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度名落孫山,官職也不算高,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是湊數嗎?

清風明月逍遙客 發佈 2022-04-28T14:37:48.790034+00:00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唐宋八大家」,包括唐朝兩位散文名家韓愈、柳宗元,以及宋朝六位散文名家,其中有著名的「三蘇」蘇洵、蘇軾、蘇轍,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賣油翁》都是傳誦一時的名作,至於王安石,即使沒記得甚麼著作,也會知道「王安石變法」吧?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唐宋八大家」,包括唐朝兩位散文名家韓愈、柳宗元,以及宋朝六位散文名家,其中有著名的「三蘇」蘇洵、蘇軾、蘇轍,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賣油翁》都是傳誦一時的名作,至於王安石,即使沒記得甚麼著作,也會知道「王安石變法」吧?

只有曾鞏,很多人都容易忘記,似乎沒甚麼名作,官職也不算高,那麼,他因何入選呢?僅僅是為了湊夠「八大家」之數嗎?

其實,曾鞏不但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散文家,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主要參與者。不過,他卻經歷了長達21年的科舉考試歷程,年近不惑方才考中進士,在仕途上可謂飽受挫折,在面對生活中的種種磨難中,他的人生態度又給人們帶來甚麼啟示呢?

曾鞏生於1019年9月30日,字子固,江西南豐人。他出身於官宦之家,祖父曾致堯做過尚書戶部郎中,父親曾易累官太常博士,曾任泰州如皋縣任七品縣令。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曾鞏從小就表露出「神童」的氣質,12歲就能夠按照科舉考試里《六論》的要求,寫出文采飛揚的文章,遠近聞名。

然而,這樣良好的出身和個人天賦並沒有為曾鞏的人生鋪好一條金光大道,反而崎嶇不平。這要從他的父親曾易占說起。曾易占能文擅寫,思想活躍,當時頗有名氣,但家庭生活卻不幸,妻子周氏早逝,續弦吳氏亦病逝,由朱氏千辛萬苦將六子九女帶大。而且,仕途亦不順,晚年遭人誣陷,閒居家中12年。

曾鞏是家中第二個兒子,上有一個哥哥、四個弟弟和九個妹妹,這是一個超大型家庭。同父異母的哥哥曾曄雖然飽讀詩書,博古通今,但跟父親一樣,不擅理家。一家的生活負擔就落在忠厚老實的曾鞏肩上。

1037年,18歲的曾鞏首次參加科舉考試,但落榜了。家庭生活的貧寒顯然分散了他備考的精力。同年,曾鞏隨父親曾易占遷移至玉山縣(在江西境內),週遊當地,寫成了《游信州玉山小岩記》,內容主要是記述玉山縣的地貌,包括溶洞、岩石等。

20歲時,曾鞏上書歐陽修並獻上《時務策》,得其賞識,成為歐陽修的學生,並稱「歐曾」。自此名聲鵲起,並同當時的重臣范仲淹等人皆有書信的來往。尚未當官,就已經參與時政討論。(值得一提的是,歐陽修是北宋文壇的宗師級別人物,提攜了許多年輕俊傑,除了曾鞏外,他還是蘇軾、蘇轍兩兄弟的恩師。)話雖如此,曾鞏的仕途之路仍障礙重重。

1042年,23歲的曾鞏第二次參加科考,這次哥哥曾曄也一起考。曾家人本以為這次對他會是輕而易舉之事。結果,卻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曾鞏又名落孫山了!當然,曾曄也沒考上。

兄弟倆雙雙落榜的消息傳回家鄉南豐,有人幸災樂禍地作詩嘲笑他們:三年一度舉場開,落殺曾家二秀才。有似檐間雙燕子,一雙飛去一雙來。

兄長曾曄在落第的打擊下,一病不起,不久便病故了。曾鞏的心理素質就強大許多,他沒有被流言所中傷,而是相信自己總有一天能登榜。他並分析總結了自己落榜的主因:偏科。但其實,跟當時的考試制度有關。

北宋的科舉制度沿襲於唐制。而晚唐盛行駢文,崇尚辭藻華麗。北宋的科考也是如此,以詩賦科目成績為主,而且注重文章的對仗、押韻和華麗,卻不太重視文章內容。這些都與曾鞏擅長的科目和文風相反。曾鞏長於古文、策略文章,喜歡針對時政陳述自己的見解。在文風上,更加奔放灑脫。

然而,宋代的科舉考試是每三年開考一次,21年中應該有7次機會,但曾鞏只考了三次,且第二和第三次的考試時間相隔了15年,為甚麼呢?

主要是家境貧寒。曾鞏第二次落榜後,他不得暫時放下學業,背起養家和照顧弟妹的責任,其間六、七年時間,把精力全部放在操持家務上,終於積勞成疾,得了當時的重病:肺病。他一度臥床不起,險些沒命。

可幸,他還到一位劉姓大夫,妙手回春,把他從死亡線上拉回來。幾乎在同時,大約在1047年,閒賦家中多時的父親曾易占接到朝廷通知,似有重新起用他的意味。父親於是決定帶自己最信任的二兒子曾鞏一起上京。

但天有不測風雲,在兩父子上京途中,父親突然病了,還來不及就醫問藥,就撒手人寰了。這個突如其來的打擊令曾鞏措手無策,一度意志消沉。

可幸,他的老師歐陽修一直沒有忘記他。曾鞏在第二次科考落榜時,曾親自向歐陽修辭行。歐陽修很婉惜,很為曾鞏打抱不平,更為此寫下《送曾鞏秀才序》。文中先批評禮部選拔人才尺度過於苛刻,埋沒人才。接著讚賞曾鞏的求學態度。因為曾鞏對他說,會堅持「廣其學而堅其守」。

老師的讚揚和鼓勵堅定了曾鞏繼續學習的意志,他不但自己努力,還帶動起弟妹們一走努力。而自己回鄉之後,又積極務農,對社會底層生活有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會,這不但豐富了他的寫作,更助他日後走上仕途之後,堅守「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一心為百姓做實事。

1057年,時年38歲的曾鞏第三次應考,而這一次是領著家人們北上應試,同行的包括三個弟弟曾牟、曾布、曾阜和兩個妹夫王無咎和王幾。他們這些年這幾個人都跟著自己學習,又有老師罩著,一舉上榜的可能性極大!

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曾鞏這次真的賭對了:一家六口,齊當進士。從18歲到38歲,20年,幾經挫折、幾度艱辛的曾鞏和曾家終於熬出了頭。

這個成績不僅轟動南豐,就連偌大個朝野也驚訝於這個奇蹟。曾鞏弟弟曾布後來還一直衝到了丞相的高位。

曾鞏65歲逝世。換言之,他用了生命中近三分之一的時間,堅持參加科舉考試,最終實現了理想,這種堅定、執著和韌性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也不容易做到的。「貧寒不失其志」,可以說是對曾鞏一生的概括。

曾鞏的官職做得的確不大,但一生中,擔任過七個地方官,他的治理皆卓有建樹,百姓有口皆碑。到1082年4月,曾鞏都已63歲,才被宋神宗擢升為正四品的中書舍人,可就算這一份官職,他也沒有做過久。同年9月,因母親去世,曾鞏不得不辭去中書舍人職務,回家為母親守喪。

順便一提,在唐宋八大家中,除了歐陽修外,王安石跟曾鞏的淵源也不淺。他倆是同鄉,都是江西臨川人,而且年齡相差不大(曾鞏大2歲),關係非常好,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後來,當王安石實施變法時,在地方上任職的曾鞏,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落實變法細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