的東西。


如果不加思考,只是泛泛閱讀,稍不留神或稍有疏忽就從眼前滑過去了。


讀這類書,我都及時做筆記,而且大多是邊讀邊加旁註。


一本書讀完,再把旁註按章節一條條輸入電腦。這樣,在寫作過程中只要提到一本書,打開電腦一查,內容清楚,重要部分和節點甚至主要人物對話等都有記錄。


如果不做筆記,就會成為「書到用時方恨多」的反面典型,這對寫作是很不利的。


以上我說的都是「功利性」的讀書,再說一點非功利性的讀書,也就是真正的閱讀要達到的境界。


這個境界是什麼呢?就是從字裡行間讀出味道、讀出智慧、讀出作者真正要表達和傳達的一種精神。近的如讀陳寅恪的《論再生緣》,遠者如讀司馬遷之《史記》。


像《史記》這類不世出的歷史經典,真的是博大精深,夠讀書人精研一輩子的,即使如此,一代代讀書人薪火相傳,都沒有完全弄明白內中堂奧。遠的不說,自清代以來,就有無數考據家圍繞《史記》作過研究探賾,發微知著,從流傳下來的成果看,確是給我們今天的閱讀提供了很好的啟發。


以上是關於閱讀的點滴體會,不一定適合所有閱讀者,算是一家之言吧。


(本報記者李芸採訪整理)



作家、《人民文學》副主編徐則臣:讀書著什麼急呢,又不是趕路


我讀書一直很慢,慢到經常懷疑自己是否適合當編輯。編輯往往需要讀得快,而且我是那種經常能讀出聲兒的。


從這一點來說,編輯工作於我而言,有時還真挺「痛苦」的。


一本中等體量、20萬字的長篇小說,我讀完一般要花兩天時間,而且是較長時間下的沉浸式閱讀。這個速度對於文學編輯和職業作家來說,算很慢了。


當然,讀書慢也有好處。我每看完一本書,就等於批註了一遍,錯別字都能勾出來。寫書評,有人會看幾遍再動筆,我一般看一遍就可以寫了。讀得慢,也讀得相對透一些。


或許有人會問,讀書慢是不是會浪費時間?尤其是還可能讀了一些不必要讀的書。但其實書讀多了,自然會長出些「識書」的本領來。


文學書,我會首先看看它的題材、語言、敘述風格,還有裝幀設計。我對書的裝幀設計很挑剔,一本好書應該讓人一看就被吸引,拿到手裡掂一掂、聞聞味兒,就能有所感覺。


識書如識人。如果一本好書被做成了地攤貨,那真是暴殄天物了。


史料類的學術書,如果一上來都是「最」字,信口開河,下一些沒有節制、不負責任的定義,或者一眼看去「稀湯寡水」,就是說信息量不大、力度不夠,我也就不讀了。


除非一本書特別重要,或者我一直想讀,那麼即使文字或翻譯很差,我也能忍受。


除此之外,書拿到手,大概翻翻,心裡也就有了判斷,而且這個判斷基本不會錯。幾乎沒有讀到半截兒才發現這本書不值得讀的情況。


相比於文學作品,我可能讀史料類、傳記類書籍更多。現在工作忙,不像過去讀書可以漫無目的,所以讀書可能也越來越「功利」了,讀的書要麼是自己一直想讀的,要麼與我的寫作有關。


當然,因為工作或其他原因,我也有很快翻完一本書的時候,但對我來說那不算讀書。讀書一定是認真讀完,並且能品出滋味來的,能實實在在地吸收它的營養。這種精讀、慢讀的書,我一年會讀四五十本。


我讀書的一個習慣是無筆不讀書。實在沒有筆,就折頁,把書頁折成不同的形狀,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寬、有的窄,有的一折、有的好幾折。


書里我認為重要的地方,就用指甲劃一道痕跡,等有筆的時候再重新圈出來。


我讀的每本書,都會留下很多痕跡。


有很多喜歡的書,讀完就劃得不成樣子了,我就再去買一本新的。


我身邊也有很多讀書讀得特別快的人。說實話,讀書是一種能力。我30多歲那會兒,甚至想過專門去學習那種快讀、快速抓取信息的方法,改變自己的讀書方式。後來想想,一把年紀了,算了。


況且讀書嘛,自得其樂就挺好,著什麼急呢,又不是趕路。


這世上的書,你永遠也讀不完,還不如紮實地、篤定地、心安地、快樂地讀那些想讀的書。當然,我很羨慕人家有讀書快的能力,但咱沒這能力,我這也屬於「破罐破摔」吧!


(本報記者張文靜採訪整理)



慢閱讀好比一種最嚴格的肌肉鍛鍊


我們到底為什麼要讀書?


在這個資訊時代,人們格外重視以儘可能快的速度獲得自己需要的信息或者自認為需要的信息。


因此,瀏覽式閱讀和為了獲取信息的快速閱讀,一直伴隨著人們。


而緩慢深入的閱讀與以獲得信息為目標的閱讀完全不一樣,它是為了愉悅和理解而進行的閱讀,也是為了閱讀本身而進行的閱讀。


美國文學評論家、休斯敦大學英文系教授大衛·米基克斯在他的書《快時代的慢閱讀》中提出,社會上存在一股逆信息化時代的潮流,那就是提倡以一種更加沉浸、更加投入的方式來對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中便包括慢閱讀。


更快地閱讀,並不總是更好的,作者會因此被剝奪判斷能力。


米基克斯認為,真正的閱讀旨在提高讀者的創造力,而這樣的閱讀要求人們投入時間,以便回報某些永久性的東西。


正如英國作家約翰·羅斯金在《芝麻與百合》中強調的,「通過緩慢而仔細的閱讀,我們從一本好書中獲得的是一次教育,我們以深思熟慮的步調前行,發現作者的真正意圖,並因此促進了我們自己的思維發展。」這樣的教育是快速閱讀所不能提供的。


事實上,慢閱讀具有悠久的傳統。米基克斯介紹,半個多世紀前,哈佛大學文本細讀的創建者魯本·布勞爾就曾開設一門名為「慢閱讀」的課程,從而倡導讀者要全身心地投入一本書的閱讀。


在這門課中,布勞爾教導學生如何鑑別作者的遣詞造句,引導他們領會文風上的小細節也能產生重大差異。


他認為讀者必須花時間才能逐漸理解一本書,理解它的韻律和氛圍,明白它的運作方式。


他強調,要想學會更好的閱讀,第一步就是要慢下來。


如何閱讀要遠比讀了多少書更為重要。但米基克斯發現,人們通常不會意識到閱讀是一項練習或記憶,也不會意識到它也需要工具。


美國詩人沃爾特·惠特曼曾說過,「閱讀是一種最嚴格的肉體鍛鍊」。如果把慢閱讀看做是一項積極的訓練,那麼它具有哪些方法、規則?米基克斯在《快時代的慢閱讀》中提供了一些策略。


排在第一位的便是要有耐心。培養耐心是最重要的規則,有了它才能有其他的規則。讀者必須有耐心允許自己感到困惑,不被困難所壓垮,也必須有耐心投入所需的時間和精力來良好地閱讀。


要學會問正確的問題。有用的問題能將書中的一些元素聯繫起來,開頭與結尾有什麼關係、這些人物是如何相互平衡相互對抗的,以及某一特別引人注目的段落是怎麼總結整本書的。


然而,究竟什麼才是要問的好問題?米基克斯建議,讀者需要詢問書中的重要意象、關鍵短語、語氣、語調、首尾聯繫等,在有些情況下,需要弄明白作品的歷史背景,不是將書降級為歷史,而是從歷史中獲得意義。


最後還可以詢問該書與其他書的關係,包括同一作者寫的其他書,以及該作者的前輩們寫作的書籍。


感受作者風格。一本書風格獨一無二,因為風格是作者最為個性化的標籤,作家會在風格上最深入地暴露他的觀點、個性的細節和自我規則。


發現作者的基本思想。米基克斯認為,這或許是所有規則中最具挑戰的一個,因為這要求讀者對這位作者的作品有長期接觸。


隨著時間的投入,讀者將越來越接近作者創作時的鮮活內核,也就是作品背後的基本思想。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集中關注了希臘悲劇的基本思想,他對悲劇這種藝術形式表達出極度的懷疑,柏拉圖質疑悲劇的動機、它的目的是什麼、它為什麼受歡迎以及它試圖說服讀者相信什麼樣的世界觀等。這就是柏拉圖的方式。


要對書本保持質疑。當讀者對書中角色作出判斷時,應該保持質疑態度,大多情況下還沒有讀多久就已經作出判斷,哪些角色喜歡哪些角色不喜歡,誰是壞人、誰是好人,這樣的簡單判斷會妨礙讀者達到足夠的閱讀深度。


做好讀書筆記。在實踐慢閱讀的過程中時,寫下自己的心得十分有用。


讀者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回應自己所閱讀的內容,比如總結這本書的要點,說明它引導自己想到了什麼、它給予了什麼樣的啟示,同時留心作者的立場和風格。


這麼做不僅可以提煉讀者的理解力,也能使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詮釋者。


重讀必不可少。不一定重讀整本書,讀部分即可。這種方式可以避免對作者盲目下結論。


如果讀者希望掌握書籍的豐富內涵,就需要弄明白自己的第一印象在哪些方面與第二印象有出入,並找出原因所在。


將自己對一本書的前後印象加以比較,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它。


米基克斯打了一個比方,人們通常需要與人多次見面才能成為朋友,而重讀其實就是為了發展讀者與書籍的友誼。


(本報記者胡珉琦整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