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身胡同五百多年的寺廟,如今可是京城「隱於市」的寶藏博物館

怡樂兒 發佈 2022-04-23T06:29:55.805256+00:00

我覺得最棒的一件事,就是智化寺現在是一座純粹的文博館,沒有了香火繚繞,更能靜心欣賞,最關鍵的是不用隔著玻璃,你可以仔仔細細的欣賞每一處細節,智化寺還貼心的打上燈光,避免了因為太過昏暗而錯失美好。

即使我生在北京長在北京,也仍然有太多太多地方是我未曾到過的,知道智化寺很久了,但一直沒安排,直到這個十一看到公眾號推送的消息,10月10日起,智化寺將迎來為期一年的閉館修繕,擇日不如撞日,麻靈兒的預約十一當天智化寺晚場門票。我覺得最棒的一件事,就是智化寺現在是一座純粹的文博館,沒有了香火繚繞,更能靜心欣賞,最關鍵的是不用隔著玻璃,你可以仔仔細細的欣賞每一處細節,智化寺還貼心的打上燈光,避免了因為太過昏暗而錯失美好。

博物館大門就是智化寺山門,外牆上刻有「敕賜智化寺」漢白玉石匾額,「敕賜」就是皇帝御賜,「智化」是建寺者希望以佛的智慧來度化眾生。

一般進入寺廟都是上台階,而進入智化寺要下幾步台階,你知道是為什麼呢?由於歷年修路把路面抬高了,造成寺內地面要低於胡同路面近一米。阜成門內的白塔寺同樣的路面要高出寺內地面近一米,大家下次去這兩個地的時候可以注意一下。

從五號線燈市口出來,順著乾麵胡同一直東行,進入祿米倉胡同,走到頭,終於站在了這座隱藏在北京鬧市區裡的一座距今577年、未被後世翻修的原汁原味的明代木結構建築群——智化寺的門前。

整個寺廟的建築,沒有用一顆釘子,全部都是用木頭拼湊建起來的,歷經500多年,依然熠熠生輝。

是誰建造了智化寺

明史上說宦官專權「始於王振,卒於魏忠賢」,智化寺的建造者不是別人,這是這個王振。早年入宮因受到永樂皇帝的眷愛,王振得以讀書識字,宣宗臨終時命王振服侍9歲的太子朱祁鎮,也就是後來的英宗皇帝。王振一躍成為十二監之首——司禮監掌印大太監,滿朝皆以「翁父」呼之,就連英宗也稱他為「王先生」。

《明史》載王振在得勢後「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在智化寺第一進院落智化門前有兩通石碑,《敕賜智化禪寺報恩之碑》和《敕賜智化禪寺之記碑》,公元1444年3月20日,王振在順天府大興縣黃華坊,也就是他的住宅所在地,建了一座寺廟,王振自述其建廟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報答祖先的庇護和皇帝的恩寵,並藉機為國家祈福。英宗皇帝認為很有道理,希望用佛祖的智慧來教化民眾,於是就敕賜了智化禪寺這個寺名。碑文還介紹說這座寺院是王振一已出資所建。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在王振的鼓動下,英宗草率御駕親征,50萬大軍在土木堡全軍覆沒,英宗被瓦剌俘虜,王振也死於亂軍之中。

英宗的胞弟朱祁鈺即位後,下令誅殺王振家屬和親信,籍沒他的家產,智化寺也因此充公。

重新登上帝位的英宗,下令將王振流放在遼寧鐵嶺的家屬全部招回京城,還用香木刻成王振形在智化寺進行招魂安葬,並在寺北面為其建立祠堂,並敕賜祠額「旌忠」。在智化門內陳列的《英宗諭祭王振碑》記載了王振受到仁宗、宣宗、英宗的重用,在土木之變中引刀自刎。字裡行間透露出英宗對王振的主僕情深,於是英宗為了褒揚忠臣,特立此碑,碑文下方刻有身著蟒袍的王振畫像,這也是王振唯一留世的畫像。作為王振的家廟智化寺在英宗的庇護下,一直興盛不衰直至清乾隆七年。

乾隆七年(1742年),山東道監察御史(相當於現在的監察部官員)沈廷芳進京述職時見到智化寺香火旺盛,對此十分氣憤,認為王振專權害國,於是上奏皇帝,請求仆毀王振塑像、拉倒石碑。這一奏議獲得了乾隆皇帝的批准,命當地官員把所有石碑推倒,把所有帶有「王振」的字都鑿掉了,自此智化寺開始走向衰落。所以如今我們看到的智化門前的兩通石碑和《英宗諭祭王振碑》有部分文字被人為鑿掉了。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智化寺建築的瓦面是黑色的,而且還是琉璃的,這可不多見。黑色琉璃瓦等級僅次於黃、綠二色,都由官窯燒制,也只有官式建築才可以採用琉璃瓦。為什麼要用黑色呢?按照古人五行之說,黑色屬水,水能滅火,取鎮火之意。

下面要介紹的二絕,是遊覽智化寺絕對不能錯過的!(還有一絕寫在最後)

北京僅有的明代八角形轉輪藏

在智化寺第二進院內的藏殿內,保存著一具北京僅有的明代八角形轉輪藏(zàng)。不僅這具轉輪藏雕刻藝術精湛,其頂部壇城藻井更是精美華麗。

什麼是轉輪藏?

轉輪藏就是能旋轉的收藏佛經的櫥櫃。智化寺這具轉輪藏自身不能轉動,需要人圍著轉輪藏順時針轉動。

轉輪藏中部的藏經櫥為金絲楠木,有八面,每面9排5列45個抽屜,在每個抽屜表面都刻有佛龕,龕內浮雕一尊釋迦像。大家仔細觀察抽屜的上角,會發現刻有漢字,這些漢字就是古代經書常用來排序檢索所用的「千字文」。千字文是由「天地玄黃」到「焉哉乎也」一千個不重複的漢字組成的四言韻書,智化寺轉輪藏從正東面右上角「天」字起,至東北面左下角「洞」字止,共639字,可存放經書639函。

轉輪藏上面雕刻有一些動物的形象,這些動物組合起來,叫做六挐具。分別是頂部的大鵬金翅鳥、龍女和角柱上的鯨魚、童男坐騎、獅王、象王,此外還增加了金剛和菩薩。

此時一定別忘了抬頭,因為在它的頂部有一尊毗盧遮那佛像端坐在多重蓮花寶座上,幾乎隱藏在藏殿的藻井內。雙手施「智拳印」,肉髻高聳,肩寬面闊,胸肌飽滿,衣紋洗鍊流動,具有典型的明代永宣宮廷造像的特點。

除了毗盧遮那佛,你還會看到如今智化寺唯一留存的藻井。藏殿藻井,上圓下方。從下往上看,最下部是一周四塊長條形斜板,斜板上繪滿了佛像。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每邊繪製9尊,共36尊。佛像皆袒右臂,結跏趺端坐在蓮花台上,頭頂高肉髻並有髻珠,柳葉眉,只是手勢各異。

斜板往上浮雕有捲雲紋和蓮瓣,在捲雲紋和蓮瓣的表面用青、綠、紅、黃四種彩繪顏色配合金線相間排列。

到上部時收為圓形,放置五層斗栱,頂部圓板上可以看到有一幅彩繪圖案,這個圖案在佛教中叫作壇城,在壇城上繪有梵字,內里卷草、蓮瓣以朱、青、綠三色間雜相飾,別以金線,對比強烈。

壇城上的梵字是五方佛四佛母和四大天王的種子字,每個梵字代表的是一尊佛,中央梵字代表毗盧遮那佛,與轉輪藏上方端坐的毗盧遮那佛坐像互相呼應。而凸起的頂部與凹進的藻井,伸縮相對,相得益彰。

藏殿彩畫共有5個梵字,中央為阿彌陀佛種子字、周邊為四大天王種子字。5個種子字的下面均設有蓮座,代表每尊佛像都端坐在蓮座上,然後以纏枝蓮花相連組合成整個圖案。

如來殿有什麼魅力,讓人進去就不想出來

雄偉華麗的如來殿、萬佛閣,是智化寺中軸線上最大的建築,一底一樓,同一建築上下異稱。為什麼一座建築要有兩個名字呢?從一層到二層閣樓的四面牆壁上,裝有密密麻麻的佛龕,佛龕裡面放置的有漆金小佛像。據統計佛龕里的小佛像和房樑上的小佛加起來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尊,按照設計者想法,加上每位心中的一尊佛,就是一萬尊佛,所以這裡才被叫做萬佛閣。

走進這座殿堂,滿眼所見的陳設全部是明代風範的原狀保留。殿內正中八角形須彌座上端坐著釋迦牟尼佛本尊,通高4米有餘,左手橫放在足上,表禪定;右手輕撫右膝,五指平伸,表降魔。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讓我注視良久不願離去的。

通高3.5米的帝釋天和大梵天分立兩側,左為大梵天,持拂塵,右為帝釋天,持寶杵,身體前傾,站立於須彌座和五彩祥雲台之上。它們有何特別之處能如此吸引人?答案就在衣服紋飾上。

大梵天頭戴五葉冠,雙耳著耳鐺,發頂飾有寶珠,胸前披瓔珞。披肩以青色為底,金線勾邊,雙肩圖案為兩隻展翅飛舞的鳳凰。

上衣以紅色為底,金色松枝狀底紋,胸前開光內繪製雲鳳紋,鳳凰為整片金箔貼制而成,四周環以青色雲紋。

上衣袖口為青色底色,與披肩呼應,袖口內外兩側為五組雲龍紋,青色龍與紅色龍相間分布,並用五彩雲紋相隔。兩側衣袖從上至下為三組圓形開光圖案,上部繪山石、牡丹、喜鵲,取富貴長壽之意;中部為一條青龍從海面騰躍而起,直衝雲霄;下部為麒麟在地面回首望天,天上彩鳳轉首俯視。

此外,大梵天上衣衣紋中還遍布三十多個海棠形開光,每個開光內均繪製龍、鳳、馬、鹿等飛禽走獸,幾乎沒有重複。

腰間系紅色腰帶,雕刻有寶石圖案。腰帶下系一絲帶,青色為底,用描金手法繪製出折枝花卉和雲朵紋。裙前蔽膝以淡黃色為底,上側繪纏枝蓮花紋,下側繪一夔龍遊走於纏枝西番蓮間,蓮花與雲朵青紅交替。

裙子以青色為底,以撥金工藝勾勒出纏枝寶相花紋樣。

帝釋天頭戴纏枝蓮花冠,捲髮,發頂有寶珠。披肩是兩層底色,下為青色,上為綠色,金線勾邊,雙肩亦裝飾鳳凰圖案,披肩背後為寶相花。

上衣以紅色為底色,用撥金工藝勾勒出萬字錦花紋,胸前繪五彩雲紋,上衣袖口為三組雙鳳戲牡丹紋,紅色牡丹與黃色牡丹交替,與彩鳳形成色彩對比。

兩側衣袖從上至下一氣呵成,繪製了一條升龍和一條降龍,環以雲紋,與袖口的鳳紋構成了龍鳳呈祥。同樣,帝釋天的上衣也遍布海棠形開光,開光內繪製了牡丹、蘭花、荷花、梅花等四季花卉。

腰帶下方系絲帶,用描金手法繪製幾何紋和折枝花卉,裙前蔽膝以紅色為底,上側繪折枝花卉,下側繪一夔龍遊走在花卉間。

蔽膝兩側以淡黃色為底,上有海水、犀角、寶珠、棋盤、銀錠等「水八寶」暗紋。

圍裳底邊為綬帶鳥站立於山石上,環繞著桃枝,裙子以綠色為底,用撥金工藝勾勒出如意雲紋。

大梵天和帝釋天的衣紋中,袖口的牡丹紋、大梵天衣袖上圓形開光內圖案使用了瀝粉貼金手法,這種處理使得花紋凸起於衣紋表面,增強了立體感。

著重要說的是大梵天和帝釋天衣紋上大量採用的撥金工藝。

這可是一種難度極高的彩畫工藝,如今已極為罕見了。現在特定的彩畫部位貼金箔,干透後罩上彩畫顏料,當顏色似干未乾之時,用細竹針划去顏料,使露出的金箔成為圖案,所蒙刷的顏色反而成了底色的視覺效果。這個手法需要精準地拿捏輕重,輕則不露金,重則剔掉金。

在如來殿內兩側,是精美的曲尺形藏經櫥和藏經碑。

明英宗天順六年(1462年)英宗賜給智化寺一部大藏經就曾安放在本殿兩側的經櫥中。經櫥共有660個抽屜,抽屜同藏殿轉輪藏一樣刻有千字文,以便檢索。經櫥上下的雕刻精細繁縟,上檐有梵文真言和八寶紋,須彌座刻有如意雲紋、卷草紋、蓮瓣紋、寶相花紋等。

東側經櫥前矗立的石碑正是立於天順六年的《英宗頒賜藏經碑》。賜經之舉可見英宗皇帝復辟後對王振的懷念之情。

二層萬佛閣是不對觀眾開放的。不過在一層的西側過道,有二樓巡遊影片滾動播放。

在萬佛閣供奉的是三身佛,中間的是毗盧遮那佛,也稱法身佛,與藏殿轉輪藏頂部的毗盧遮那佛一致;左邊的是盧舍那佛,也稱報身佛;右邊的則是釋迦牟尼佛,也稱應身佛。

智化殿後身別有冬天,明代壁畫頗有小法海寺的味道

智化殿內目前陳列的三世佛原存放在第四進院內大悲堂,體量較小,中間為現世釋迦牟尼佛,左邊為前世燃燈佛,右邊為來世彌勒佛。

你以為智化殿就這樣了嗎?那你可就錯了,因為在智化殿後的抱廈內,保存有一幅從崇文門外臥佛寺移來的明代「地藏菩薩與十府冥王」木板壁畫,千萬別因為漆黑一片就不多走一步了。

壁畫寬4.7米,高3.14米,採用對稱式構圖,畫面有13個人物。正中央是地藏菩薩,左右是閔長者、道明和尚和輔助地藏菩薩救度眾生的冥府十王。

地藏菩薩,頭戴花冠,身穿袈裟,全身瓔珞珠寶裝飾。右手持錫杖,表示戒行精嚴,愛護眾生;左手持摩尼寶珠,表示滿眾生願望。

菩薩兩側各有六人,其中左側身穿袈裟的比丘是道明和尚,右側與道明和尚對應的是閔長者,左右側其餘十人為冥府十王。畫中十王雙手持笏,面向菩薩拱手而立,身著同樣形式的衣冠,只是顏色有別。畫的上端空餘處有雲紋圖案。整幅壁畫構圖嚴謹、筆法細膩、技巧純熟、用色考究。尤其是地藏菩薩,服裝飄逸,肌膚柔美,神情端莊秀麗,給人以出世超凡、和藹可親、清新明淨的藝術魅力,可謂是明代壁畫的精品。

那些消失了的智化寺,最大的遺憾是流落美國的藻井

我國已故古建專家劉敦楨先生曾講道:「萬佛閣之藻井,金龍盤繞,結構恢奇,頗類大內規制,非梵剎所應有。」

所以說起智化寺的遺憾,就不得不提流落到美國的智化寺藻井。

智化寺原來有三具藻井,除了藏殿藻井外,在智化殿和萬佛閣殿內都裝飾有精美的貼金蟠龍藻井,相比較藏殿的藻井,這兩具藻井體量更大,雕刻更為精湛,等級也更為高級。只可惜,20世紀30年代,這兩具精美藻井流失海外,智化殿藻井及天花現保存在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而萬佛閣藻井及天花則保存在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

智化殿和萬佛閣殿內的蟠龍藻井均系斗八式,4米見方。製作工藝精巧,結構複雜,是明代建築木雕的極品。

藻井分三層,下層方井,中層為八角井,上層為圓井,中央圓心一條矯健粗壯的團龍,盤繞垂首,俯視向下。整個結構,比故宮南熏殿的藻井還要大、還要美。八角井環雕八條騰雲駕霧的游龍,簇擁著中間巨大的團龍,呈九龍雄姿。各斗之間刻有八珍寶和八個體態豐腴、姿態優美、手托寶物的飛天。

萬佛閣藻井是如何被盜的呢?三十年代時寺內和尚大量盜賣文物,就連寺中的許多古松柏都賣給槓房做了棺材。1930年夏秋之季,舊北京的一個古玩商紀三爺以做棺木為名買下了萬佛閣和智化殿裡的兩個藻井,而且只用了不到一千銀洋。拆藻井時,天下著雨,為避人耳目,是晚上僱傭槓夫抬到紀家,然後又出手的。後轉賣給了受僱於納爾遜藝術館的勞倫斯·西克曼與費城藝術博物館霍雷斯·傑恩(Horace Jayne)。

勞倫斯·西克曼當時以哈佛與燕京大學交換學者的身份來到中國,而他此行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為納爾遜藝術館搜集中國歷代文物和藝術品。他一到智化寺就被楠木貼金藻井所傾倒,幾經周折終於從古玩商手中買走藻井運往美國。

智化殿內的天花彩畫也隨同藻井一同流落美國,所以如今抬頭看智化殿內天花,空空如也。

智化殿內正中和兩側原有石質須彌座,供木質漆金三世佛,中間釋加牟尼像,西方阿彌陀佛、東方藥師佛和十八羅漢,1972年移往大覺寺。

智化門並不是門,相當於其它寺院的天王殿,原供奉的有哼哈二將、四大天王、彌勒佛和韋陀,這些造像由於歷史原因不知去向。

還有大智殿原供有觀音、文殊、普賢三大士。觀音騎犼,文殊騎獅,普賢騎六牙白象,由於歷史原因,不知去向,現作為博物館的臨時展廳。

寫在最後

整個十一假期北京都是陰雨霏霏,就十一當天是個晴天,著實運氣好。傍晚時分,坐在院子裡的長椅上,絲絲入耳的是有著五百多年歷史的「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已被列為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京音樂,在這個秋天偶遇智化寺,一切都是剛剛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