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全球博物館謹慎重啟

光明網 發佈 2022-04-25T11:44:17.229457+00:00

2022年,是全球博物館謹慎重啟的一年,中國、英國和德國等國的博物館都抓住機遇,掀起新的「文博熱」。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編者的話: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兩年多來,世界各國的博物館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但人們參觀博物館的需求依然很大。很多國家的博物館一方面在遵守防疫規定的前提下,以限流和預約的方式繼續開展線下展覽,一方面推出豐富多彩的線上展示,開展各種線上互動。2022年,是全球博物館謹慎重啟的一年,中國、英國和德國等國的博物館都抓住機遇,掀起新的「文博熱」。

「何以中國」背後的文博熱

文博熱並沒有完全因為疫情而受到抑制,在遵守防疫規定的前提下,各種高質量展覽層出不窮,故宮博物院的「何以中國」特展就是近期文物精品展之一。故宮博物院自1月26日至5月4日舉辦名為「何以中國」的特展。這次特展在開展之初,就吸引眾多觀眾,網上門票預訂場場爆滿,「朋友圈」里也遍是「刷展」和排隊如「長龍」的照片。

「何以中國」特展運用最新學術成果,結合精品文物,從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領域充分展示了中國的文化內涵。此次特展選調國內各主流博物館的明星展品130餘件,如河北博物院的「長信宮燈」、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何尊」、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皿方罍」等。還有故宮收藏、鮮有公展的文物,如凌家灘玉版等。特展還展示了去年評選出的「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成果,如良渚、大地灣、三星堆等。各地國寶匯集一堂,展現了中國百年考古史。

其實類似的特展,在故宮、國博過去也常舉辦,但倒退回十幾年前,人們的參觀熱情遠沒有今天高,特展在當時顯得很高冷。近幾年國內「文博熱」迅猛發展,筆者親眼見證並有切身體驗。

過去朋友聚會,總會選擇去餐廳酒吧,品美食美酒。現在則多了一個選項——「看展」。多年以前筆者去國外的博物館,幾乎每次都會遇到成群結隊的小朋友,在聽專業的知識講解,而國內的展館大多門可羅雀。現在國內的觀展情況則大有改觀:人們在注重參與的同時,也極力追求看展質量,希望在觀賞展品外在美的同時,獲取更多的歷史、文化背景信息,通過文字、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形式了解策展思路。現場講解也分不同年齡和層次。一張張渴求知識的面孔,令人深刻感受到大眾文博熱。

文博熱其實反映了社會發展的規律,人們的關注點從「改善民生」的物質需求,逐漸過渡到對提高自身文化修養的渴求。發達國家同樣經歷了類似過程。近年來國內眾多的新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更多的館藏文物精品向大眾展示。(作者 姜松 系博物館專家,著有《博物館裡的活色生香》《博物館裡的巔峰對決》等博物館通識教育暢銷書。)

英國:讓參觀者虛擬策展

【環球時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新冠肺炎疫情令英國博物館迷忍受了近兩年的「閉門羹」,但閉門不等於閉館。當地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利用在線技術,策劃了很多連老博物館迷都從來沒見過的展覽活動,文博氛圍在這個國家並沒有因為疫情被沖得煙消雲散。

以往的博物館活動,除了展覽之外,或許最大膽的做法就是讓參觀者帶著睡袋來體驗一下「博物館之夜」了。但嚴格的防疫要求令這些吸引參觀者的做法統統變得不切實際。不過,當地的博物館並沒有因此沮喪,而是利用這兩年,大力發展在線展覽和互動活動。

伯明罕博物館信託基金會想到的辦法是,同當地市場上熱門的在線遊戲和藝術平台「占領白牆」合作,利用人工智慧技術讓玩家在虛擬世界中收集展品並策劃自己的展覽。

這家基金會從旗下的伯明罕博物館和美術館中選取了200件繪畫作品,其中包括福特·馬多克斯·布朗的《最後的英格蘭》和但丁·加布里埃爾·羅塞蒂的《珀耳塞福涅》。參與者可以自由利用這些作品,自己來策劃、設計和構建一個自認為最棒的數字藝術展覽。「占領白牆」有超過7.5萬名用戶,在遊戲中,玩家們可以合作策劃展覽;在虛擬環境中,用戶既可以將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與現代藝術結合起來,又可以史無前例地將世界各地的畫作聚集在同一空間展出。

另類創新的想法,並非每家博物館都有足夠財力和人力來實現。倫敦國家肖像畫廊的負責人尼古拉斯·庫里南在接受《藝術新聞》採訪時曾經談到,該館約42%的網絡用戶來自英國以外,他們訪問博物館的主要形式仍然是瀏覽圖片,因為虛擬實境技術驅動的一些新的服務受限於網絡帶寬而效果一般,無法引起嚴肅參觀者的興趣。

不過,還是有博物館想出簡單又不缺網上觀眾的方法。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選擇的方式是,在線展示所藏的波斯阿爾達比勒地毯,在博物館在線開放時間中,每個小時僅僅點亮照明燈10分鐘,以便遊客在不破壞地毯豐富色彩和精美質感的情況下欣賞它。對光照時間都如此嚴格限制,實際上只表明了一點:所有博物館都在努力讓藏品在公開展出的同時,儘可能保存好,讓未來的參觀者也有幸能夠欣賞到。

一些英國博物館長期以來,都會在世界民俗節日期間安排主題活動。在疫情期間,它們也仍然堅持這麼做。倫敦國家海事博物館去年就邀請了倫敦華埠商會舞獅隊錄製春節視頻,通過網絡平台舉辦春節親子日活動,講述館內中國藏品故事,舉辦線上中國傳統手工課。當地博物館之所以這樣安排,原因之一是希望繼續獲得海外博物館迷的關注,因為英國博物館在疫情暴發前,海外訪客人數相當可觀。僅倫敦大英博物館,每年接待的國際訪客就超過600萬。

在疫情期間,一些英國博物館利用社交網站帳號,積極推廣在線展覽。比如倫敦國家美術館就通過在線平台發布了大量視頻,其中「藝術冥想」系列是觀看及點讚量最高的。通過放大畫面配以流水聲、風聲並伴隨畫面解說,引導觀眾發揮想像力,展開沉浸式欣賞。

雖然英國目前已經取消防疫政策,但博物館觀眾數量較疫情前大幅減少,所以在線活動對博物館來說,不再是權宜之計,而是長期發展項目,以便吸引全球博物館迷。

德國:策劃熱展吸引觀眾回歸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德國有7100多家博物館和 500多個展覽館。前兩年,這些博物館和展覽館因為疫情,現場觀眾減少一半以上,但在數字世界中的創造潛力得到釋放。進入2022年後,它們正千方百計吸引觀眾回歸實體展。

德國歷史博物館目前正在舉辦「卡爾·馬克思與資本主義」展覽。《環球時報》記者看到,此次展覽除了展出馬克思的《資本論》等著作手稿外,還有他的許多物品以及各種影像資料。這些展品重點圍繞對宗教和社會的批評、革命、新技術、自然和生態、經濟等主題。

來自漢堡的漢娜對記者說,自己帶孩子來柏林參加馬克思思想博物館之旅。展覽有許多體驗性的互動展品,非常適合兒童和青少年。

「2022年是各個博物館全面重啟的第一年,對博物館吸引觀眾很重要。」博物館新聞主管朗格對記者表示,他們舉辦「卡爾·馬克思與資本主義」專題展覽,一是因為馬克思是德國人選出的「十個最偉大的德國人」之一,非常具有號召力。二是因為馬克思展覽的這些話題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德國東部城市萊比錫今年主打「孟德爾頌年」。今年是孟德爾頌在萊比錫逝世175周年,也是孟德爾頌故居建成25周年。該市有一條由孟德爾頌故居、巴赫博物館、舒曼故居等與音樂相關的博物館組成的「音樂之路」。它也是今年該市的重點推廣項目。

德國其他博物館也在千方百計吸引觀眾。漢堡的縮微景觀世界2022年起推出南非縮微景觀。這一景觀是漢堡人和南非的模型建造師合作打造的。參觀者甚至可以讓飛機起降、車船行駛等。科技愛好者可以在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館看到數字計算機複製品,該計算機被許多人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台電腦。藝術愛好者可以去德勒斯登,在古代大師繪畫館裡能看到新的藝術珍品。美食愛好者可在科隆巧克力博物館、烏爾姆的麵包博物館及慕尼黑啤酒及啤酒節博物館邊了解知識,邊品嘗美食美酒。

柏林博物館研究所公布的數據顯示,近10年,德國博物館的觀眾增長很快。到疫情前的2019年,每年已有超過1.1億多觀眾。調查顯示,55%的德國人表示他們每年至少去一次博物館。

「2020 年是博物館和展覽館的歷史性轉折點。」柏林博物館研究所負責人拉希米普爾對記者說,現場觀眾人數大降,但許多博物館這段時間大力發展數位化,對收藏品進行數位化處理,並開發數字產品。四成博物館全面推廣數字活動,包括數字展覽、在社交媒體上與粉絲互動。這些改變已在今年的展覽活動中體現出來。

作者:姜 松 紀雙城 青 木

來源: 環球時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