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兒自解論語~讀南懷瑾《論語別裁》八佾篇3.1-3.5

海言博語 發佈 2022-05-07T12:47:57.016947+00:00

八佾是天子祭祀前的樂舞,八人一排共八排。這一篇是講文化精神,在禮不在舞。3·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第三篇:八佾篇】

八佾(YI)是天子祭祀前的樂舞,八人一排共八排。這一篇是講文化精神,在禮不在舞。

  3·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是天子的祭祀禮儀中的一環,而對於季氏大庭廣眾之下都可以做出來,還有什麼不敢為的呢?把他人不看在眼裡,行為有越距,思想上早就是動搖的了。關係里的自由是有限度的,絕對沒有任何界限的自由。有限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從這個點上說,其實孔子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因著看到本質也就很好地對未來的事情做了很好的預測。因著這個預測是依據著過去和現在的事實做為基礎的,為脫離實際情況也就修改反應出了客觀現實。

有時候,我們看到孩子的不良行為會傷心,難過,生氣。如果再耐心一點就會發現孩子做這件事情背後的動機和我們所想的不一樣,甚至少數時候會大相逕庭。

因著我們善於發現問題的本質,而會採取適宜的措施去應對和改善,不良結果才有可能被避免,收穫我們可預測的好狀態和結果。有些事情是禮儀上不能被允許的,這裡是做事情要有原則和底線,有邊界可遵循,沒有絕對的自由,只有相對的自由。

  3·2、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樂工唱《雍》這篇詩,怎麼可以在三家祭祀用呢,本不是應該天子祭祀用嗎?天子有天子的禮儀,君臣有君臣的禮儀,怎麼可以違背呢?

序位錯了,整個秩序錯了。各司其職,各就各位才有穩固的根基。我們總說要有個做人的樣子,啥樣子呢,是有區別的,是有個標準的,不是一意孤行。權利和義務是要平衡的。

孔子生氣是因為態度不對,禮尚不適合了,禮儀亂了,社會有可能動盪。總有些規則和禮儀是需要去遵守和不能夠去違背的。這裡對不合理現象有生氣也有擔憂,看出孔子對國家的責任感的擔心,提出發現的問題,那麼越界是意欲何為呢?

太過明顯的現象不能被及時發現,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在生活中和工作中要善於有一雙發現的眼睛,看到事物的不平常在哪裡,也可能會發現不合乎情理的事情,正是可能發生傾斜的問題所在。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書中說文化是自覺自發,自省自悟的事情,不是管出來的。如果不是這樣再好的文化對於一個人來說都沒有用。

曾經看到有這樣的觀念,哪有什麼教育啊,不過是喚醒了生命力罷了!金鉛教練告訴我們說一個雞蛋從外面打破只能成為一頓美味,從內打破才是一個積極向上的生命。

書中說的一個人沒有思想,只是一味的人云亦云,又有什麼用呢?文學和藝術對他就沒有任何作用。

外在的表現是內在的呈現,重在品德好。教育孩子何嘗不是,品德不好的孩子一輩子都讓人擔心。而一個孩子內心善良有禮,外在往往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專注品德修養而不僅僅看到外在的表現。對於做人上要做內外一致的品德修養良好的人去努力,內在要純良仁德,才符合禮樂的規範修行。

  3·4、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什麼是禮儀的根本。孔子智慧的不直接說,而是放到事件中去。也就是說看到事情不要單純的去看待,要拿到當下的事件中具體的去看待,不要以偏概全。在解釋中說對與禮儀捨棄鋪張奢侈選簡單隆重。葬禮不在於形式上怎樣,重要的是要從內心和感情上體悟禮的根本,符合禮的要求。

遵從內心真實而不在於形式上做得多麼的漂亮。看到孩子說好聽的就以為孩子特別好,無法看到孩子的內心。與孩子做到內心的交流,親子關係也會成為搭建孩子成長的高架橋。

  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孔子說:「夷狄(文化落後)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原諸國沒有君主呢。」權利和文化哪個更重要,孔子看重文化精神。精神可以傳承經久不衰,也是不屈不撓的精神呈現,這是更有力量的所在。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只有威嚴沒有實質可以讓孩子佩服的精神,孩子無法從本心去接納,表面的順從,很多時候無法在家長不在的時候去真正做好家長交代的事情。看似是孩子出了問題,其實家長沒有重視與孩子做好在精神層面的連結和構築,豈不可惜!

家有家風,國有國法,精神是最好的傳承和文化素養。愛是最好的表達,更好的教育是在做事上去體驗過程中的不同,才會收穫更好的成長。

正是那一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海言博語@中國作家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