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地獄與至上星光:《神曲》通往地獄、煉獄及天堂之路

彼岸觀察者 發佈 2022-05-15T08:26:32.770446+00:00

文藝復興先驅、哲學家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其史詩作品《神曲》(Divine Comedy)於1320年出版,描述但丁記載自己幻游地獄(Inferno)、煉獄(Purgatory)及天堂(Heaven)的歷程,補足《聖經》未完全交代的地方,最終提出「理

文藝復興先驅、哲學家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其史詩作品《神曲》(Divine Comedy)於1320年出版,描述但丁記載自己幻游地獄(Inferno)、煉獄(Purgatory)及天堂(Heaven)的歷程,補足《聖經》未完全交代的地方,最終提出「理性而非教會聖禮是通往救贖的關鍵」,挑戰了當時盛行的羅馬天主教觀念,並將文學與神學結合,對後世影響深遠。


長達14,233行的《神曲》除了啟蒙時人思想,還引發了數百年來的改編熱潮。佛羅倫斯畫派藝術家波提切利(Botticelli)、英國畫家布萊克(Blake)和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Dalí)等均曾以《神曲》為主題作畫。至於法國雕塑家羅丹(Rodin)著名的《地獄之門》、《吻》等雕塑意念,也出自其中。作家艾略特(T. S. Eliot)曾經這樣評價:「但丁和莎士比亞二人平分世界,再無第三人能與他們比肩。」值得一提的是,但丁被譽為「義大利語之父」也與《神曲》有關,在14世紀,義大利文學作品普遍採用拉丁語,但丁卻在書中大量採用了佛羅倫斯的方言托斯卡納語,在本書的普及下,托斯卡納語逐漸成為義大利官方語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