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授微信群分享論文,從杜甫詩歌看生活態度:給艱難中的我們一些激勵

錢江晚報 發佈 2022-04-26T21:54:26.859766+00:00

「大家好!這是我在《杜甫研究學刊》今年第1期上發的文章,比較長,有兩萬多字。但比較通俗,有可讀性。」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宋浩

「大家好!這是我在《杜甫研究學刊》今年第1期上發的文章,比較長,有兩萬多字。但比較通俗,有可讀性。」

「看看杜甫對生活的態度,也許可以給艱難中的我們一些激勵。」

這是上海大學教授蔡錦芳發在微信群里的消息,群里20多位學生,均為畢業或在讀碩士、博士。蔡錦芳教授住在寶山區,目前也居家中,學生們有的從事高校教育、有的是公務員、有的從事圖書館工作等等,大多也在上海。

蔡錦芳教授

蔡錦芳教授是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從教30多年,主要研究杜甫和清代乾嘉學術,著《杜詩學史與地域文化》等,整理古籍王昶《春融堂集》、杭世駿《道古堂詩文集》、《清詩話》全集等。

上面提到的論文《從杜甫的自我角色認同看杜甫的生存境遇》,從杜甫詩歌中的自稱看詩人的生存境遇、人生選擇和生活態度,是她最近發表在《杜甫研究學刊》的論文。

杜甫研究學刊2022年第一期

不同時期的詩里,杜甫有不同的自稱

論文中指出,杜甫20歲以前河南老家度過,20到30歲沿運河游吳越(江浙地區)和齊趙(山東河北地區)。直到34歲之前,杜甫行了萬里路、讀了萬卷書,年輕、自由,結識李白等人,志向高遠,對未來充滿希望。

這段時期他詩歌中很多詠駿馬、蒼鷹的,稱自己是「縱壑魚」等。論文中指出,這裡出自漢代王褒《聖主得賢臣頌》:「千翼乎如鴻毛遇順風,沛乎若巨魚縱大壑。」大魚遨遊深水,比喻身處順境,如意自得。

到了35歲,杜甫到長安,開始了10年「京漂」的生活,這時候他在詩中稱自己是杜陵野老。這段時間他功名之路不得志,困守長安。年近不惑,一事無成、歲月蹉跎,所以自稱野老。

45歲的杜甫,剛經歷了安史之亂,逃出長安,到鳳翔朝見新皇帝唐肅宗,成為左拾遺,負責給皇帝指出缺點、推薦人才。這段時間杜甫自稱「白頭拾遺」。這段時間他成為皇帝近臣,「近臣」「侍臣」也在詩中出現。

48歲時,因為派系鬥爭,杜甫棄官而去,嚴武、賈至、房琯等友人也紛紛遠離朝廷,到了地方做官。杜甫也漂泊到秦州、甘肅等地,詩中常見「遊子」「客」等稱謂。

年末,他到了成都,營建了草堂,過上了村居生活。這時候他自稱「野老」「老農」,也自比隱士管寧、率性的晉代名士張翰。這段時間,杜甫的生活相對安逸。同時,杜甫經常生病,貧困之中更添困頓,有「病客」「喪家狗」等自稱。

54歲的杜甫,被嚴武舉薦,被授予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他在詩中以漢代郎官「馮唐」自比,以「尚書郎」「白首郎」自稱。但此時的杜甫患肺病、糖尿病等,在回長安的路上,身體更差。

他稱自己是流落江漢的「思歸客」,乾坤之間的「一腐儒」,常以腐儒、老儒、老翁、老夫、滄浪客自稱。

57歲時,杜甫途徑湖南,垂老飄零,自比「籠中鳥」「水上萍」「窮轍鮒」「涸中鱗」。世界廣大、日夜發展變化,但他因為年紀、身體狀況不允許,只能像鳥困籠中,乾坤間的浮萍一樣無處歸宿。

這些自稱中,看到杜甫的生活態度

從這些角色或身份認同中,蔡錦芳教授指出,「我們可以看到:杜甫一生始終都非常清醒。不管身在何處、遭遇什麼,他時刻都清楚自己的角色或身份,自己的生存境況。」

她表示,杜甫在艱難困頓中,即使生活對他不好,但他始終保持著一個知識分子對國家的憂念,對全社會「安得廣廈千萬間」的犧牲精神。

「這其實是來自於杜甫『奉儒守官』的家族傳統的影響,他始終恪守著儒家『日三省吾身』的教誨。雖然杜甫沒有直言他每日都在反省,但他把每日反省的結果直接而清晰地呈現於詩中。」

他留下的文字,記錄了開元盛世如何過渡到離亂的時代。對生活的這樣的態度,「也許可以給艱難中的我們一些激勵。」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