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一次等三年的瀨戶內藝術節,這次只能錯過嗎?

nyttravel新視線 發佈 2022-04-29T17:33:33.472725+00:00

2022年4月14日,三年一屆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節拉開了帷幕。瀨戶內藝術節是一場結合現代美術、在地文化、自然風景的大型藝術展覽,也是通過藝術激活地域的最佳範本。

2022年4月14日,三年一屆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節(Setouchi Triennale)拉開了帷幕。瀨戶內藝術節是一場結合現代美術、在地文化、自然風景的大型藝術展覽,也是通過藝術激活地域的最佳範本。和其他在展館中舉辦的藝術節不同,瀨戶內藝術節的舞台是海上的12座島嶼,旅行於未經過度商業開發的島嶼和鄉村,你會遇見頂級建築師設計的美術館,或者散落自然間的來自世界各地藝術家的裝置作品。瀨戶內藝術節為什麼受歡迎?其背後有哪些值得借鑑的經驗?今年最值得期待的展覽館和藝術品有哪些?我們對話了曾經在瀨戶內藝術節「小蝦隊」以及豐島觀光協會工作的中國學生,一同走進瀨戶內藝術節,了解這個日本最大的國際藝術盛事。

——編者按

2022年4月14日,日本最大藝術盛事之一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節(Setouchi Triennale)闊別三年,重磅回歸。本屆藝術節依舊將分為春(4月14日~5月18日)、夏(8月5日~9月4日)、秋(9月29日~11月6日)三個會期日程展開。

這場始於2010年的藝術盛會,橫跨香川縣、岡山縣,以瀨戶內海的12個島嶼和2個港口為舞台,引導遊客通過探尋藝術足跡巡遊各島,在感受瀨戶內的自然景觀的同時體驗島上生活和文化。

直島上這個孤獨面對大海的黃南瓜是草間彌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去年被颱風颳走,雖然及時打撈修復,但今年未展出。

2019年,《紐約時報》發布的當年最值得去的52個地方中,瀨戶內海諸島排名第七。那年也正是第四屆瀨戶內國際藝術節舉辦的時期。藝術節像一首詩意的歌曲,將每件作品化成的音符串聯成曲調。在傳唱與輕哼中,讓瀨戶內海的名字走向了世界。但這座藝術的朝聖地並非一開始就如現在這般備受矚目,而是在發展與探索中完成了幾次轉身。

👀藝術節里的日本社會

🌊

海洋復興與地域振興

瀨戶內海自古以來就是交通大動脈。

瀨戶內海位於日本本州、四國和九州三島之間,連通沿岸關西地區及九州之間的運輸,也承擔著日本與周邊國家溝通往來的重任。從繩文時代到7世紀上半葉,日本列島的交通體系是以瀨戶內海的航線為中心組成的。到了江戶時代,船舶交通越來越頻繁,瀨戶內海的航運也進入了黃金時代。轉折發生在明治時代,隨著蒸汽船和機帆船的出現以及山陽鐵道的發展,瀨戶內海的港口逐漸衰落。

上圖:瀨戶內海區域是日本最大的內海,散布著3000多座島嶼,景色優美。

下圖:連接本州和四國的瀨戶大橋。

二戰後,隨著勞動形態的變化,瀨戶內地區成了工業所在地。直島和犬島的植被因亞硫酸的侵蝕遭受嚴重損害;豐島因為工業垃圾的非法傾倒成為「垃圾島」;大島則因曾作為麻風病隔離所受到「污名化」……加之都市化浪潮,年輕人大量外移,曾經繁華熱鬧的海島漸漸只成了只有老年人固守的寂寞村莊。

但這不僅僅是瀨戶內海的困境。

長期以來,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人口以及社會資源和活動過度集中於東京都及其周邊縣。1955到1970年期間,每年有30~40萬人從地方湧入關東地區。儘管後期隨著幾個重要的經濟衰退節點人口流入速度有所放緩,但湧入東京都會區的現象仍在繼續,「東京一極集中」儼然已經成為日本社會問題之一。於是相對應的,為了扭轉人口集中在東京的現象,阻止地方人口的下降,近年來「地域振興」、「地方創生」等成為日本社會的熱詞。

2019年瀨戶內海藝術節作品,宇野港碼頭用家庭廢棄品和島上垃圾搭成的黑色鯛魚雕塑。

「地域振興」指的是一個地區為(重新)提高其經濟實力和人民的積極性,或為保持或(重新)增加其人口而開展的各種活動。而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的出現與成功,像是提供了一條出路,文化藝術是錦囊,復活振興是結果。

過往交通的便利除了帶來經濟的發展,也帶來了多種文化與生活方式。它們隨船隻停泊在此,又在時間的流逝中與各島文化融合形成獨特的風俗。2010年,瀨戶內海島嶼群化身舞台,充分將這些文化風俗、生活歷史與藝術設計相結合,第一屆瀨戶內國際藝術節順利舉辦並引起轟動。為期三個月的藝術節最終吸引了92萬人次,遠遠超過了預想的30萬人次。2019年更是創造了180億日元的全部經濟效益,參觀者人數達到創紀錄的117.8萬人。

「海の復権(海洋復興)」是瀨戶內藝術節的內核,正如主辦方所說「我們希望通過舉辦瀨戶內國際藝術節,使瀨戶內海諸島重新恢復昔日美麗的自然與人類交相輝映的盛況,讓瀨戶內海成為全球所有地區的「希望之海」」

2010年第一屆瀨戶內海藝術節海報。

「海の復権(海洋復興)」是瀨戶內藝術節的內核,正如主辦方所說「我們希望通過舉辦瀨戶內國際藝術節,使瀨戶內海諸島重新恢復昔日美麗的自然與人類交相輝映的盛況,讓瀨戶內海成為全球所有地區的「希望之海」」

🙋🏻

人的交流

回看過去每屆與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相關的線索,都不難發現「人」始終都是一把重要的鑰匙,打開一個個全新的世界。從「人」所創造的生活與歷史出發,由「人」通過作品將其串聯,再讓視線回歸到「人」本身。

在聚光燈照亮的世界各國藝術家間的交流之外,志願者團體「小蝦隊」(KOEBI-TAI)也備受關注。

藝術節期間,來自世界各國的不同年齡的志願者聚集於瀨戶內地區,組成「小蝦隊」,在各島參與作品製作、藝術節宣傳、展期運營等各種志願者活動。

志願者團隊Kobei-tai的logo。

不限年齡,不限時長,有些志願者從籌備期就會在島上,與住與當地人合作完成作品;也可以只去一天體驗活動。這樣自由靈活的制度使得很多對該藝術節感興趣的人們積極參與其中。藝術設計不再曲高和寡,藝術家會同大家介紹自己的創作理念,而志願者也會因自己的參與對作品以及地域產生更濃厚的理解與感情。

參與過2019年瀨戶內藝術節志願項目的Neko報著對藝術節幕後的好奇來到這片藍色海域,最終給她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卻不是具體的作品,而是「與人的交流」。「小蝦隊的成員來自各個國家,大家都很溫柔。除了小蝦隊,當地居民也積極加入到了志願者的行列里,可以感覺到他們發自內心對腳下這片土地的熱愛」。

上圖:小蝦隊的隊員和當地老人在一起。

下圖:小蝦隊的成員正在進行志願服務工作。

藝術節發起人北川富朗曾說「我在思考21世紀的藝術,也許它是一種凝聚著當地人們的個性、土地的歷史,挖掘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中所蘊含的力量,最終促進彼此的交流」。從「觀看」到「參與」,不僅是視角的轉換,更是與土壤與藝術建立羈絆的重要方式。

😁

閃耀的笑容

藝術雖不總是能解決社會問題,但的確常為我們梳理出些許思路。

面對因高齡少子化的困境,負責每屆主視覺的日本設計師原研哉今年決心換個角度展現。以往提到老年人,隨之而來的都是夕陽遲暮,活力不足等詞。但在實地調研時,海島上迎接他的老人臉上的微笑給原研哉留下了深刻印象。「希望有一天可以讓他們成為主角」,抱著這樣的想法,原研哉聯手著名攝影師上田義彥拍攝了2022年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的三組主視覺海報。

以島上長者為主角的海報。

鏡頭下三位生活在男木島的老爺爺老奶奶作為絕對主角,在瀨戶內海和天空的背景下露出生動表情,擺著瀟灑的姿勢。日常的服飾是他們最本真的樣子,而彩色的墨鏡則是摩登的點綴,「戴上太陽鏡有助於他們放鬆,變得更加開朗」。墨鏡是藝術的隱喻,搖滾的、迷人的、閃亮的,一些在刻板印象中與老人相去甚遠的想像都隨之而來。

海報中,他們閃耀著生命的光彩,是瀨戶內海「活力」的展示,亦是日本這個老齡化國家遞給世界的一張名片。

😷

後疫情時代的藝術節

本屆藝術節還有一個特殊之處在於,其所處的特殊時期。

Ryu是岡山大學的學生,休息日也會在NPO豐島觀光協會打工,負責一些面向遊客的案內以及電動自行車的租借。藝術節來臨後,他的工作繁忙了不少,除了日常事務,還會和工作人員一起支援藝術節。從他的體感來看,今年春會期開始後,遊客數達到了平日的數倍。因為島上交通不是那麼方便,只有一台計程車,和一小時一班的觀光巴士。所以大多數人會選擇租借電動自行車出行。往常平日也就幾台的需求量,但在藝術節期間,來Ryu這邊借車的日需求量有時會超過50台。

觀光時可以選擇島上的電動自行車。©digjapan

但面對如此盛況,他的前輩還是告訴他比起往屆今年人少了許多。因為疫情的關係,海外的旅客無法進來。經過十餘年的發展與沉澱,瀨戶內國際藝術節在全球範圍內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2010年第一屆藝術節舉辦時,外國遊客數僅占總人數的1.1%,到2016年,這個數字大幅度增長至了13.4%。但這兩年來新冠疫情的肆虐讓原本來往自由的全球活動變得艱難,包括中國遊客在內的不少外國遊客或許都出行受阻無法前往日本。

藝術家的腳步也受到了阻礙。因為新冠疫情的關係,許多海外藝術家無法順利去往日本,只能通過活用ICT(信息通信技術),遠程指導日本藝術家等方式在協助下完成作品。不過這或許也可能成為推動在線交流的契機,未來使更多作品在偏遠地區也能被展出。

🗺旅行者的藝術天堂

瀨戶內國際藝術節之所以如此受歡迎,當然與優秀的作品分不開關係。本屆藝術節預計有來自33個國家和地區的184組藝術家攜214件藝術作品參展,往屆一些必看作品今年如約而至。

從因為草間彌生的兩隻大南瓜而廣為人知的直島出發,再前往大型美術館坐鎮的豐島,以及只有60位島民的犬島,藝術是穿起旅程的線索。

瀨戶內海地圖,一般的行程是兩日一大島、半天到一天一小島。

📍

直島

地中美術館&李禹煥美術館

直島一直藝術節的熱門打卡地。這或許與安藤忠雄的幾個重要作品有關。

2004年,一個「思考自然與人類關係」的場所於此誕生了。這便是著名建築師安藤忠雄的又一力作——地中美術館。為了不破壞瀨戶內的美景,該建築主體構造大部分都設於地下,像從這片土壤長出的藝術胚芽。

「清水混凝土詩人」安藤忠雄依舊運用了他所善用的混凝土、鐵、木、玻璃等材料,平衡「非紀念碑性」和「建築性」兩種相反的概念,用有生命的建築記錄更多生命的片刻。地中美術館也與光為友。自然光線照進建築內,不同時刻漫步經過不同位置。這種自由的遊走讓無形的時間得以被看見。在這樣的氛圍中,印象派代表畫家克勞德·莫奈的《睡蓮》系列;瓦爾特· 德·瑪利亞利安置的黑色球體和貼金木雕;詹姆斯·特瑞爾《Dhātu》等作品顯得更加迷人。

上圖:地中美術館。

下圖:地中美術館中瓦爾特· 德·瑪利亞的作品Time/Timeless/No Time , 2004。

而在地中美術館後面,還有安藤忠雄和目前活躍在歐洲,享有國際盛名的藝術家李禹煥的合作作品——李禹煥美術館。這是一個更融合藝術家風格的建築。在大海和山脈圍繞的山谷之中,半地下結構的空間裡展出了李禹煥的代表繪畫和雕塑作品。這些作品都很注重空間融合的留白,儘量避免製作感去尋求一種自然的呼吸節奏。於是相對應的,安藤忠雄也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幾何設計的搭配來與李禹煥的作品形成一種呼應。

除了上述兩間美術館,「家計劃」、Benesse House Museum也能看到安藤建築美學就地生長的模樣。

上圖、下圖:李禹煥美術館。

📍

The Naoshima Plan 「水」

& 犬島精煉所美術館

另一個注重自然與建築結合的日本建築師是三分一博志。經過約2年半對直島本村氣候和地形的研究,自然界的風、水、光等「移動素材」成了他的靈感來源。

本村被山包圍,風由南到北沿著山谷吹過整個地區,也從一個房屋到另一個房屋完成一場場「風的接力」。水亦是如此,地下水脈遍布本村,地下水輸送到社區的各家各戶中,堪稱「水的接力」。這些傳遞在世世代代間勾勒出直島本身的潛力。

於是在The Naoshima Plan 「水」中,三分一探討了單個建築、城市街區和水路之間的關係,通過對一棟有著200年歷史的舊房屋進行改造,擺放充滿來自地下水脈井水的水槽,打造一個具有直島特色的思想空間。

The Naoshima Plan「水」。

而順著三分一的建築哲學來到犬島,我們也會被犬島精煉所美術館所吸引。犬島精煉所記錄了日本近代化進程的一部分,曾經繁華的工業煉銅之地變成了廢墟。時代繼續滾滾向前,犬島也不該被落下。三分一充分了解了此地的歷史,在「用其所有,創其所無」的概念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煙囪和銅渣磚、太陽能和地熱等自然能源進行創作。而內在柳幸典所製作藝術裝置則聚焦在日本近代化敲響警鐘的小說家三島由紀夫這一主題,牽引出看客在踏進這個近代化產業遺產之後的感悟與反思。

上圖:犬島景色。

下圖:犬島精煉所美術館。

除了安藤和三分一,還有許多當代知名藝術家建築家在瀨戶內藝術家留下極具代表性的作品。例如曾登上藝術節海報的草間彌生的紅南瓜,很多人乘船到達宮浦港上島後第一眼見到的就是它。當然,作為一場全球性的藝術對談,海外藝術家也創作了不少不可錯過的重頭戲。

草間彌生的紅南瓜裝置。

📍

心臟音博物館

心跳是存在的證明。法國藝術家Christian Boltanski一直致力於用各種藝術表現方式將「生死」這個永恆命題可視化。2008年,他開始收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人的心跳聲,並將它們永久保存在心臟音博物館。

走進豐島海邊的密林,穿過黑暗的長廊便可到達心音聆聽室。這裡記載著7萬多個鮮活生命的證據。通過他們留下的編號、國籍、寄語等基本信息你甚至可以在腦海種描摹出更具體的「陌生人」。同時,這裡也有錄音室,到訪的遊客也可以留下自己的心跳。

心臟音博物館。

📍

不存在的存在

阿根廷藝術家Leandro Erlich在女木島打造了一個神秘的體驗性作品。翻新的舊居中除了圖書室和餐廳,還有兩個藝術裝置。《Invisible》呈現了一種無形的存在。中央用白色石頭鋪成的院子裡 ,即使沒有人在那行走,也會出現腳步聲和腳印。入口處左邊的房間裡則是 《Double Tea》。兩間相同的日式房間彼此相連,由一面鏡子連接,其中一個是真正的鏡子,另一個只有框架。在這個依靠視覺幻覺的而形成的互動作品中,參觀者走入其中會有進入另一面鏡子的錯覺。

不存在的存在。左圖©tokyo.taipei

🖊

2022新看點

Valley Gallery、時間迴廊

雖然有一些代表性作品本次卻遺憾缺席——瀨戶內海最具標誌性的戶外藝術品黃色南瓜去年被強颱風吹落進大海,雖及時打撈修復,但目前並沒有再展的計劃,但老朋友之外,本屆也推出了不少新看點。

安藤忠雄繼續發力,在直島倍樂生之家(Benesse House)開館三十年之際打造了兩個全新的藝術空間——「Valley Gallery」與「杉本博司藝廊:時間迴廊」(Hiroshi Sugimoto Gallery: Time Corridors)。

杉本博司的時間迴廊被認為是杉本博司在直島(他創作活動的起點)和Enorua Observatory(他的最終作品)之間的關聯。展覽空間全面展示了他的攝影、設計和雕塑作品。

前者是安藤在這座島嶼設計的第九座建築體。這個座落在山谷的半戶外空間靈感來源於神社,光從屋頂的縫隙照進室內如「水晶般有力」。畫廊里的藝術作品也不容錯過。草間彌生的代表作《水仙的庭院》(Narcissus Garden)於此再現。1966年該作品在第33屆威尼斯雙年展上以游擊的方式展出,自此草間名聲大振。小澤剛的《廢渣佛陀88》使用豐島產業棄物的礦渣為原料,以88處祭祀的佛像形態呈現。

上圖:草間彌生的《水仙庭院》©Yayoi Kusama Photo: Masatomo MORIYAMA

下圖:小澤剛的《廢渣佛陀88》。

當代著名藝術家杉本博司從未停止對時間問題的探索與追求。此次的時間迴廊展出了他的攝影、雕塑等多種作品,並將這些作品的展示空間延申到了室外,鼓勵遊客在走動中體味建築空間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玻璃茶室《聞鳥庵》歷經8年打造也在海天之間驚艷亮相。漫步其間,仿佛能在自然變化中觸摸到時空輪轉的力量,更進一步地去思考歷史與生活。

除此之外,本屆藝術節推出了小豆島的《巨人像》、《La dance》;沙彌島的《通往月亮的道路》;男木島的《在瀨戶獨舞》等多個全新作品。

上圖:沙彌島《通往月亮的道路》。

下圖:男木島《在瀨戶獨舞》。

🚌玩轉跳島的實用攻略

強烈推薦官方推出的APP「Setouchi Triennale 2022(App store可下載)。官方APP除了搭載有乘船乘車換乘的檢索機能,還提供各個藝術品位置導航,作品信息介紹以及島上緊急信息播報等服務。

APP:Setouchi Triennale 2022

✈️行

🌟從你的城市乘坐飛機、JR、大巴等交通工具到達高松市。

🌟高松港是此行最關鍵的港口。遊覽大概可分為東部島與西部島,前者可以從高松港、宇野港出發;去西部的港口也可以從高松站搭乘電車過去。

🌟高松港每天有往返輪渡去到各島,分為快船和慢船,可以在案內所拿一張時刻表。

🌟自駕旅客需注意,目前小豆島之外所有島嶼都不允許私家車上島。

🌟各島交通情況有差異。比如直島環島巴士方便,可買一日券。但有的島巴士班次較少,會耗費不少等待時間。所以在島上租借電動自行車是不錯的選擇,省時省力。

畫著草間彌生赤南瓜的直島環島巴士。

🏠住

🌟高松站附近酒店較多,出行也方便,所以不乏選擇藝術之旅期間都住在此的遊客。但需注意每天往返可能會耽誤不少遊覽時間,且最後一班輪渡時間很早需提前留出餘裕。

🌟可以抽出一兩晚選擇島上民宿,更沉浸體驗當地的風情。但藝術節期間人氣很旺需提前預定。

瀨戶內海諸島的特色民宿。

上圖:安藤忠雄在松山打造的瀨戶內海青凪酒店項目。

下圖:安部良將設計的mamma guest house,由曾經的育兒設施「神愛館」改建而來。

🔥玩

🌟購買「限定護照」即作品鑑賞通票。個別需額外單獨收費的美術館用通票也可享受折扣。Passport上還能蓋章收集回憶~

🌟不同會期開放的場館不同,需提前確認作品參觀時間。

🌟各島都有自己的特色亮點。例如男木島因貓咪出名,是愛貓人士的福音。小豆島自然風光迷人,是《魔女宅急便》和《為了N》的取景地,可以在藝術巡遊之外來一場聖地巡禮。時間安排來說小島半天到1天,大島(如小豆島)2天最好。

又名「貓島」的男木島。

🌟夏季注意防曬。暴走免不了,但在美景中會忘了疲憊,所以準備好一雙舒適的鞋和放鬆的心,趕緊出發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