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值得一讀的好書,來自上海博物館權威專家的推薦

中國收藏雜誌 發佈 2022-05-14T16:01:42.003740+00:00

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中國錢幣博物館首任館長戴志強先生主編的《戴門弟子藏泉與文選》一書,一經問世就在業界引起強烈反響。就在該書出版後不久,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上海博物館青銅研究部研究館員周祥先生為此特意撰文。

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中國錢幣博物館首任館長戴志強先生主編的《戴門弟子藏泉與文選》一書,一經問世就在業界引起強烈反響。就在該書出版後不久,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上海博物館青銅研究部研究館員周祥先生為此特意撰文。作為相識多年的老友,這篇「讀後感」字裡行間,既有專業的分析評價,又展現出「君子相交」的恬淡與志同道合。

對於愛書之人而言,讀一本好書會獲得一種快意。周祥先生的這篇「讀後感」,將有助於讀者更好地了解錢幣收藏及其背後所蘊藏的豐富文化。在此,我們第一時間獨家刊發此文,與讀者們共饗。

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上海博物館青銅研究部研究館員周祥

善之善者 善藏善傳

——讀戴志強先生主編《戴門弟子藏泉與文選》

文|周 祥

人與人之間是講緣份的,我與戴志強先生恐怕就是如此。我們分別居於京、滬兩地,一年也見不了幾次面,見了面也往往只是對視一下或點個頭,就算打過招呼了。儘管這樣,但至少在我心裡,感覺會很舒服,勝過多少言語。

他是業界「帶頭大哥」

我一直說,戴志強先生是我們錢幣界的帶頭大哥。

戴先生幼承庭訓,是錢幣收藏巨擘戴葆庭先生的哲嗣,家傳有自。1983年中國錢幣學會一成立,他就開始擔任學會的秘書長,一直持續了20年。其中,1994年起任中國錢幣博物館的館長,主持工作。在這20年的時間裡,戴先生從不虛誇,大膽改革,傳承創新,為沉寂了幾十年的錢幣事業打開了一個嶄新的局面。

在戴先生的引領下,錢幣研究從一個不起眼的小門類發展壯大到影響學界的一門學科,極大地提升了錢幣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錢幣學在歷史研究中得到重視,反過來又有力地促進了錢幣收藏,並使之得到了蓬勃發展,為拍賣市場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厚實的基礎。戴先生對中國錢幣事業的貢獻,恰可謂居功至偉。2004年戴先生從工作崗位退下來後,不辭辛勞,繼續為錢幣研究、錢幣收藏和錢幣文化的傳承而奔波。

戴志強主編《戴門弟子藏泉與文選》

在長期繁忙的工作中,戴先生始終不忘學術的研究,親自擔任《中國錢幣》雜誌、《中國錢幣叢書》《中國錢幣論文集》和《中國錢幣大辭典》的主編或副總編,一直主導著錢幣研究的方向。我們從其日後編輯出版的《戴志強錢幣學文集》和《戴志強錢幣學文集續集》兩本著作中可以知道戴先生對錢幣研究的用心和用力。他每每都提出一些新思想、新思路、新觀點和新思考,讓人以感悟,給人以啟發,並推動著中國錢幣學的日新發展。

戴先生早先與其弟沈鳴鏑先生一起出版的《戴葆庭集拓中外錢幣珍品》一書,彌補了新時期錢幣學研究的資料空白,後來又陸續出版《古錢幣鑑賞》《古錢珍賞》,且提攜後生,與沈逸林、戴越分別合作出版了《機制幣鑑賞》和《古錢文字》兩本著作。戴先生在其位,謀其職;居於野,則利於學;其行其志,堪為業界楷模,是我敬重的一位學長。

展現獨立思考

《戴門弟子藏泉與文選》一書第一部分收錄了戴先生十大弟子個人所收藏的錢幣珍品,舉歷史上各時期的法定貨幣133枚和壓勝錢38枚,共171枚,大致反映了中國歷史錢幣發展的輪廓。通過這些不可多得的錢幣實物資料,有助於我們進一步了解、認識和研究中國錢幣發展的歷史。

第二部分收錄了由戴門弟子個人分別撰寫的某一方面錢幣或錢幣文化的論文,共十篇。這十篇論文從不同的視角,探討了中國錢幣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演進、作用和影響,具有相當的深度,代表了作者各自的研究水平。從文章內容上來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關於法定流通貨幣的研究,另一類則是關於非法定流通貨幣方面的研究,即所謂的「壓勝錢」「花錢」或「民俗錢」的研究。

在法定流通貨幣研究方面,《觸摸文明——先秦金屬鑄幣芻議》一文從對文明的認識入手,運用以自相似原則與疊代生成原則為重要原則的「分形理論」,結合蘇秉琦先生的考古學文化區系類型理論,系統地論述了先秦貨幣的產生與發展,提出了自己的新思考和新想法。

而《試論宋代母錢的判定標準》一文試圖通過自己長期實踐的經驗結晶,與現存唐宋母錢實物特徵的分析,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宋代母錢判定標準。《淺析金代鑄幣——從新見孤品皇統通寶小平篆書談起》,是一篇由新獲皇統通寶篆書小平錢引申探討整個金代錢幣鑄造與發行的文章。從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獲知許多有關金代錢幣新發現的信息和收藏情況,對更加全面認識和了解金代錢幣具有很大的價值。

《金戈鐵馬順治錢》是一篇深入研究清代順治年間貨幣鑄行的文章,具有相當的份量,讀之,可感覺到作者用功甚深。這篇文章論述了順治錢幣的穿右漢文紀局、穿上漢文紀局、一厘紀局和滿漢文紀局等四個版式,從而反映出順治不同年份錢幣鑄造的不同政策和背景、錢局設置、鑄幣品類、鑄錢成本與利潤及其產生的影響,將順治貨幣發展的線條刻畫得清晰畢現。

雖然祺祥年號在清代歷史上只存在了69天,但同樣鑄有錢幣。《祺祥錢的版別分類與辨偽》一文不僅論述了祺祥錢鑄造的歷史背景,而且將現存祺祥錢幣進行了版別上的細緻分類,以此為基礎,討論了祺祥錢的辨偽問題,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看法。

《寶浙局歷史沿革概述》一文探討的是浙江地區在清代從浙江省局、杭州寶浙局到衢州鑄錢局鑄造錢幣的情況。該文對浙江在清代不同時期錢局設置和遷移進行了深入的討論,並從實物發現和文獻的記載,提出了嘉興談橋、溫州鑄錢局「很可能是專為江浙及周邊諸省輸送鑄錢人才和技術的專門機構」觀點,可成為一家之說。

在民俗錢研究研究方面,《佩錢散論》一文從事佩風俗開始,探索了佩錢起源,並依據實物,對佩錢的命名、形制、使用範圍及作用等,從文化的視角展開了深入的討論。可以說,這是目前所見漢代民俗錢研究方面的一篇力作,具有相當的學術價值。而《浙爐花錢鑑賞》一文不僅談到了浙爐花錢的溯源,而且論及了浙爐花錢的特點和鑑賞,其中有關浙爐花錢的特點,對判定浙爐花錢具有很大的實用性。

《宮苑深深——帝王的手中玩物》一文由拍賣中出現的清代宮廷「九洲清晏」十二金錢引起,將清代宮廷中鑄造的民俗錢分為「皇家祭祀宮錢」「宮廷賞賜錢」「天下太平宮錢」「祝壽宮錢」和「上樑宮錢」五個部分加以詳細論述,並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觀點和推論,對進一步研究推動清代宮錢研究具有積極的意義。《開展專題收藏——以清代蘇局錢幣系列收藏為例》一文的作者深耕清代寶蘇局錢幣的收藏和研究多年,所撰寫的這篇文章以「清代寶蘇局錢幣」「寶蘇局開爐慶典錢」和「蘇局官鑄民俗錢」三個部分,講述了自己收藏清代寶蘇局錢幣的體會和認識,對拓展其他清錢的專題研究和收藏具有帶動的作用。

從以上這些論文,足可以看出戴門弟子在錢幣研究上有著自己獨立的思考。而這其中自然包涵了戴志強先生對他們因人因藏、不拘定勢、悉心指教之功,也更令人感受到戴先生學養的深湛,品德之無私。

源自精神的力量

《戴門弟子藏泉與文選》第三部分是對錢幣學先賢戴葆庭先生的追念和研究。戴葆庭先生是中國近代著名的錢幣收藏和研究大家。戴志強先生的《戴葆庭錢幣學研究成果舉要》一文,通過戴葆庭先生編纂和參與編纂的六套泉譜和著作,向人們充分地展現了戴葆庭先生對錢幣學研究的巨大貢獻——「為我國錢幣學的學科建設做了前期的準備」,從而使我們更深層次地了解和認識了前輩老先生對錢幣研究的執著以及深厚的學養功底。

戴志強和沈鳴鏑先生是戴門機雲,如果說戴志強先生更多是從學術的角度談論戴葆庭先生的話,那麼,讀了沈鳴鏑寫的一篇《憶父親戴葆庭及點滴陳年瑣事》,則讓人感受到生活中的戴葆庭先生那份真誠、大度、低調和慈愛。

戴志強先生學生們的文章,則多懷著對師祖學行的仰止之心,深入探稽拾遺。如陸昕的《戴葆庭致駱澤民信札解讀》,從書信往來為我們生動展現了戴葆庭先生為人處世的謙誠和學識的淵博。宋捷的《戴葆庭錢幣鑑定印章》一文,為我們概述了在不同時期、不同情景下戴葆庭先生不同印章的使用狀況。而作為戴門弟子,陳寶祥先生發起並建立了戴葆庭錢幣文化博物館。一篇《山陰道上泉源流長》,使我們了解到這個博物館的籌劃、建立及其目的。

從《戴門弟子藏泉與文選》一書,我們看到的是泉學的繼承和泉學的發揚。善之善者,善藏善傳,戴志強先生為弟子所立的師訓,以心性純正為根本,以學問篤實為基石,其實也是我們為學為藏者所應該遵循和借鑑的。唯有這樣,中國的錢幣事業才能在前人開創的基礎上,得以不斷地健康前進。

(註:本文部分配圖系《戴門弟子藏泉與文選》內頁。)

編輯:王菁菁 校對:子毅

《中國收藏》2022年5月刊

點擊上方雜誌封面

前往微店購買

《中國收藏》雜誌

2022年征訂來啦!

它們將帶給您——

多重享受

一本雜誌,還有「試聽」雙重體驗。《收藏夜話》音頻及視頻號背後故事,都將在雜誌獨家呈現。

有趣有料

在「流量為王」的時代,《中國收藏》帶您踏上探尋傳統文化的奇妙之旅,靜靜享受一頓下午茶。

創造無價

一個月40元的投資,貴嗎?一點也不貴。知識無價,獨立的觀點無價,帶給您的精神財富更無價。

雜誌每月1日出版 零售價40元

全年12期 訂閱價480元

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

郵發代號2-688 訂閱熱線11185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