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愛凌這類的樂觀小孩,到底是怎麼養成的

自在的樂天派小豬豬 發佈 2022-05-04T22:46:59.465711+00:00

今天繼續陪大家一起來賞析好書《教出樂觀的孩子》,這是本書賞析系列的第5篇,讓我們立刻開始吧!今天分享的是全書第5章的內容:樂觀小孩的養成規則,上篇文章我們探討了書籍的第3章:父母教養的誤區,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翻閱之前的文章,以保證閱讀的連貫性。

今天繼續陪大家一起來賞析好書《教出樂觀的孩子》,這是本書賞析系列的第5篇,讓我們立刻開始吧!

今天分享的是全書第5章的內容:樂觀小孩的養成規則,上篇文章我們探討了書籍的第3章:父母教養的誤區,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翻閱之前的文章,以保證閱讀的連貫性。

開篇作者講述了關於批評對悲觀塑造的影響,文中寫道:「當你批評孩子或當著孩子的面批評自己時,必須十分謹慎,因為你在塑造孩子自責的解釋風格。有兩項規則你需要注意:第一項規則就是準確;第二項規則是應以樂觀的解釋風格來批評孩子。」

「悲觀是一種來自現實的理論,孩子從父母、教師以及大眾傳播者那裡學到它,然後再傳遞給其他兒童。我們必須打破這種惡性循環。」由此可見,不僅僅是謹慎地去批評孩子,自我批評時也要注意是準確的批判而不是過分的自責,並且用樂觀的角度來詮釋甚至是自嘲。樂觀的解釋風格治癒一生,悲觀的解釋風格可能不需要一生去治癒,但至少會很大程度上讓你陷入一種負循環。悲觀不完全來自於外在的客觀,比如失業、失戀、負債纍纍或身患絕症,有些人即使身處絕境,依然笑對人生,你怎樣看待你的經歷,你的經歷就會成為什麼。

「如果你的孩子學會悲觀,他會面臨學業成績差的風險,罹患抑鬱症與焦慮症的風險,他的身體狀況也可能較差。更糟的是,孩子的悲觀可能成為他終身衡量挫折及失敗的標準。好消息是:他可以在你的協助之下習得樂觀。

前面幾篇文章中我們提到過:解釋風格是樂觀養成的基礎,從過去20年的研究中,調查者已經了解到樂觀的基本原則,樂觀的基礎在於我們對原因的看法。我們都有對原因的習慣性看法,作者稱此為「解釋風格」。作者認為解釋風格從兒時開始發展,如果未經干預,就會保持一輩子。當孩子解釋為何某一件事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有三個重要維度:永久性、普遍性與個人化。

一、永久性:偶爾vs.總是

「當壞事發生時最容易患抑鬱症的孩子認為:壞事件發生在他身上的原因是會永久存在的。既然永久存在,壞事就會不停地發生。相反,從挫折中爬起和抗拒抑鬱的孩子則相信導致壞事發生的原因只是暫時的。悲觀的孩子認為壞事是來自自身個性上的缺點,樂觀的孩子則認為壞事是心情及其他短暫、可改變的狀態。

甚至當好事發生時樂觀與悲觀的孩子,對好事的發生也會有不同的反應。相信好事發生的原因是永久的孩子會更樂觀,樂觀的孩子以永久性原因的方式來解釋好事,他們將原因歸為自身具有的特性與能力,比如努力工作或討人喜歡。悲觀者則將好事歸因於過渡性原因,「我那時心情好」或「我這次努力練習」。」

這是件多麼悲哀的事情!當一個孩子養成了悲觀的解釋風格後,哪怕有成功或幸運發生在他身上時,他也會認為這只是暫時的幸運,只是今天、有時候會發生的。這種心態會導致他們吸引更多的負能量,壓抑了原本可以爆發的潛力,真的是太令人遺憾了!中國社會向來鼓勵謙虛謹慎,所以傳統教育中往往會在孩子取得成功後,第一時間告訴孩子,不能驕傲,要再接再厲。

這讓我想起了谷愛凌的外婆,小時候小愛凌做什麼外婆都總是鼓勵她你很棒,你很優秀,有一次愛凌在學校的一個小比賽中只是取得了第五名的成績,外婆還是非常激動的對愛凌說:「你太棒啦,我們的愛凌總是這麼優秀,永遠都是這麼厲害!注意,外婆這裡運用到了幾個詞「總是、永遠」,這符合上文說的樂觀孩子的相信好事發生的永久性的解釋風格,是很好的激勵做法。

二、普遍性:特殊vs.一般

如果你相信原因是永久性的,你會預測它對時間的影響。如果你相信原因是普遍性的,你會預測它對你一生中的其他事情帶來影響。」書中講述了一個「落選白宮」的例子可以生動地解釋二者的不同。

傑里米與瑪莉莎同為七年級學生,他們的學校被白宮選中,可以選送兩個學生與副總統對話,討論兒童協助保護自然資源的舉措。校長決定通過舉辦論文競賽的方式競選,傑里米畫了一張海報,上面有很多事情是其他同齡人也可以幫忙做到的,瑪莉莎則對其他年級的學生做了一項調查,記錄他們對拯救地球做過的事。他們到圖書館去閱讀有關自然資源的資料並為此花去了數星期的精力。七年級的老師選出四篇論文,然後再由校長選出兩名代表。當傑里米與瑪莉莎得知他們的論文入選時,他們都十分興奮。那天放學前,校長在廣播中宣布最終選中的兩篇論文。傑里米與瑪莉莎都沒有被選中,兩個人都十分失望,但是傑里米與瑪莉莎有很不同的反應。

傑里米的反應:「我是個失敗者!我如此努力寫這篇論文,結果還是輸了。我的寫作能力真是很差,就好像我所做的其他事一樣,從來就沒有一件事順利,我還不如放棄算了,反正不管我怎樣努力,到頭來總是做不好,還是就做我自己吧!我知道每個人都認為我很笨,我還異想天開地認為自己有機會去白宮,我的朋友一定在背後笑我。」放學回家後,傑里米躲進自己的臥室,拒絕與他的父母交談。晚飯時,在媽媽的一再堅持下他才吃飯。他挑剔食物,滿臉不高興的樣子,晚飯後,爸爸要帶他去打球,朋友來找他去騎腳踏車,他都不去。傑里米退縮的表現持續了好幾天,他對學校、家庭和朋友都不感興趣。沒有任何事能給他帶來歡樂,他抑鬱的心情也無法紓解。在傑里米的反應中,我們明顯可以看到他對失敗的普遍性看法。相反,瑪莉莎則將她的失敗歸結為特定的原因。

瑪莉莎的反應:「我搞砸了!我想我到底不是個好的寫作者,我盡所能去做了,但是貝利老師還是認為貝西與喬旭的作品比我的好。」瑪莉莎放學回家後就哭了,她告訴媽媽她是多麼的失望,並且說她再也不要如此努力了。媽媽花了一個小時的時間來安慰瑪莉莎,到了吃飯的時候,瑪莉莎已經可以和爸爸議論這件事而不再哭了。瑪莉莎比平日吃得少,但是父母提議出去吃冰激凌時,她顯得很有興致。雖然整個晚上,她還是很不高興,但是瑪莉莎打電話給她的朋友,兩個人談到論文比賽以及周末一起逛街的事。每當瑪莉莎想到論文比賽的事時,她就覺得不快樂,但是她對生活里的其他事並沒有退縮。她仍然喜歡吃冰淇淋以及與她的朋友聊天、逛街,並計劃著周末要做的事。

這個鮮活的故事裡,可以看出面對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孩子因為解釋風格不同,呈現出的不同表現狀態,很有意思。傑里米因為將失敗定義為普遍性的,所以開始自暴自棄,美食、運動和朋友這些美好的事物都無法引起他的興趣了。而瑪莉莎因為將失敗的原因歸結為特定性,自己盡力了,是老師認為別的同學比我的作品好,這裡有兩個點符合特定性的特徵,一個是「貝利老師認為」,而不是所有的老師,第二個是到底不是個好的寫作者,而不是所有的事情。所以當她傾訴完之後,父母也接納了她的情緒,她可以很快在表達完情緒後,在父母的提議下,將注意力轉移至別的有趣的事情上,生活里仍然有別的事讓她感興趣,她對未來仍心懷美好。

三、個人化:內部歸因vs.外部歸因

"個人化,即決定是誰的錯。當壞事發生時,孩子可能會怪罪自己,也可能怪罪其他人或是環境,自尊是受你責怪的那個人管轄的。總的來說,怪罪其他人的孩子會更少地覺得愧疚和羞恥,並且更喜歡自己。"

作者認為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教導孩子將不好的事情皆做外部歸因,以下兩個行動目標,對孩子會有幫助。第一個目標是:當孩子做錯事,不要輕易就算了。第二個目標是:不要總是埋怨自己。當錯在他們時,他們必須負起責任並且盡力修正其行為;當問題與他們無關時,他們仍然會覺得自己有價值。

文章的最後介紹了改進孩子的解釋風格和批評孩子的正確方法。作者認為改進孩子的解釋風格,第一個目標就是要確定他負起了實際的責任;第二個目標是讓孩子責怪行為本身而非普遍性自責。永久性及普遍性的自責被稱為「普遍性自責」,通常,「普遍性自責」者認為問題是自己個性中無法改變的缺點。因其永久性及普遍性,「普遍性自責」不僅損傷自尊,而且造成長期(及普遍的消極與無望。相反,暫時且特定的自責被稱為「行為性自責」。孩子責怪某一特定行為而非指控自身個性,由於行為性自責指出可改變的原因,激勵孩子更努力地改變行為,所以可以防止問題的發生或是能夠幫助克服挫折。

最後重點說下關於批評孩子的正確方法,本文開篇說了,要謹慎地批評孩子與自我批評,那是因為孩子聽父母、老師如何批評他們,同時也學習了批評的方式並形成自己自責的解釋風格。作者認為如果今天你批評孩子懶惰,而不是不夠努力,那麼孩子不會相信他是懶惰的,同時也相信他的失敗是來自永久的及不可改變的因素。當孩子仔細聆聽父母如何解釋他們自身的不幸遭遇時,他們會以此作為模式。如果你是個悲觀者,你的孩子會直接從你身上習得悲觀。當父母不自覺地用永久性及普遍性的信息批評時,孩子就開始獲取了自己的悲觀模式。當父母責怪可變化的與特定的問題起因時,孩子就開始習得樂觀。任何時候當你發現孩子有錯時,如果事實允許,那麼著重於特定及暫時性的個人原因,避免責怪孩子的個性或能力。

作者講述了關於如何批評一個胡鬧的孩子的故事。10歲的依蓮娜與父母及3歲的弟弟丹尼住在一起。一天下午,媽媽帶著他們去動物園,從上車開始,依蓮娜就不停地與弟弟搗蛋。她告訴丹尼,爸爸是她一個人的,丹尼真正的爸爸是只猩猩,動物園的獅子會咬掉他的頭,她還告訴他動物園的旁邊就是監獄,如果他做錯任何事,就會一輩子把他關在監獄裡。依蓮娜很少這樣搗蛋,媽媽心裡很不高興。她說道:「依蓮娜,不准再捉弄弟弟了。你一向都是個好姐姐。你教丹尼玩遊戲,與他分享玩具,可是今天你對他一點都不友好。動物園對年齡小的孩子可能是個可怕的地方,你這樣嚇他對他一點也沒好處,你知道我是不喜歡這種行為的。我要你向弟弟道歉,如果你今天再捉弄他,晚飯後就不准到外面去玩,知道了沒有?」

作者分析道媽媽指出特定與暫時的行為問題(「今天……捉弄」),同時指出這種行為不是依蓮娜一向就有的(「很好的姐姐」),媽媽用實際的例子(「你教丹尼玩遊戲」、「你與他分享玩具」)來指出問題並非普遍性,使依蘭娜仍以己為傲。媽媽告訴依蓮娜她必須做得特定的事(「向弟弟道歉」),以及如果再繼續捉弄會有何等後果(「晚飯後,不准到外面去玩」)。對這些後果,媽媽也不是隨便說說的,這類批評才是最理想的。依蓮娜從這裡了解到的信息是:媽媽覺得我通常是個好姐姐,可是她覺得今天我對丹尼很不好,我可以向弟弟道歉,那麼媽媽和丹尼都會比較高興。媽媽的批評顯然是內部的,但卻是特定的但可改變的。她指引依蓮娜邁向正確的行為,而沒有指責她的個性。

【總結】:孩子最初的樂觀或悲觀風格在兒童時期逐漸形成,不僅從現實世界中得到,也從聆聽父母如何批評他和批評自己中得到。如果他的解釋風格逐漸變成悲觀式,他就容易抑鬱及很難取得成功。抑鬱並非不可避免,父母及教師可以盡極大地努力來預防它。5分鐘解密,樂觀小孩到底是怎麼養成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