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服飾之美--亞洲各國傳統服飾文化解析與比較

沉着鯨魚3c 發佈 2022-05-09T23:48:48.740869+00:00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是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是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根據考證,旗袍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現代旗袍文化的盛行始於上個世紀20年代--當時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準服裝。1929年更是由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到了上世紀8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成功進行。我國的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和服(きもの,kimono) ,是日本的民族服飾。江戶時代以前稱吳服,語出《古事記》、《日本書紀》、《松窗夢語》,在稱為和服之前,日本的服裝被稱為「著物」,而日本古代所稱的「吳服」是「著物」的一種。

和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異益。本邦通中華也始於漢,盛於唐世時。朝廷命賢臣因循於徃古之衣冠而折衷於漢唐之制,其好者沿焉不好者草焉而為。本邦之文物千歲不易之定式也。」

唐代前,日本和服色彩較為單一,多為原始色彩、民族色彩,同一服飾幾乎同一色調;在唐朝文化的影響下,和服色彩尤其是大和型貴族服飾色彩進入鼎盛期,此時貴族以色彩劃分等級,如等級自上而下服飾顏色為深紫、淺紫、緋、紺、綠、黑;女性服飾顏色裝飾打破原來單一色調,而以綠、藍、紅為主調的同時,添加其他色調或紋樣,色澤艷麗,色調對比明顯,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吳服(ごふく gofuku)這個稱謂源於中國三國時期,因東吳與日本的商貿活動將紡織品及衣服縫製方法傳入日本的緣故,開始出現此名。在更加精確的層面上,吳服一詞是專指以蠶絹為面料的高級和服,而用麻布棉布做的和服會用「太物」來稱呼。1957年6月、京都、大阪、中國、名古屋、東京的各吳服専門店共同創立了全國吳服専門店會連合會。

和服起源可追溯至公元3世紀。到了奈良時代,日本遣使來中國,獲贈大量光彩奪目的朝服。次年,日本效仿隋唐服飾,至室町時代,和服在沿承唐朝服飾基礎上改進,而和服腰包則是受基督教傳教士穿長袍系腰帶影響而創造。

朝鮮服 ,朝鮮與韓國對其官方稱呼為韓服(한복),是朝鮮族的傳統服裝。

韓國服飾最初主要是受中國唐代服飾的影響。對此,史書中就有記載:「服制禮儀,生活起居,奚同中國」。唐代時,新羅與唐朝交往非常密切,韓國服飾特點幾乎與唐朝無異。韓服的個性發展開始於李氏朝鮮中期。從那以後,韓服特別是女裝,逐漸向高腰、襦裙發展,同中國服飾的區別逐漸增大。

但官服、朝服等重要禮服,仍一直延續著較多的中國特色。韓戰期間(1950—1953),西式服裝進入韓國。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生活和工作節奏加快,人們覺得韓服太過繁瑣,穿著不便,因而使用者大為減少。但是,韓服愛好者一直積極推銷韓服,並設計出了合乎時代、容易穿著的式樣,使韓服重新恢復了活力。

韓國服飾文化包括傳統韓國服裝和現代韓國服裝,韓服是從古代演變到現代的韓民族的傳統服裝,優雅且有品位,是韓國的傳統服裝,也是韓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

一般來說韓服的線條兼具曲線與直線之美,尤其是女式韓服的短上衣和長裙上薄下厚,端莊閒雅。男性以褲子, 短上衣, 背心, 馬甲顯出獨特的品位。白色為基本色, 根據季節, 身份, 材料和色彩都不同。在結婚等特別的儀式中, 一般平民也穿戴華麗的衣裳和首飾。

另外, 增加實用性的生活韓服很受歡迎。朝鮮時代隨著儒教地位的鞏固, 衣著上也開始重視形式與禮節。朝鮮時代大禮服是祭禮服。大禮服也稱冕服, 戴冕冠。穿冕服。冕服是宗廟, 社稷等祭禮或正初,冬至等大節日裡穿的衣服。

奧黛(Ao Dai),是越南的傳統服裝。

「奧黛」在越南南方發音發作「ow yai」,而在北方發作「ow zai」。 「ao」源於漢語「襖」,在現代越南語裡,「ao」則指遮蓋到頸部以下的服飾,而「dai」的意思則是「長」。

奧黛通常使用軟性布料製作。上衣是一件類似中國旗袍的長衫,胸袖剪裁合身,突顯女性玲瓏有致的曲線。而兩側開高叉至腰部,走路時前後兩片長衣擺隨風飄逸。下身則是一條喇叭筒的長褲,無論日常生活行、住、坐、臥都很方便。越南街頭常常能看到身著奧黛騎自行車或摩托車的女性。

「奧黛」是越南最具傳統的民族服飾,它的歷史已經有好幾百年,最初的樣式借鑑了中國漢服的特點,但又加入了越南人自己的民族特色。

後來,包括法國設計師在內的不少服裝專家又對「奧黛」進行了修改。今天我們看到的「奧黛」,大概是在上世紀30年代時最終確定的。

很多人都覺得「奧黛」和中國的旗袍有些相像,但其實「奧黛」是融入了多種文化元素的一種服飾,它最能體現越南男子淳樸的性格,又能展示越南女孩子柔美的身材。

越南女人有自己的「國服」-「奧黛」,它外層酷似中國的旗袍,開衩卻開到了腰際上,小豎圓領,上半段是雙層,裙身一律長及腳踝,綴上繡花或滾邊,十分雅致。 這種中國旗袍式的服裝,收腰效果極好,將越南姑娘迷人的身段襯托得恰倒好處。

不同於中國的旗袍,越南姑娘的「奧黛」裡面還有一條長達腰際的闊腳長褲,既方便了行動,又風姿綽約。幾乎所有的越南姑娘都有「奧黛」,有的甚至擁有多套。

實際上,服飾之美本無優劣之分,只有適合與不適合之別。不過,追根溯源--和服、朝鮮服和奧黛等服飾,的的確確是在中華服飾文化的基礎之上加以改良才形成的。


編者:此文或許有人質疑「旗袍」乃是旗人之袍。但是,小編希望大家不要心存偏見。滿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清朝時期更是我國幾千年歷史的重要發展階段。清朝幾百年的歷史任誰也否定不了! 漢滿文化也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最後都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

而且,如果還有人質疑旗袍有很多西方服飾特點。那麼請看看現在的和服、朝鮮服和奧黛,又有哪一個不是根據時代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呢?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旗袍文化只是我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一部分,還有如漢服、唐裝等等一大批更加優秀的傳統中華服飾。中華服飾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其所具有的大國胸懷及豐富內涵更是無與倫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