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川傳奇10:銀川西門鎮遠門,掩埋大明王朝悲壯的最後文臣氣節

桂臨塞上 發佈 2022-05-10T02:57:36.575628+00:00

老銀川城有六個城門,它們都見證了銀川的許多歷史時刻。最風光的是南門,因為它直到現在都還在,更是陪伴了這座城市幾百年,可以說是這座城市歷史的見證者;

挖掘鮮為人知的銀川興慶區人文,講述你不熟悉的銀川興慶區歷史,我是阿威!給您帶來不一樣的銀川興慶區風情!

《大銀川傳奇》

小城故事多,但聽我唱和。

唏噓嘆往昔,千秋已蹉跎。

前言

老銀川城有六個城門,它們都見證了銀川的許多歷史時刻。最風光的是南門(南薰門),因為它直到現在都還在,更是陪伴了這座城市幾百年,可以說是這座城市歷史的見證者;最有名的是北門(德勝門),它經歷了銀川的許多榮耀時刻;最深沉的是小北門(振武門),它經歷了這座城市悲痛黑暗的時刻;

最悲壯的是西門(鎮遠門)!這篇文章,阿威就來說說有關它的歷史!

1

對於現在的老銀川人來說,西門就是指鳳凰碑,畢竟這是可以看得到的歷史。鳳凰碑也成了人們對於西門的指代品。

在歷史上,如今鳳凰街和解放街的交叉口,確實也曾矗立著一座城門樓,它叫鎮遠樓!是老銀川城的西門。這個名字也是明朝時期起的

何為「鎮遠」?

鎮者,鎮壓,鎮服,鎮守,震懾的意思;遠者,遙遠的意思。

大明時期,銀川城是作為九邊重鎮之一的寧夏鎮存在的。那個時候,戍邊的明朝將士主要抵禦的就是賀蘭山後的虜寇。而西門正對著賀蘭山,這些虜寇經常穿越賀蘭山的山口來和寧夏守軍發生戰爭。

起這個名字,就是有對這些虜寇進行震懾的意思。

2

說起西門的歷史沿革,也是要從西夏時期說起。畢竟最初的銀川城是從西夏時期開始建造的!

公元1020年,党項首領李德明看上這個原來叫懷遠的小城,於是把都城從靈武搬遷過來,起名興州,並且大興土木,廣建宮闕和城牆,這個操作就奠定了銀川城的框架和規模了。

公元1038年,李德明的兒子李元昊(嵬名元昊)稱帝,史稱西夏。他改興州為興慶府作為西夏的首都。於是銀川城一躍成為古都榜上的一員。

西夏時期的銀川城有多豪華和金碧輝煌,這個就難以描述,不過從都城的建造者賀珍幾次去北宋都城汴京學習可以想像出來當時的西夏都城的氣派。為什麼?因為那幅《清明上河圖》就是當時汴京的城牆和城門口的復原圖。

換句話來說,從《清明上河圖》裡城牆和城門樓的描繪上,也能看出來幾分當時西夏都城興慶府的雄姿。

3

公元1227年,蒙元第六次伐夏之戰爆發,這座西夏都城被毀於一旦。到了元朝中期,這片土地才慢慢開始恢復人氣,但是好景不長,到了元末,「寇賊侵擾,人不安居,哈耳巴台以其難守,棄其西半修築東偏高三丈五尺。

元朝廷越來越腐朽,人們開始越演越烈的反抗,於是到處出現亂軍,包括寧夏也是,起義軍不停衝擊省城,元軍守備人數不多,使得防守十分困難,有些疲於奔命,這個時候,時任參政的哈耳巴找個理由說「賊侵擾人不安居,」然後「棄其西半,修築東偏高三丈五尺」。

由於西門在當時是最破舊的,加上當時出城門向西的一大片地方都是田地和銀川城的墳場,所以成了被棄之地,城池收縮了,於是西門也跟著往東退。一直退到如今的解放街和進寧街口交叉處。

所以這條進寧街成了如今老銀川城的一條分界線。

4

到了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寧夏鎮(銀川城)的人口繁庶起來,於是在奏請朝廷批准之後,又把西門重新挪回到原來的位置,也就是現在鳳凰碑的地方。

之前阿威一直不明白,從西門(鎮遠門)到唐徠渠(護城河)以東之間還有幾百米寬的地帶,這個地方在明朝時期是幹什麼用的?在查閱了志書和史書之後在明白,那時候除了有瓮城,還是很多種田人家的住所。

西門外的唐徠渠兩岸在當時,除了是農田,還是銀川城的墳場。因為在古代來說,歷來都認為西方肅殺之氣重,可以有效震懾孤魂野鬼。要知道明朝時期,銀川地處邊地,和虜寇之間的征伐是不斷的,有戰爭就有死亡,所以唐徠渠兩岸除了埋葬老百姓,更多的是埋葬犧牲的大明將士的遺骸。

當然了,都是一些找不到老家親人接收或者無名無姓的將士,有名有姓和找到老家親人的將士,基本都是在「給孤堂」進行完公祭之後才送走。

5

所以在銀川城有一句話說:「榮歸走南門,出征走北門,風光在東門,無名在西門」.

這很形象地概括了戍邊將士們在寧夏的境遇。很多人可能會問,這句話啥意思?

意思就是說,可以從南門走的,無論生死,都可以留下名聲蔭萌子孫;出征戰虜寇都是從北門走;東門除了風景好,還是下葬的風水寶地,比如明朝有名的張氏,馬氏一族,清初的趙良棟等,都是下葬在東門外(後面有文章介紹);那些無名無姓的犧牲將士,只有下葬在西門外了,能有墳就不錯了。

所以說,西門(鎮遠門)見到更多的是死別,那是真正的死別,死後唐徠渠邊一葬,就再也沒有記得和認識了,久而久之,就成了無主的墳,埋的是誰,有誰說得清楚?

6

明朝時期,寧夏鎮(銀川城)歷經了許多榮耀時刻,但是在明末,也是多災多難。

先是李自成叛軍攻城,許多不屈的大明將士和鎮城百姓付出了鮮血和生命;再到後來清軍攻城,更是讓西門(鎮遠門)見證了大明王朝在寧夏最後文臣風骨的悲壯。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叛軍攻陷寧夏鎮(銀川城),隨後明軍短暫光復。

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大部分明朝官員已經投靠大清王朝。寧夏巡撫李鑒偉委署靈武同知治花馬池姜瓖,將軍劉登樓攻寧夏城(銀川城)。城陷時,一個叫邱希孔的人踞坐西門城樓大罵姜瓖,劉登樓的變節行為,毫不畏懼。

最後二人惱怒,怒斬其頭,但是邱希孔屍身「猶箕踞坐上不為動」,二人懼之,遂厚葬!

7

邱希孔是誰?他字所願,乃四川綿州人,為人倜儻,負氣節。在張獻忠入川的時候,他為了避兵而來到寧夏,不曾想,終究沒躲過兵災。正是躲過了張獻忠的屠刀,卻沒躲得過叛軍的軍刀!

他的侄子子賢和他一起受死的。在他們死後,被埋葬在西門(鎮遠門)外不遠處,就是現在的西橋巷解放街口,並且給他們立了碑記。

可惜的是,碑記和墓都早已經在滄海桑田中不知所蹤。現在的人只知道鳳凰碑,只知道唐徠小區,對於他們來說,那才是老銀川的記憶。

說來也是,老銀川西門的記憶都隨著西門(鎮遠門)的被拆除而再也沒人提及了。阿威也只是一聲嘆息而已。

而那位引頸就戮的大明最後的銀川文臣忠骨終究也只是塵歸塵,土歸土而已。畢竟他太渺小了,雖然以一己之身撐起了大明王朝最後的文臣氣節,又有什麼人知道呢?

阿威只是把他寫出來,至於多少人能看到並記住邱希孔這個名字,這就隨緣了!

下集更精彩,敬請關注阿威《銀川興慶區傳奇》系列文章11!

這裡是銀川!發現銀川之美,感受銀川之美!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翻起塵封的記憶,記錄銀川的人文歷史!謝謝閱讀關注!

大銀川傳奇7:滄桑南門樓,屢毀屢建,你知道它重修了多少次?

大銀川傳奇8:銀川小北門振武門,到底藏有什麼不為人知的歷史?

大銀川傳奇1:興慶區的前世今生,和銀川城息息相關,你知道嗎?

大銀川傳奇2:賀蘭晴雪今猶在,不見當年王與侯!英雄的風雲際會

大銀川傳奇9:最負盛名的北城門,屢改其名,不止叫德勝門而已

唐徠小區:都說我是老銀川,我的底蘊應該是這樣子的

高台寺:說到老銀川的記憶和底蘊,唐徠小區你有何可以值得稱道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