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興起與道教文化的兼容並蓄

飲馬長歌 發佈 2022-04-29T08:07:19.483740+00:00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與一些世界性宗教的排他性不同,其產生和發展就是一個在宗教形式下兼容並蓄的文化體現,與道家、儒家、墨家、佛教等眾多文化品種多元融合,是中國「會通之學」的一個典型。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與一些世界性宗教的排他性不同,其產生和發展就是一個在宗教形式下兼容並蓄的文化體現,與道家、儒家、墨家、佛教等眾多文化品種多元融合,是中國「會通之學」的一個典型。

道教的產生興起

道教是以「道」為最高信仰的中國古代特有宗教,產生於東漢中葉。東漢張陵創立的「五斗米道」和張角創立的「太平道」,是早期道教的兩個重要派別。東漢成書的《老子想爾注》始有「道教」之名。道教把老子和《道德經》加以神話,尊老子為教祖,奉若神明。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並作宗教性的解釋。其教義主張人經過一定修煉可以使精神、肉體兩者長生永存,成為神仙。

道教在東漢形成宗教實體後,經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的改造發展,道教的經典教義、修持方術、科戒儀範漸趨完備,新興道派滋生繁衍,並逐漸得到統治者的承認,演變成為成熟的正統宗教。

隋唐至北宋,道教得到統治者的尊崇,道教極為興盛,社會影響力不容小覷。這一時期道教的哲學、養生術、符咒法、科儀規章更為完善。晚唐北宋以後,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與修持內丹術為主的金丹道派開始興起,道教內部開始出現一些變革。到南宋金元時期,在華北出現了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等新道派,南方出現了金丹派南宗、天心、神霄、清微、淨明等新道派,道教發生變革。明清兩代,道教的發展陷入停滯僵化,近代時期社會動盪,道教承明清餘緒,發展陷入低谷。

道教文化的兼容並蓄

道教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吸取方仙道、黃老道以及道家、經學、墨家等宗教或學派的某些觀點和方法,從產生時起就表現出宗教「兼容並蓄」的面貌。

道教文化的主要思想淵源有七:一是中國古代的鬼神崇拜;二是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三是秦漢時期的黃老道;四是兩漢經學中的讖緯之學;五是墨家的尊天信鬼思想;六是儒家的宗教倫理;七是佛教的宗教制度和宗教理論。

道教在產生之初,把中國古代的神秘鬼神崇拜思想、神仙方術和黃老道作為理論基礎,吸取道教的宗教世界觀作為道教思想的主體部分,吸取讖緯之學中的圖記、讖語以及一些宗教語言和宗教說教的部分學說補充,再吸收墨家「天志」、「明鬼」的宗教思想和勞動、互助、兼愛、交利等代表小生產者利益的社會思想獲取底層百姓的支持,最後吸取儒家思想建立道教的宗教倫理學和佛教的宗教制度和宗教理論完善理論文化,組成「先以神仙命脈誘其修煉,次以諸佛妙用廣其神通,終於真如覺性遣其幻妄,而歸於究竟空寂之本源矣」理論體系。

綜上,道教文化的起源和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許多要素的結合,更是中國古代不同宗教和不同學派的結合體,其產生和發展就是一個在宗教形式下兼容並蓄的文化體現,從包涵的文化品種之多來說,可以把道教文化作為中國古代文化「匯通之學」的一個典型。

道教文化的結構門類

道教文化結構是多門類的,其中包括道教建築、道教美術、道教文學、道教音樂、道教醫學等。

一、道教建築。漢代稱「治」;兩晉稱「治」或「廬」、「靖」;南北朝稱「館」、「觀」;唐朝一律稱「觀」,唐末以後規模較大的也稱「宮」,個別民間主祭俗神的建築稱「廟」。道教初創時,一般都以深山茅舍或洞穴為修道場所,建築簡陋。漢晉時的「治」多屬於這一類型。南北朝以後道教興盛,各地廣設宮、觀,這一時期的道教建築多由神殿、膳堂、宿舍、園林四個部分組成,其總體布局基本上採用中國傳統的院落式建築,以木構架為主要結構,以「間」為單體構成單座建築,再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式樣的建築群。

宮、觀的建築布局,神殿處在建築群的主要軸線上,是建築群的主體,側面為膳堂、宿舍,園林多在僻靜處,四者分區明確,配置適宜,聯繫方便,給人以莊嚴肅穆。清新雅嫻之感。

此外,宮、觀建築以陰陽五行學說、道教追求的吉祥如意、長生不老、羽化成仙等思想融入到建築設計中,將壁畫、雕塑、書畫、聯額、題辭、詩文、碑刻等多種藝術與建築物綜合統一,巧妙安排,組成具有較高文化水準和多彩的藝術形象。

道教宮觀建築以唐代最盛,據《唐六典·祠部》統計全國達1687處。明中葉以後趨於衰微。現存著名的道觀有河南鹿邑太清宮、陝西周至樓觀台、江西龍虎山上清宮、江蘇茅山元符宮、蘇州玄妙觀、南京朝天宮、餘姚洞霄宮、北京白雲觀、成都青羊宮、山西永樂宮、戶縣重陽宮、武漢長春觀等。

二、道教美術。道教美術是與道教建築同步發展起來的,主要有道教塑像、神仙畫像、宮觀壁畫、文人道畫等。初期曾受佛教藝術的一定影響,但其形象是中國人的面貌,其創造思想主要表現道家哲學與道教教義,其技法也是中國古銅器、漢畫像磚以及古代人物畫技法的直接繼承。具體說就是堅持「畫以立意」的宗旨,「以神寫形」和「以形寫神」的方法,運用「出水」、「當風」等多種藝術手段,表現道教對神像的種種要求。

現存著名的道教石刻造像有福建泉州清源山5.1米高的老君巨型石刻像、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宋代彩塑、山西太原元代的龍門石窟。神仙畫像中的珍品有蘇州玄妙觀絹畫摹本太上玄元皇帝石刻像。壁畫則以現存的泰安岱廟天貺殿的巨幅壁畫《泰山神啟蹕迴鑾圖》、山西永樂宮道教壁畫為中國美術史上的傑作。

三、道教文學。道教的文學作品體裁多樣,有詩詞歌賦、散文傳記、戲劇小說等形式,有見於《道藏》,也有散見於藏外。有道士的作品,也有文人的作品。內容有以下幾類:詩歌、駢文多用來歌頌神靈和宣傳方術,少數也有用散文形式的;評論、散文多用於闡述教義;記敘散文多為神仙傳記;戲曲小說多為神話傳奇和故事,如《封神演義》、《西遊記》和《七真傳》都是明清兩代流行的長篇文學作品。

道教文學創造了一種特有的詩體「步虛詞」。其詞體多為五言、四句、八句、十二句不等,詞章華美,極盡「縹緲輕舉之美」。當然,道教文學雖以宗教生活為題材,但其中許多作品寄託著作者的憂國憂民思想,以及對當時某些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具有一定的學術思想價值。

四、道教音樂。道教音樂是指在「齋醮」等場所進行的獨唱、齊唱和散板式聯唱以及鼓樂、吹打樂、合奏等多種形式的「演出」,道士是演出者,信徒是聽眾。樂器就是道士的「法器」,以鍾、磐、鼓等打擊樂器為主,後增添吹管、彈拔樂器和拉弦樂器。

樂器形式常用於法式的開頭、結尾、唱曲的過門以及列隊變換。而聲樂部分則是道教音樂的主要部分,其體裁有頌、贊、步虛等格式,實際上都是一首首的歌,結構短小的為上下句式或起承轉合的四句式,大型的曲調常有多段,甚至十餘段用於不同場合的詞。

五、道教醫學。道教把內外丹理論與中國傳統醫學理論結合,把調息、按摩、導引、行氣等養生術納入醫療技術領域。並把煉丹術作為製藥手段,其中的精華部分對中國傳統醫學有很大貢獻。

道教的外丹術為醫藥學積累了知識,加深了對鉛丹(Pb3O4)、石灰(CaO)、丹砂(HgS)等礦物的產地、特性和用途的了解。並對鈉硝石(NaNO3)與盲硝(Na2SO4·10H2O)等形態類似的礦物,有了簡易的鑑別方法。煉丹方法與傳統中醫實踐相結合,推動了古代製藥技術的發展,採用煉丹方法通過化學變化製作的膏藥出現,以後遂成為了中醫外科的主藥,現在廣泛使用的紅升丹、白降丹等丹藥,皆由道教醫家所傳秘法衍化而來。

道教的內丹理論強調通過對人體的「氣、氣化、氣血、經絡」等變化規律的探索,豐富了中國傳統醫學理論和醫療手段,其中返本還元、調整陰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的內修攝養之術為中醫學所吸取。

結語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其中關於自然和人生的論述,存在一些合理因素,特別是道教文化淵源上具有兼收並蓄的特點,與道家、儒家、墨家、佛教等眾多文化品種多元融合,將宗教意識滲透到各個文化構成之中,產生了道教建築、道教美術、道教文學、道教音樂、道教醫學等豐富的文化結構。如果不了解中國道教,那麼我們很難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

參考資料:

1. 朱越利,道教總論[M]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

2. 李養正,道教與中國社會[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89年.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感謝圖片製作者的辛勤付出,若有侵權,請聯繫長歌君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