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成語典故之四」延嗣恤孤

博物觀瀾 發佈 2022-05-16T03:33:29.863117+00:00

成語「延嗣恤孤」,是一個不忘恩情,反哺回報、扶弱濟困的典故,寓意義薄雲天的救助精神。趙鄰幾(921-979),北宋文臣。字亞之,鄆州須城(今東平)人。周顯德二年舉進士,任秘書省校書郎。自幼好學,知識淵博,善寫文章,曾作《禹別九州賦》,長萬餘言,時人爭相傳誦。


成語「延嗣恤孤」,是一個不忘恩情,反哺回報、扶弱濟困的典故,寓意義薄雲天的救助精神。

趙鄰幾(921-979),北宋文臣。字亞之,鄆州須城(今東平)人。周顯德二年舉進士,任秘書省校書郎。自幼好學,知識淵博,善寫文章,曾作《禹別九州賦》,長萬餘言,時人爭相傳誦。宋太平興國初,任左贊善大夫,直史館,後改任左補闕知制誥,但是,任職一個多月後離世,年五十九歲。

趙鄰幾的兒子東之也有文采,但之前因為盡忠職守死在邊疆。趙家極其貧苦,三個女兒都很小,沒有田地供養,沒有房屋居住。

趙家有個僕人叫趙延嗣,服侍趙鄰幾很久,因為重義氣,一直不忍離開,在周邊竭力為三個幼女提供衣食,雖然勞苦也不逃避。這樣過了十餘年,三個女兒漸漸都長大了,因為男女避嫌,趙延嗣多年未見過她們的面容。

後來,趙延嗣到京師拜訪趙鄰幾的故舊朋友,商量為三個女兒謀劃出嫁的事。見到翰林宋白、侍郎楊徽之,大聲哭泣地說了所有的事情。

宋白、楊徽之大為驚訝,並稱讚說:「我們作為做官的人,而且與趙鄰幾是朋友,而不能撫恤他的孤兒,比你差遠了啊。」他們很快把三個女兒接回京師居住,並精心擇婿,把她們嫁給了良好的讀書人。三個女兒都有了歸宿,趙延嗣才離開。

北宋大儒石介聽說這件事後,感慨說:「趙延嗣有古君子之行,古烈士之操,古仁人之心,天下之賢也」,專門寫了一篇《趙延嗣傳》,收錄進《徂徠石先生文集》,宣講此事激勵天下。


今天,這一故事以《趙延嗣恤孤》的文章形式,編入中學課本,發揮著重要的教育意義。這個典故,體現了東平人「為善最樂」的美德和忠肝義膽的精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