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奶奶為了中國初戀一直沒嫁人,苦等55年後,83歲終於嫁給了他

桃染墨痕 發佈 2022-05-16T19:47:41.234223+00:00

秦觀的這首《鵲橋仙》道盡了戀人之間的一見鍾情,更傳達出一種矢志不渝的堅定信念,一對相愛的人,不管是否能時時刻刻在一起,他們的心永遠不會走散。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秦觀的這首《鵲橋仙》道盡了戀人之間的一見鍾情,更傳達出一種矢志不渝的堅定信念,一對相愛的人,不管是否能時時刻刻在一起,他們的心永遠不會走散。

這樣的愛情很珍貴,但也並不是世間難尋。

有一對戀人,他們在上個世紀相遇,因為世事無常,不得已分開了,但55年之後,他們依然能重逢,並且走入婚姻的殿堂,這對戀人就是來自中國的袁迪寶來自法國的李丹妮

相遇

1953年,25歲的袁迪寶剛剛新婚,結婚後不久,袁迪寶就踏上了去往的杭州求學之路。他就讀的大學是浙江醫學院

在這裡,他遇上了一個中法混血的女孩,畢業於浙江大學外文系李丹妮。此時的李丹妮剛剛26歲,在浙江醫學院教俄語。

李丹妮是一個自小在中國長大的女孩子,雖然她有著一張外國人的臉,但內心裡她與中國人並沒有什麼不同。

在學校里,李丹妮常常和袁迪寶在一起學習交流,漸漸地,兩顆年輕的心就走在了一起。

他們常常在一起聽歌,他們最喜歡的歌曲是一首英文歌《當我們還年輕》,「在美妙的五月早晨,你曾說你愛我,當我們還年輕。」

夏夜的星空熠熠閃光,有一顆星星停留在最明亮的月亮旁,它的名字叫做牧羊星,袁迪寶和李丹妮約定,這顆星星就是他們愛情的見證,無論以後大家身處何方,只要抬頭看見這顆星星,就能感受到對方的陪伴。

1955年,浙江醫學院併入成都華西醫學院,袁迪寶不得不前往成都求學。

臨行前,袁迪寶心裡糾結萬分,因為他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告訴李丹妮,這件事關係到二人之間的感情是否還能繼續下去,他要告訴李丹妮自己已婚的事實。

袁迪寶邀請李丹妮在校園裡漫步,走在學校的小路上,他絞盡腦汁地想,怎麼措辭才能讓這件事顯得不那麼突兀。

考慮良久,他終於鼓起勇氣開口說道:「丹妮,我要告訴你一件我對你隱瞞了很久的事,其實,我在來上學的前一個月已經在家鄉結婚了。」

李丹妮乍聽此事,心裡頗感震驚,一瞬間她覺得天旋地轉。

袁迪寶繼續說道:「我的婚姻是姐姐一手包辦的,在家鄉,我這個年紀的人大多都結婚生子了,姐姐讓我先成家再立業。於是,就把她的同事介紹給了我,為了讓家人安心,我便同意了這門婚事,但我沒想到,在這裡,我還會遇見你,這段時間,我因為這件事寢食難安,現在,我必須向你坦白。」

李丹妮此刻心裡想起了一句詩,「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此時此景,她還能說什麼呢,雖然心裡亂如麻,但是有一個念頭是很清晰的,絕不能破壞另一個女人的家庭。

袁迪寶去了成都,分隔兩地,袁迪寶給李丹妮寫了很多信來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但是李丹妮克制著自己,不願意積極地回信。

1956年,因為種種原因,也因為明白自己的愛情註定是無果的,李丹妮決定跟隨家人前往法國。

臨行前,李丹妮剪下一縷頭髮,將一枚戒指和這縷頭髮放在一起,留給袁迪寶做信物。

她自己則帶走了袁迪寶曾經寄給她的所有書信,她用牛皮紙仔細地包好這些信,小心翼翼地將它們揣在胸口。

分隔

李丹妮在法國的生活並不富裕,她的母親只是一個紡織女工,而她自己作為一個混血兒,在親戚間也不受待見,因為他們並不認同李丹妮和他們擁有一樣的血統。

李丹妮一家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有時候還要住在泰國的祖母接濟。李丹妮為了擔起養家的擔子,她在一家公司當了17年的打字員。

在法國,李丹妮依舊堅持和袁迪寶保持通信,有一年,袁迪寶給李丹妮寄來了一張照片,這張照片上有三個孩子,他們都是袁迪寶和妻子所生。

李丹妮的母親把這張照片給李丹妮看,並且對她說道:「他過得很幸福。」

那一刻,李丹妮的心裡很平靜,後來,手頭並不寬裕的她經常給袁迪寶寄奶粉、餅乾等孩子用的東西。

有時候,李丹妮也會在心裡問自己,當初是不是不應該離開呢?可是,轉念一想,她又嘲笑自己,不離開又能怎麼樣呢,別人已經有了妻子,難道他們之間還能有什麼結果嗎。

其實,在李丹妮到法國後,每次她寫給袁迪寶的信都是寄到袁迪寶姐姐家裡的,這一來是害怕這件事會傷害到袁迪寶的妻子,二來是擔心有人拿這件事做文章影響袁迪寶的工作。

1966年,中國社會激盪。袁迪寶的姐姐害怕這些信被有心人拿來做文章,那么弟弟一定前途盡毀,為了保險起見,袁迪寶的姐姐將他們之間所有的書信都燒毀了。

李丹妮和袁迪寶自此失去了聯繫。

1975年,早已和袁迪寶失去聯繫的李丹妮心灰意冷,她將自己手上袁迪寶寄來的信件全部整理在一起,把它們封存進一個大信封里,在信封上,她寫道:「我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有勇氣看這些信,這些信見證著我們之間還沒有實現的愛,如果我死了,請看見這些信的人將它們全部燒掉。」

歲月漫長,因為心中思念一個人,這無聊的時光顯得更沒有意義。

十幾年後,李丹妮決定回到中國,再見自己心愛的人一面,奈何世事不遂人意,她三次回到中國,就為了找袁迪寶,但是都沒有找到。

此時的二人都已經年老,李丹妮不知道的是,1994年袁迪寶的妻子去世了,袁迪寶此時正在一人獨居。

幾年後,袁迪寶搬進三兒子家中居住。

2010年春節,親戚聊天,談起年輕時候的事,子女們才發現父親年輕時的浪漫往事。

孩子們認為,母親離世多年,父親也獨身許久,雖然有子女在身邊照顧,但如果能找回父親年輕時的知心伴侶,那也算了了父親的一樁心事。

孩子們提議,讓父親給李丹妮再寄一封信。此時的袁迪寶已經80多歲了,他知道孩子們支持自己重新找回李丹妮,但是他的心情喜憂參半,如今的李丹妮也應該80多歲了,他不知道李丹妮是否還在人世。

懷著忐忑的心情,袁迪寶字斟句酌地寫下五封內容一樣的信,他在信中寫道:「親愛的李丹妮,如果你願意來中國,我們可以到民政局登記結婚,我的兒女、孫子們會把你當作媽媽、奶奶。」

信寄出去了,一連好幾天,袁迪寶都在焦急地盼望著李丹妮的回信,但是,他不敢百分之百地抱著希望,因為他不確定,李丹妮是否還活著。

2010年5月1日,袁迪寶終於收到了李丹妮的回信,他迫不及待地打開信,映入眼帘的還是熟悉的筆跡,這是李丹妮的親筆,李丹妮還活著,袁迪寶拿著信,高興得像個孩子一樣向兒女們宣布道。

原來,李丹妮早就收到了袁迪寶的來信,不過,她太激動了,一時之間,不知道要怎麼回應。

此時的她,孤身一人,多年來,尋找袁迪寶無果,她早就放棄了嫁人的念頭,到了這個年紀,她已經做好孤獨終老的準備了。不想,卻意外地收到了袁迪寶的來信,她懷著激動的心情去找教堂里的神父,神父告訴她:「這是上帝的旨意。」

李丹妮終於鼓起勇氣,她要和袁迪寶在一起。

重逢

在2010年8月時,袁迪寶的三兒媳飛到法國,將李丹妮接到了中國。

闊別55年,這一對相知相愛的人終於要重逢了。

9月18日,袁迪寶在所有後人的陪同下,來到機場接李丹妮。雖然不再年輕,但袁迪寶還是做足了準備,他西裝革履,手捧55朵玫瑰,在機場焦急地等候著李丹妮。

飛機終於降落在中國廈門,李丹妮在接機的人群中一眼就看見了袁迪寶,雖然大家容貌已經改變,但是,那熟悉的身影,一日都不曾離開過她的腦海。

袁迪寶也一眼就在人群中認出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姑娘」,她已白髮蒼蒼,但還是那麼優雅迷人,袁迪寶在家人的擁簇中急忙走近李丹妮,二人有千言萬語想說,但眼神對視的那一刻,所有的話都化作一個久久的擁抱。

9月21日,他們登記結婚。兒女們為兩位老人舉行了隆重的婚禮,83歲的李丹妮第一次穿上婚紗,這一天,她跟二十多歲的新娘一樣嬌羞美麗。

兩位老人結婚後,袁迪寶的兒子、媳婦們將李丹妮視作親生媽媽一樣孝順。二老住在三兒子家,其他孩子也經常來探望。

在三兒子家,有一架鋼琴,鋼琴上擺滿了袁家人的照片,有二老年輕時的合影,也有滿頭銀髮的李丹妮坐在院子裡看書的照片。

在一本相冊中,袁迪寶將自己從年輕到老的照片都按順序排列了起來,而最後一張,他放的是李丹妮年輕時的照片。

李丹妮雖然已經活了80多年,但是她感覺自己的生活才剛剛開始。

嫁給袁迪寶後,她連飲食習慣都變了。她不愛喝咖啡和牛奶,她喜歡跟袁迪寶一起喝茶。在法國的時候,她只能吃冷凍的魚蝦,到了中國,她跟袁迪寶住在廈門,所以經常能吃到活魚活蝦。

李丹妮跟三兒媳歐陽鷺英相處得很愉快,李丹妮喜歡做家務,她常常在家熨衣服被子,兒媳打趣說:「媽媽把被子熨得太平整了,我都不敢躺下去了。」

歐陽鷺英說:「二老闊別多年,社會地位、生活習慣早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這些都沒有影響他們對彼此最初的感覺,他們之間有最純粹的愛,這是沒有國界之分的。」

歷經滄桑,袁迪寶和李丹妮的愛情故事也成為美談,經常有記者來採訪他們。

每當有記者來家裡,李丹妮就會好好地給袁迪寶打扮一番,她記著哪些衣服是上過鏡的,下一次記者來拍照,她就會讓袁迪寶穿上一件新衣服。

接受採訪的時候,袁迪寶會緊緊地和李丹妮十指相扣,袁迪寶有些耳背,面對記者的提問,他常常需要李丹妮向他轉述。

有一次,記者問他們,年輕的時候,他們的關係有沒有更進一步,李丹妮在國外生活多年,思想自然比國內的老人要開放許多,她貼近袁迪寶的耳朵大聲地說:「記者問,我們年輕的時候有沒有上過床?」

說完,李丹妮像少女一樣露出狡黠的微笑,袁迪寶也笑著連連說道:「沒有,沒有,正是因為沒有,我們這份感情才能保存這麼久。」說完,親昵地將李丹妮摟入懷中,拍了拍她的背。

記者問他們,現在跟以前沒結婚的時候有什麼不一樣嗎?

袁迪寶撫摸著李丹妮的手說:「她現在有了一個家。」

李丹妮靠在袁迪寶的肩頭說:「我們的愛情還在。」

記者又問他們,有什麼話想跟年輕人說嗎?他們一起回答說:「要相信愛情,相信上帝。」

三兒媳歐陽鷺英是從事媒體行業的,她將二老的書信整理成了電子文檔,在整理過程中,兒媳也曾想動筆寫下他們的愛情故事,但始終難以起筆。

因為,「情」這個字本來就充滿了糾葛,而自己作為晚輩,又怎麼能輕易給上一代人的感情做定論呢?

袁迪寶和原配妻子是姐姐包辦的婚姻,但兩人走過40餘年的風雨,共同哺育了三個孩子,雖然兩人不是澎湃的愛情,但這種相濡以沫的親情也是生命中深刻的印記。

對於李丹妮,兩人發乎情止於禮,李丹妮去法國前清楚地說過,自己不能將愛情建立在另一個女人的痛苦之上,正是因為相愛卻又懂得克制,兩人才能在半個世紀後修成正果,傳為佳話。


參考文獻

央視網:《丹妮的抉擇》

關鍵字: